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8398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尽管碰撞冲突时的条件(行人等的体格,被碰撞的位置和碰撞时汽车的速度)不同,但仍具有良好地保护行人等的特性。在发动机机罩(3)的后部或车盖顶(2)上设置了第一气囊装置,在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膨胀为可覆盖车盖顶(2)附近的第一气囊(4)。在左右挡泥板(8)的后部设置具有覆盖A车柱(6)的第二气囊(7)的第二气囊装置。若探测到碰撞到行人等,首先第一气囊(4)膨胀为覆盖车盖顶(2)附近(但是除了两端)。从第一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点火启动起迟滞5~30m  Sec左右,第二气囊(7)膨胀,被已膨胀的第一气囊(4)所引导,沿A车柱(6)向上方膨胀,大致覆盖全体A车柱(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护行人等的装置,在汽车行驶时与行人、自行车和摩托车等发生碰撞时,防止行人、自行车或摩托车等的乘员(以下统称为行人等)与汽车的车柱部等刚性高的部分等直接接触。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驶中一旦碰撞到行人、自行车或摩托车等,会出现受到碰撞的行人等的下半身被汽车的车体前部冲撞横扫,从而被跳到覆盖车体前部上面的发动机机罩上,与车柱等的高刚性部分等发生二次碰撞。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记载了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在汽车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沿着汽车的车盖顶及左右A车柱使气囊膨胀,从而防止行人等直接接触车盖顶附近及A车柱,以保护行人等。专利第2888116(特别是图7)记载了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具有覆盖从发动机机罩的中心部到后部的大部分的发动机机罩气囊和覆盖A车柱的车柱气囊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专利第2888116号在上述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和专利第2888116号上,因细长的车柱用气囊无任何引导地沿A车柱自下而上膨胀,所以存在着该车柱用气囊从所述A车柱脱离的危险,为此必须无端地加宽车柱用气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确实地沿A车柱膨胀的气囊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本专利技术(方案1)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具有沿车体外面展开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作为该气囊,设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膨胀至少覆盖车盖顶中心附近,所述第二气囊膨胀覆盖该第一气囊的两侧的至少A车柱,首先第一气囊开始膨胀,第二气囊与膨胀的第一气囊接触而沿A车柱向上方膨胀。方案2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如方案1所述,其中,从所述第一气囊开始膨胀起5~30m Sec后,第二气囊开始膨胀。方案3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如方案或2所述,其中,所述第一气囊膨胀为覆盖发动机机罩后部,而第二气囊膨胀为覆盖挡泥板后部。在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气囊与已膨胀的第一气囊相接,沿A车柱向上方膨胀,所以第二气囊被已膨胀的第一气囊引导而膨胀,以致确实地覆盖A车柱。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第一气囊开始膨胀起滞后5~30m Sec,特别是10~25m Sec,尤其是约20m Sec左右,第二气囊开始膨胀。根据如此构成,第一气囊的至少左右两端侧充分膨胀后,更好为第一气囊全体完成膨胀后,第二气囊接触第一气囊向上方膨胀。由此,第二气囊的膨胀方向稳定,确实地沿A车柱膨胀。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第一气囊膨胀为覆盖至发动机机罩后部,第二气囊膨胀为覆盖至挡泥板后部的情况下,还可充分地对撞到发动机机罩后部的行人等进行保护。该状态适合于发动机机罩比较长的汽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例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汽车的透视图。如图1(a)所示,汽车1是四门轿车,到车盖顶2的后缘的环绕距离(WAD)为1300~1900mm左右,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发动机机罩3的后部或车盖顶2上设置了第一气囊装置,在与行人等碰撞时打开,使得第一气囊4膨胀。