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型MOS功率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8532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4: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槽型MOS功率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槽型功率MOS器件具有槽栅结构和槽源结构,不仅保持功率VDMOS可并联产生大电流和元胞尺寸小的特点,而且兼具可集成的优点。在反向耐压状态下,槽栅结构和槽源结构辅助耗尽漂移区,可以显著提高漂移区的掺杂浓度,降低器件导通电阻;在正向导通状态下,漂移区中靠近槽栅结构一侧形成高浓度的多子积累层,进一步降低导通电阻。本发明专利技术尤其适用于槽型MOS功率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特别涉及一种槽型MOS功率器件
技术介绍
功率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led-Effect Transistor)随着耐压的增加需要长的漂移区和低的漂移区掺杂浓度,这使得比导通电阻Ron.sp和耐压BV之间存在Ron.sp∝BV2.3~2.6的关系,即硅极限。因此,随着器件耐压增加,比导通电阻呈指数趋势上升,功耗大大增加。功率VDMOS具有可并联产生大电流和元胞尺寸小的特点,但功率VDMOS的应用中存在不可集成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功率VDMOS在功率集成电路中的发展。功率LDMOS(Lateral Double Diffusio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具有易于集成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功率集成电路中。然而,与功率VDMOS相比,功率LDMOS的轻掺杂漂移区长度随击穿电压的升高而增长,导致芯片面积等比例增加,使其具有大的比导通电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槽型MOS功率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衬底层(1)、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源区(8)、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3)、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2)和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漏区(6);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体接触区(7);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漏区(6)的上表面接金属化漏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槽源结构和槽栅结构;所述槽源结构包括介质层(5)和纵向贯穿介质层(5)的金属化源极;所述槽源结构自器件表面延伸入器件内部,且依次贯穿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漏区(6)、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2)和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体接触区(7),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槽型MOS功率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衬底层(1)、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
半导体源区(8)、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3)、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2)和第一导
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漏区(6);所述第二导电类型半导体体区(3)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导电类
型重掺杂半导体体接触区(7);所述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漏区(6)的上表面接金属化
漏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槽源结构和槽栅结构;所述槽源结构包括介质层(5)和纵向贯穿
介质层(5)的金属化源极;所述槽源结构自器件表面延伸入器件内部,且依次贯穿第一导电
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漏区(6)、第一导电类型半导体漂移区(2)和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
体接触区(7),其中,所述金属化源极的底部与第一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源区(8)的上表
面连接,所述介质层(5)的底部位于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半导体体接触区(7)中;所述槽
栅结构位于器件外围,由栅介质(4)和位于栅介质(4)中的栅导电材料(9)构成;所述栅
介质(4)的底部接衬底层(1)的上表面;所述栅导电材料(9)的上表面接栅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槽型MOS功率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化源极的中线
与器件中线重合,器件中线两侧的结构相互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槽型功率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栅导电材料(9)包
括第一栅导电材料(91)和第二栅导电材料(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小蓉尹超刘建平谭桥张彦辉田瑞超吕孟山马达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