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9475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部后视镜(10),包括一固定在车辆内的车厢顶棚上的拉杆(1),一镜子(2),一镜子外壳(3),一支架(4),以及一与支架(4)接合并与镜子(2)倾斜的控制杆。在支架(4)的下端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有一第一接合凸起,其在前侧具有一凸起,以及一第二接合凸起,其在后侧具有一凸起。在控制杆(5)的上端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有一第一接合凹部,其在前侧具有一凹部,第一接合凹部与第一接合凸起接合,以及一第二接合凹部在后侧具有一凹部,第二接合凹部与第二接合凸起接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部后视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部后视镜,其安装在靠近司机座位的车厢顶棚或是车辆的挡风玻璃内,特别是涉及一种内部后视镜,其可以减少在夜间驾驶时尾随车辆的前车灯的光线产生的眩光。
技术介绍
在夜间驾驶时,尾随车辆的前车灯发出的光线直接反射到内部后视镜上会使驾驶者眼花,从而对行车安全不利。因此,司机要通过操作在镜子下方的控制杆来改变设在车辆内的内部后视镜,使得其角度可以防止眩目。图6是一种常规的内部后视镜20的截去部分的透视图。如图6所示,常规的内部后视镜20连接在拉杆21上,拉杆在车辆内靠近司机座位的车厢顶棚上或在挡风玻璃内。由棱镜形成的镜子21被固定在设在镜子外壳23的槽中。在拉杆21的末端形成有球形接头26,其为球形。球形接头26与形成在内部后视镜20的支架24的中央部分的承窝(socket)配合,从而使得支架24与拉杆21连接。因此,当镜子外壳23被用来调节镜子22的视野时,通过将支架24沿设在拉杆21末端的球形接头26转动,从而完成对镜子22的定位调整。防止眩目的操作用来立刻改变镜子22的反射角度,其包括对与支架24接合的控制杆25的操作(绕轴旋转),从而倾斜镜子外壳23,由此改变棱镜22的反射角度。对控制杆25的绕轴旋转操作用来将镜子从“白天”位置转到“夜晚”位置,或者将其从“夜晚”位置转到“白天”-->位置;通过绕轴旋转控制杆25,倾斜操作可以改变镜子22的反射角度。图7A是一透视图,用来解释在图6中央部分描述的支架24和控制杆25之间的接合。如图7A所示,在支架24的上部的左侧和右侧,都形成有销24a,支架24与设在镜子外壳23上的凹入部分配合,从而可以通过绕销24a旋转而使支架24倾斜。另一方面,控制杆25的形状象字母T,同时在控制杆25的左端和右端都形成有销25a,控制杆25与设在镜子外壳23上的凹入部分配合,从而可以绕销25a旋转。如图7A至7C所示,支架24的接合部分24b形成一个有角的脊部,以及控制杆25的接合部分25b形成一个V形槽。更详细地,支架24的接合部分24b的一条边形成脊线,该脊线与控制杆25的接合部分的V形槽的底部接触,控制杆25被旋转,直到形成支架24脊部的侧面中的一个被带入与形成控制杆25的V形槽的侧面中的一个接触。图7B和7C是图7A和图7B的侧视图。图7B示出了控制杆25被旋转到后侧的“白天”位置,图7C示出了控制杆25被旋转到前侧的“夜晚”位置。如图7B所示,当控制杆25被向下推到后侧时,支架24的脊部的一侧被带到与控制杆25的V形槽的一侧接触,这个位置被保持。更详细地,满足L1+L2>L3,其中L1是从销24a的中心到支架24的接合部分的末端的长度,L2是销25a的中心到控制杆25的V形槽的底部的长度,L3是支架24的销24a的中心到控制杆25的销25a的中心的距离,因此上述的位置能被保持。在这个阶段,控制杆25向后倾斜一个角度θ,同时支架24向前倾斜一个角度α。与之相反,如图7所示,当控制杆向前旋转,控制杆向前倾斜一个角度θ,同时支架24向后倾斜一个角度α。因此,对控制杆的绕轴旋转操作(以2θ的角度)可以得到镜子22的一个2α的倾斜角度的快速转换。-->如图7B所示,例如,当L1为40.0mm,L2为2.0mm,θ为25度,α变为1.21度,L3变为41.80mm,L1+L2与L3之间的差值变为0.2mm;因此,其结果是L3变短了。但是,常规的内部后视镜20具有一个固有的缺点,即,当镜子外壳23被保持且在后视镜20的视野内做了调整,但是控制杆25会自动得绕轴转动,尽管控制杆25并没有被操作。这可以推定是因为L1+L2与L3之间的差值太小了,即,控制杆25的小旋转角度2θ也要为此负责,因此,当镜子外壳被手动移动时,通过拉杆21的球形接头26而作用到支架24上的一个小力矩使得控制杆25转换位置。因此可以想象,为了克服以上缺点,通过使控制杆25的V形槽的角度变大将使控制杆25具有更大的旋转角度。但是,不利的是,V形槽的角度越大,支架24的脊部就越容易与控制杆25的V形槽脱离。而且,如图5C所示,其示出了使用制造具有V形槽25的控制杆的注模机器的模具部件的常规结合,制造常规形状的具有V形槽的控制杆25需要有一滑块28,用于形成控制杆25的下侧面,而位于控制杆25的左侧和右侧的模具部分26、27无法形成控制杆25的下侧面,这使得要增加模具部件的数量,结构更复杂,因此增加生产成本。