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学年专利>正文

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9230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撞不死人的车前用缓冲方法及其装置。为降低撞车事故伤亡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是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其装置包括现有车头,在车头的下面装有可向前伸出和向后缩回的支架或不能伸缩的支架,在支架的前端装有用缓冲止回杆斜拉的伸缩框缓冲杆,伸缩框缓冲杆可以折叠在支架上,伸缩框缓冲杆上装有缓冲网。其可大大降低机动车辆撞人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率。其使用时可以伸出,不使用时可以收回,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缓冲防护效果好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陆上车辆使用的安全防护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撞不死人的车前用缓冲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机动车辆越来越多,机动车辆的撞人事故率也迅速增加,由于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都比较高,并且撞人事故一旦发生,死亡率也都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火车撞人事故的死亡可高达95%以上。撞人事故一旦发生,不论对伤亡者所属的家庭还是对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人们非常急切盼望能有一种可大大降低机动车撞人事故死亡和重伤率的新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从上述实际社会需要出发,提供一种能大大降低撞车事故伤亡率的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是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和缓和冲杆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如此设计,一旦发生行人被撞事故,行人可以通过落入缓冲网中,用缓冲网来吸收行人受到的冲击力,从而避免行人被撞中的伤亡。为防止缓冲网自身对落入网中的人的损伤,缓冲网最好用宽带制成,以尽可能的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作为优化,安装防护网和缓冲杆的支架在受到冲击后还通过不反弹的变形,或不反弹的压缩弹簧来吸收冲击力,或不反弹的变形和不反弹的压缩弹簧来吸收冲击力。这种不反弹的吸收冲击力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避免反弹的支架将已经受到缓冲网保护的行人再反向弹出,使被撞行人更好地受到保护。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包括现有车头,在车头的下面装有可向前伸出和向后缩回的支架架或不能伸缩的支架,在支架的前端装有用缓冲止回杆斜拉的伸缩框缓冲杆,伸缩框缓冲杆可以折叠在支架上,伸缩框缓冲杆上装有缓冲网。如此设计,可以方便地使支架伸出车头外,并支撑起伸缩框缓冲杆,以使缓冲网接纳和缓冲被撞的行人,从而避免行人的伤亡。而不需要时还可以将伸缩框缓冲杆折叠在支架上,并进一步的将支架缩回车头下面,也不会影响车辆的外观和正常行使。当然由于有轨车辆的车身长度不受限制,车头下面安装的支架也可以是不能伸缩的,如此设计可以大大减少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造价。作为优化,所述支架的前部下端装有支撑轮,或支架的前端进一步装有铲脚架。该支撑轮有助于支持缓冲装置的部分自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支架始终保持稳定的对地距离。该铲脚架可用于阻止行人的脚在碰撞时绊在缓冲装置的下面,从而有利于行人在碰撞时顺利而完全地落入缓冲网内。作为优化,所述支架包括主臂和主臂轴。采用主臂和主臂轴的形式即可以增强主臂的强度,又可以便于使主臂随地势的起伏而自由的上下活动。作为优化,所述伸缩框缓冲杆的下端与主臂前端铰接,伸缩框缓冲杆的下部和主臂的前部之间连接有支撑臂,支撑臂至少在一端装有可锁定的滑套。该设计主要用于使伸缩框缓冲杆能方便地在主臂的前端支撑起来和收回在主臂上,从而便于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收回在车头下,另外通过调整该支撑臂在伸缩框缓冲杆上联接点的高度,还可以相对调整伸缩框缓冲杆的可变形部分的高度,即联接点以上部分的高度,从而相对调整变形强度,最终实现调整缓冲强度的目的。作为优化,所述缓冲止回杆的上端与伸缩框缓冲杆的上部铰接,下端通过缓冲止回装置与主臂滑配相连;所述缓冲止回杆的中部还装有止回装置。如此可以使伸缩框缓冲杆在受到行人的相对冲击后,自上端至下端依次向后弯曲,在弯曲过程中将冲击力逐渐吸收,并且由于缓冲止回杆的止回功能从而使得伸缩框缓冲杆在弯曲后不会再反弹,也就是不会使已经进入缓冲网的行人再被反向弹出,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受撞行人的伤亡。作为优化,所述缓冲止回装置包括滑配套和与主臂或止回杆上的斜向凹槽相配合的止回销。