一种吸能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8609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保护板和至少一个吸能元件,所述吸能元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保护板上,其特征在于,每个吸能元件包括彼此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管状体,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度。该吸能装置的单个吸能元件就能实现逐级吸收能量,因此,该装置在不增加吸能装置体积的情况下能实现逐级吸收能量,技术上易于实现,制作简单,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能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门
技术介绍
现在的汽车工业越来越重视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尤其是车门的耐碰撞程 度。据调查表明,在以往发生的汽车事故中,多数碰撞是发生在车身侧面的, 也就是车门处,因为通常人在驾驶车辆时,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人一般会下 意识地急转方向试图避开危险,所以在多数事故情况中车身的侧面易受到碰 撞。因此,为了防止车门在受到碰撞时向车内产生形变过大而危害到车内的 人,有必要在车门上设置吸能装置。公开号为CN 1479680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为在基板 上设置多个锥台形的吸能元件的阵列,所述吸能元件材料为热塑性树脂。当 该装置受到碰撞时,所述吸能元件倒塌,在倒塌过程中吸收碰撞力产生的能 量,减小碰撞力。该装置还组合多种高度的吸能元件以实现逐级吸收能量, 减小碰撞力。但是,上述装置的吸能元件不能实现多级吸能,上述装置在实现逐级吸 收能量时,每增加一级,就要在所述基板上再设置特定高度的吸能元件,这 样不但要增加吸能元件的数量,也会增加上述吸能装置的体积;而且多种高 度的吸能元件组合在技术上不易实现,增加生产工序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能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车 门,该吸能装置的吸能元件能实现多级吸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保护板和 至少一个吸能元件,所述吸能元件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保护板上,其中,每个 吸能元件包括彼此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管状体,相 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门,该车门包括车门外板、车门内板和吸能装置, 所述吸能装置固定在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之间,其中,所述吸能装置为上述 吸能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由于所述吸能元件是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管状 体,且在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 度,当吸能元件受到的碰撞力超过吸能元件最大碰撞力承载范围时,吸能元件会在所述连接部分发生断裂,在断裂的同时吸收碰撞力产生的能量;由于 连接部分有多个,因此吸能元件能实现多级吸能,从而使吸能元件在吸能过 程中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当所述多个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沿吸能元件的一 端向另一端逐级递减时(或增加),吸能元件在受到碰撞力时能逐级断裂, 从而实现逐级吸收能量。由于该吸能装置的单个吸能元件就能实现逐级吸收 能量,因此,所述吸能装置不需要对多种高度的吸能元件进行组合,在不增 加吸能装置体积的情况下能实现逐级吸收能量,技术上易于实现,制作简单, 降低成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上述吸能装置的车门,由于在车门外板和车门 内板之间设置有所述吸能装置,因此车门能承受较大的碰撞力而车门内侧不 产生很大的形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吸能元件的主视图;图3是图2中沿着A-A线剖开并沿箭头方向投射的剖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吸能元件的一种结构的剖面图5是图3所示的吸能元件的另一种结构的剖面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吸能元件的主视图;图8是图6中沿着C-C线剖开并沿箭头方向投射的剖面图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门及吸能装置设置位置示意图10是图7中沿着B-B线剖开并沿箭头方向投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l、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保护板 1和至少一个吸能元件2,所述吸能元件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保护板1上, 其中,每个吸能元件2包括彼此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直径的多 个管状体,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 度。当所述吸能元件2的一端受到碰撞力作用,当碰撞力超过吸能元件2的 最大承载力时,由于所述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度,因此, 在连接部分会先断裂,连接部分在断裂的同时吸收碰撞力产生的能量,起到 吸能的作用,同时,所述吸能元件2上有多个连接部分,因此能实现多级吸 收能量的目的。所述吸能元件2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正六边形,优选为圆形。 