在这些情况下,创造了本专利技术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后视镜,其包括一具有更大枢转角度的控制杆,所以在镜子外壳被保持和调节后视镜的视野的时候,控制杆不会自己转动,还包括一具有一脊线的支架,其可枢转,从而不会从控制杆的V形槽脱离。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后视镜,其省去了在制造控制杆的最终模具铸件的滑块和类似部-->件,由此降低制造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权利要求1中所描述的内部后视镜。该内部后视镜包括一固定在车辆内的拉杆;一支架,其通过一球形接头在所述拉杆的末端与拉杆连接;一镜子外壳,其倾斜地可枢转地安装在支架上;一固定在所述镜子外壳中的棱镜;一与所述支架接合的控制杆,其可枢转地安装在镜子外壳中,操纵控制杆枢转,从而倾斜所述支架。在所述支架的下端形成有一第一接合凸起和一第二接合凸起,第一接合凸起具有在前侧的一凸起,第二接合凸起具有在后侧的一凸起;第一接合凸起和第二接合凸起沿着所述支架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一条笔直的接合脊线平行于所述控制杆的枢转轴,一第一接合凹部从所述接合脊线向接合脊线的前侧形成,其用于与第一接合凸起接合,一第二接合凹部从所述接合脊线向接合脊线的后侧形成,其用于与第二接合凸起接合,第一接合凹部和第二接合凹部形成在控制杆的上端,第一接合凹部和第二接合凹部沿着所述支架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在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这个方面中,接合部分包括一第一接合凸起和一第二接合凸起,在接合部分,具有一凸起的支架和具有一凹部的控制杆彼此接合。当控制杆向后转动时,第二接合凸起和第二接合凹部彼此紧密地接合;当控制杆向前转动时,第一接合凸起和第一接合凹部彼此紧密地接合;因此,控制杆的枢转角度变得更大了。而且,枢转角度越小,接合部分的凸起和凹部的彼此接合越紧密。另外,凹部和凸起的交替设置有助于提高接合部分的刚度。因此,这样的一种内部后视镜,其包括允许更大枢转角度的控制杆和支架,而控制杆和支架之间的接合从来不会从控制杆的接合部分脱离,这种内部后视镜可进入实际使用。在控制杆的上端形成的脊线是一条直线并与控制杆的枢转轴平行。-->更详细地,凹部沿着控制杆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凹部的各条边相互对准,因此,接合的每一部分形成一条直线。因此,凹部(V形槽)沿着控制杆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凹部(V形槽)从接合脊线向接合脊线的前侧或后侧形成,因此,就不再需要滑块,该滑块用于形成在制造常规的具有V形槽的控制杆的模具下面部分,结果是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容易理解,所述接合脊线是控制杆的脊线,其形成了支架和控制杆之间的接合轴,表示出了从侧面看控制杆时向左侧和右侧形成的凹部的最高点。从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部后视镜,包括: 一固定在车辆内的拉杆; 一支架,其通过一球形接头在所述拉杆的末端与拉杆连接; 一镜子外壳,其倾斜地可枢转地安装在支架上; 一固定在所述镜子外壳中的棱镜; 一与所述支架接合的控制杆,其可枢转地安装在镜子外壳中,枢转控制杆,从而倾斜所述支架, 其中,在所述支架的下端形成有一第一接合凸起和一第二接合凸起,第一接合凸起具有在前侧的一凸起,第二接合凸起具有在后侧的一凸起;第一接合凸起和第二接合凸起沿着所述支架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以及 其中,一条笔直的接合脊线平行于所述控制杆的枢转轴,一第一接合凹部从所述接合脊线向接合脊线的前侧形成,其用于与第一接合凸起接合,一第二接合凹部从所述接合脊线向接合脊线的后侧形成,其用于与第二接合凸起接合,第一接合凹部和第二接合凹部形成在控制杆的上端,第一接合凹部和第二接合凹部沿着所述支架从一侧到另一侧交替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7-13 213778/20011、一种内部后视镜,包括:一固定在车辆内的拉杆;一支架,其通过一球形接头在所述拉杆的末端与拉杆连接;一镜子外壳,其倾斜地可枢转地安装在支架上;一固定在所述镜子外壳中的棱镜;一与所述支架接合的控制杆,其可枢转地安装在镜子外壳中,枢转控制杆,从而倾斜所述支架,其中,在所述支架的下端形成有一第一接合凸起和一第二接合凸起,第一接合凸起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泽雅彦堤教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