采用如此设计的缓冲止回装置有利于方便地实现可靠的止回功能,从而更好地保护受撞行人的安全,并且该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作为优化,所述主臂轴与尾架连接,尾架的外周套接有缓冲箱体。缓冲箱体内套尾架的设计更有利于容纳回缩后的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更有利于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与现有车辆的配装。作为优化,所述主臂由弹簧支撑的可以伸缩的套管组成,所述缓冲箱体内装有支撑尾架的弹簧,所述伸缩框缓冲杆由套管组成,套管内装有用于支撑伸缩的弹簧;缓冲箱体上还装有滑出限位钩和拉发限位钩,该限位钩都与尾架上的凹槽相配合。上述各部位装有的支撑弹簧是为了在弹簧支撑的部件释放后能在弹簧的作用下很方便的展开,从而更方便使用;另一方面上述各部位安装的弹簧,也更有利于在受到冲击后,在弹簧的缓冲下逐渐吸收冲击力,从而更有利于避免受撞行人的伤亡。缓冲箱体上装有的滑出限位钩是为了在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弹出或缩回后通过插入尾架上的凹槽,而使本专利技术装置更好地定位,使本专利技术装置不论在伸出状态还是在缩回状态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可用于火车,汽车,电车或其它陆上车辆。在火车上使用时可采用半折叠的方法,在发现紧急情况时再打开缓冲网,此技术方案具有制造容易,成本低的优点。也可以使用全收缩式,收缩后推回到车低下面的箱体内。本专利技术装置也可以用全收缩的方式安装在所有汽车上。缓冲防护原理当行人穿越铁路、公路时,车辆的高速行驶对于横向穿越的行人来说,此时的行人相当于是静止的。在高速行驶的车辆前面装有的铲脚架把行人在瞬间铲起后腾空,此时车辆还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行驶,防护网立即把人接住,伸缩框缓冲杆也会在防护网的拉力下变弯,并同时通过缓冲止回装置来阻止反弹将落入缓冲网中的人再向外抛出,造成间接伤害,最后可使网中的人在接近水平状态下静止下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通过缓冲网或更进一步的不可逆的变形或和不可逆的弹簧压缩来吸收冲击力,可大大降低目前死亡率极高的机动车辆撞人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率。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使用时可以伸出,不使用时可以收回,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缓冲防护效果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安装在火车头上的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安装在汽车头上的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缓冲止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收缩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伸缩框缓冲杆及缓冲网部分的主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立体框架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缓冲装置的支架在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各部件编号车头1、缓冲止回杆2、伸缩框缓冲杆3、缓冲网4、主臂5、主臂轴6、铲脚架7、支撑臂8、滑套9、止回销10、手动解脱拉手11、弹簧12、拉簧13、缓冲止回装置14、滑配套14-1、限位杆15、控制柄16、控制销17、拉绳18、尾架19、缓冲箱体20、滑出限位钩21、拉发限位钩22、支撑轮23。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是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本专利技术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可以是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和安装防护网的支架在受到冲击后还通过不反弹的变形来吸收冲击力。本专利技术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还可以是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和安装防护网的支架在受到冲击后还通过不反弹的压缩弹簧来吸收冲击力。本专利技术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仍可以是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和安装防护网的支架在受到冲击后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撞不死人的车用缓冲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在车头前方的缓冲网和缓冲杆来吸收行人受到的由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学年
申请(专利权)人:孙学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