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8788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后视镜,其包括一镜片,用以显示一影像;第一壳体,由第一材料所制,用以容置该镜片,并使一部分镜片露出以作为显示该影像之用;以及第二壳体,由第二材料所制,位于该第一壳体与该镜片的露出部分之间,并与该第一壳体与该镜片的露出部分相接触。其中,该第二材料具有比第一材料高的可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壳体构造对于车内或车外后视镜均适用。特别是对于具有凸面或多曲率镜片的车外后视镜而言,该弹性内中空部分的设置可确保组装后后视镜的壳体与镜片间的紧密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后视镜,尤指一种具有复合式壳体结构的车用后视镜。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1(a)与图1(b),其分别为一公知车内后视镜的立体与分解图,该后视镜构造包括一前壳体11、一后壳体12、以及一位于该前、后壳体11与12间的镜片13。该前、后壳体11与12一般由一具刚性的塑料材料所制,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ABS)树脂所制,用以使该镜片13固定于其间。由于壳体与镜片均不具弹性,因此其间很难完全密合。换言之,在壳体与镜片间很可能会有较大的缝隙存在。因此,镜片13的耐撞击力会受到影响。另外,当驾驶人坐在车中时,常需调整后视镜以于驾驶时确保良好的视野。对于较具刚性而不具可挠性的壳体11,12而言,过于频繁的调整易导致镜片变形。尤其当壳体材料因长期曝晒而渐老化时,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因为车内后视镜一般为平面镜,而车外后视镜一般为凸面镜或多曲率镜,因此相较于车内后视镜而言,壳体与镜片间缝隙太大的问题对车外后视镜的影响更为重大。要使壳体能与平面或非平面镜片紧密结合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后视镜,该后视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壳体与镜片间缝隙太大,且镜片易变形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有,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后视镜,包括一镜片,用以显示一影像;第一壳体,由第一材料所制,用以容置该镜片,并使一部分镜片露出以作为显示该影像之用;以及第二壳体,由第二材料所制,位于该第一壳体与该镜片的露出部分之间,并与该第一壳体与该镜片的露出部分相接触。其中,该第二材料具有比第一材料高的可挠性。根据上述构想,该第一壳体包括一前壳体与一后壳体,其互相组合以容置该镜片。根据上述构想,该后壳体内设置有多个缓冲柱垫,用以抵顶该镜片,以确保镜片与该第一壳体结构的接触。根据上述构想,该前壳体为一环状,可露出部分镜片。根据上述构想,该第二壳体为一环状,可与该环状的前壳体相接合。根据上述构想,该第二壳体的外围具有一沟槽,用以收纳该前壳体的一部分,于其内围具有一弯向该镜片的弧状部分,以与该镜片紧密接触。根据上述构想,该第二壳体可射出成型于该前壳体上。根据上述构想,该第二材料可选自橡胶或树脂,例如天然橡胶、硅树脂橡胶或环氧树脂。该第一材料可选自工程塑料、金属类材料、碳纤维或木材。根据上述构想,该镜片可为一部分反射镜片、电致变色镜片或液晶显示器。根据上述构想,该镜片可为一平面镜、凸面镜或多曲率镜。根据上述构想,该镜片可与一薄膜显示器合并使用。该薄膜显示器例如为一薄膜场致发光数字显示器、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或真空荧光显示器。本专利技术的还提供一种车用后视镜,包括一镜片,用以显示一影像;一后壳体,具有一开口,用以收纳该镜片;以及一前壳体,与该后壳体组合,以将镜片限制于其中,该前壳体包括一与该后壳体相连的由第一材料所制的外中空部分,以及一与该镜片新接触的由第二材料所制的内中空部分,其中,该第二材料具有比第一材料高的可挠性。根据上述构想,该后壳体由该第一材料所制。根据上述构想,该后壳体包括多个缓冲柱垫,用以驱使该镜片抵顶住该前壳体结构,以于组合该前、后壳体结构时确实限制住该镜片。根据上述构想,该内中空部分的外围具有一沟槽,用以与该内中空部分的内缘相嵌合。根据上述构想,该内中空部分具有一弯向该镜片的弧状部分,以与该镜片紧密接触。在一实施例中,该内中空部分射出成型于该外中空部分上。本专利技术的壳体构造对于车内或车外后视镜均适用。