所述第一保护板1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塑料板,塑料板材料可以为PP、 POM、 ABS等,优选为PP。所述第一保护板l用于增大吸能装置的受力面积。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为所述吸能元件2为具有多级台阶的管状体,相邻两级台阶的管状体之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结构。所述连接部分可以为粘合剂,相邻两级台阶的管状体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所述粘合剂的粘合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度。所述粘合剂选自AB胶, 聚氨酯粘合剂等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较常见的粘合剂,优选为聚氨酯粘 合剂。优选地,管状体的横截面从吸能元件2的一端到另一端逐级递减,所述 连接相邻两级台阶的管状体的粘合剂的粘合强度从管状体横截面大的一端 到另一端逐级递减或递增。采用这种方案,是为了所述吸能元件2在受到碰 撞力而在连接部分要发生断裂时能逐级断裂,从而逐级吸收能量。所述连接部分还可以为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沿管状体轴向 方向的厚度小于管状体的管壁厚度。这样,假设吸能元件2的另一端受到沿 吸能元件2轴向的碰撞力,当碰撞力超过吸能元件2最大碰撞力承载范围时, 由于所述连接部分沿管状体轴向方向的厚度小于管状体的管壁厚度,因此, 吸能元件2会在连接部分先断裂。优选地,管状体的横截面从吸能元件2的一端到另一端逐级递减,所述 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沿管状体轴向方向的厚度从管状体横截面 大的一端到另一端逐级递减或逐级递增。由于吸能元件2为多级台阶的管状体,当吸能元件2的一端受到的碰撞 力大于吸能元件2最大承载力时,所述连接部分会发生断裂,与断裂的连接 部分相连的相邻两个管状体脱离,其中直径小的管状体縮入直径大的管状体 中,这一过程使吸能元件2对碰撞力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根据发生断裂的强度要求,可以对吸能元件2的台阶转角处的转角a设 置一定的角度,如图4和图5所示,如要使所述连接部分容易发生断裂,可 以使转角a小于90度(图4);如果要增强所述连接部分发生断裂的强度, 可以使转角a大于90度(图5)。如图6至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吸能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可以为所 述吸能元件2为锥台形状,每个管状体以及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 为锥台形状。所述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管壁厚度小于所述管状 体的管壁厚度。采用这种结构的原理与本专利技术第一个实施方式一样,当所述 吸能元件2受到碰撞力超过吸能元件2的承载范围时,吸能元件会在所述连 接部分先发生断裂,在断裂的同时吸收碰撞力产生的能量,实现吸能的目的。其中,相邻两个管状体中与所述连接部分连接的端面,直径小的管状体 的端面的外径小于直径大的管状体的断面的内径。这样,与第一个实施方式 中类似,当连接部分发生断裂时,与断裂的连接部分相连的相邻两个管状体 脱离,其中直径小的管状体縮入直径大的管状体中,这一过程很好地缓冲吸 能元件2受到的碰撞力。优选地,管状体的横截面从吸能元件2的一端到另一端逐级递减,所述 连接连接部分的管壁厚度从管状体横截面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保护板(1)和至少一个吸能元件(2),所述吸能元件(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保护板(1)上,其特征在于,每个吸能元件(2)包括彼此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管状体,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保护板(1)和至少一个吸能元件(2),所述吸能元件(2)的一端固定在第一保护板(1)上,其特征在于,每个吸能元件(2)包括彼此固定连接或者一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管状体,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机械强度小于管状体的机械强度。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所述吸能元件(2)为锥台 形状,每个管状体以及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为锥台形状。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所述相邻两个管状体之间 的连接部分的管壁厚度小于所述管状体的管壁厚度。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相邻两个管状体中与所述 连接部分连接的端面,直径小的管状体的端面的外径小于直径大的管状体的 端面的内径。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管状体的横截面从吸能元 件(2)的一端到另一端逐级递减,所述连接部分的管壁厚度从管状体横截 面大的一端到另一端逐级递减。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所述吸能元件(2)为具有 多级台阶的管状体,相邻两级台阶的管状体之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结构。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分为粘合剂, 相邻两级台阶的管状体通过粘合剂固定连接,所述粘合剂的粘合强度小于管 状体的机械强度。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能装置,其中,所述粘合剂选自聚氨酯粘 合剂。9、 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铭李跃宫瑜涛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