特别是对于具有凸面或多曲率镜片的车外后视镜而言,该弹性内中空部分的设置可确保组装后后视镜的壳体与镜片间的紧密接合。综上所述,通过于壳体与镜片间增设一可挠部分,可增强后视镜的耐冲击性,并避免变形。附图说明图1(a)为一公知车内后视镜的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公知车内后视镜的分解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后视镜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后视镜的分解示意图;图3(a)为图2后视镜的复合式前壳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复合式前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a)的复合式前壳体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以及图5为图2后视镜的后壳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1 前壳体12 后壳体13 镜片 21 前壳体22 后壳体23 镜片220 开口 211中空部分212 内中空部分33 弧状部分221 缓冲柱垫 222刚性部分223 弹性部分具体实施方式请见图2(a)与图2(b)。本专利技术的一车用后视镜包括一前壳体21,一后壳体22、以及一镜片23。组装时,将镜片23从开口220放入后壳体22中,再将前壳体21放在镜片23上,并与后壳体22组合在一起。前壳体21与后壳体22的组合可以胶粘、嵌合、焊接等方式或任何其它适合的方式进行,根据要组合的材料而定。该后壳体材料依实用性与美观性的需求不同,举例而言可为塑料、橡胶、树脂、金属类材料、碳纤维或木材。较佳者,该后壳体材料由一工程材料所制,如尼龙(nylon)、PBT、PC、ABS、HI-PS、PP、LCP、PE或PS等,也适合由镁合金、碳纤维等材料所制。当使用尼龙作为后壳体材料时,可于尼龙中添加玻璃纤维,以调整至适合的刚性(rigidity)。前壳体21为中空,以使镜片23可部分露出,用以于镜片23上显示车后的其它车辆或物品。如图3(a)所示,该前壳体还包括一外中空部分211与一内中空部分212。本专利技术将形成外中空部分211与内中空部分212的材料设计为不同,以达到一所需的特殊目的,将于稍后详加说明。用以形成外中空部分211的材料具有刚性,以确保镜片23可固定于其内。而用以形成内中空部分212的材料则具有高于该外中空部分211材料的可挠性。组装时使一可挠性材料介于刚性材料与镜片之间可提供镜片与壳体间的缓冲力量,借以避免前述的问题。该可挠性材料因可提供一适当的抵顶力量于镜片上而不致对镜片造成伤害,因此可与镜片紧密接触,而不会有明显的缝隙产生。因此,耐撞击力可获得改善。此外,弹性物体本身也有助于减低冲击效应。举例而言,橡胶和树脂适合用作可挠性材料以形成前壳体21的内中空部分212。具体而言,该内中空部分212的材料可为天然橡胶、硅树脂橡胶(silicone rubber)或环氧树脂(epoxy resin)。其它可挠性材料也可应用于本用途上,但须可与该外中空部分211相组合并与该镜片23紧密接触。用以形成该外中空部分211的材料较佳与该后壳体22的材料相同,但也可不同,例如可为塑料、金属类材料、碳纤维、木材等等,以利于制造组装。该内中空部分212可与该外中空部分211分开制造,再安装至该外中空部分211上,如图3(b)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该内中空部分212的外围具有一沟槽31,用以与该外中空部分211相嵌合,如图4所示。图4为图3(a)的复合式前壳体沿A-A线的截面示意图。该内中空部分212的内围具有一弯向镜片23的弧状部分33,以与该镜片紧密接触。当施以一抵顶力量以组装后视镜时,该可挠弧状部分33可安全地抵顶该镜片,使得几乎没有缝隙存在。当施力移动壳体以调整视角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后视镜,包括:一镜片,用以显示一影像;第一壳体,由第一材料所制,用以容置该镜片,并使一部分镜片露出以作为显示该影像之用;以及第二壳体,由第二材料所制,位于该第一壳体与该镜片的露出部分之间,并与该第一壳体与该镜 片的露出部分相接触,其中,该第二材料具有比第一材料高的可挠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文威陈奎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华研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