在图中未示出,但该第一气囊装置,具有第一气囊4、容纳折叠的该第一气囊4的容器、使该第一气囊4膨胀的充气机、平时覆盖容器且在气囊4膨胀时开放的盖。该盖也可以构成车体外表面。且也可以如此构成第一气囊装置配置在发动机机罩3的后部下侧,在第一气囊4膨胀时,挤开发动机机罩3后部。具有覆盖前窗玻璃5左右侧的A车柱6的第二气囊7的第二气囊装置分别设在各A车柱内,或者发动机机罩后方(发动机机罩3后部或车盖顶2等)的车体宽度方向两端侧。该A车柱用的第二气囊装置,具有沿A车柱6膨胀的第二气囊7、容纳折叠的该第二气囊7的容器、使该第二气囊7膨胀的充气机、以及平时覆盖容器且在第二气囊7膨胀时开放的盖。该第二气囊装置配置在车盖顶2的车体宽度方向两端附近或挡泥板8后部附近。在这种情况下,该盖可以构成车体外表面。且,也可以这样构成第二气囊装置;与第一气囊装置共同配置在发动机机罩3的后部下侧,在第一气囊4膨胀而推开发动机机罩3后部后,从发动机机罩3的下面沿着A车柱6膨胀。可以在各气囊4和7上设置通气口(省略图示)。该第一和第二气囊装置的构成及配置为在第一气囊4膨胀后,第二气囊7接触第一气囊4沿A车柱向上方膨胀。即,在汽车1的前部设置探测碰撞行人等的传感器,该传感器的探测信号输入到气囊装置的控制电路。该气囊装置的控制电路,在探测到碰撞行人等时,首先,点火启动第一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如图1(b)所示,膨胀为使第一气囊4覆盖车盖顶2附近(但是,除去车盖顶2的车体宽度方向两端的部分)、前窗玻璃5的下边部(但是,除了前窗玻璃5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的部分)、和发动机机罩3的后边附近。从第一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的点火启动起5~30m Sec左右,例如约20m Sec延迟后,点火第二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而且,至少第一气囊4的左右两端侧充分膨胀后,更好为第一气囊4全体完成膨胀后,如图1(c)所示,第二气囊7沿A车柱向上方膨胀,大致覆盖A车柱6全体。膨胀的气囊4和7阻挡住行人等,此时,根据从通气口流出气体,吸收冲击。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气囊4膨胀后,第二气囊7膨胀,使得与第一气囊相接。该第二气囊7被已膨胀的第一气囊4所引导而膨胀,所以其膨胀方向稳定,确实地覆盖A车柱6地膨胀至沿着A车柱完成膨胀的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各气囊4和7都覆盖比较小的区域,容积较小。从而,气囊成本和气体发生器成本低,且,容纳气囊的空间也足够小。另外,各气囊的容积和自通气口的气体流速(通气口的大小)的比适当,各气囊4和7快速膨胀,且持续需要时间保持膨胀状态,而且,还可充分吸收冲击。但是,也可以使各气囊4和7钩成为膨胀成都可覆盖比图所示靠车辆前方侧的更宽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单独设置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但是也可以将一个袋体内分成室,使得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连成一串。权利要求1.一种形人等的保护装置,具有沿车体外面展开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作为该气囊,设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膨胀成至少覆盖该车盖顶的中心附近,第二气囊膨胀成为至少覆盖A车柱,首先第一气囊开始膨胀,第二气囊不与已膨胀的第一气囊接触而沿A车柱向上方膨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中,从所述第一气囊开始膨胀起滞后5~30mSec,第二气囊开始膨胀。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气囊膨胀为可覆盖到发动机机罩盖后部,而第二气囊膨胀为可覆盖到挡泥板后部。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尽管碰撞冲突时的条件(行人等的体格,被碰撞的位置和碰撞时汽车的速度)不同,但仍具有良好地保护行人等的特性。在发动机机罩(3)的后部或车盖顶(2)上设置了第一气囊装置,在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膨胀为可覆盖车盖顶(2)附近的第一气囊(4)。在左右挡泥板(8)的后部设置具有覆盖A车柱(6)的第二气囊(7)的第二气囊装置。若探测到碰撞到行人等,首先第一气囊(4)膨胀为覆盖车盖顶(2)附近(但是除了两端)。从第一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点火启动起迟滞5~30m Sec左右,第二气囊(7)膨胀,被已膨胀的第一气囊(4)所引导,沿A车柱(6)向上方膨胀,大致覆盖全体A车柱(6)。文档编号B60R21/34GK1611392SQ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形人等的保护装置,具有沿车体外面展开的气囊,其特征在于,作为该气囊,设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膨胀成至少覆盖该车盖顶的中心附近,第二气囊膨胀成为至少覆盖A车柱,首先第一气囊开始膨胀,第二气囊不与已膨胀的第一气囊 接触而沿A车柱向上方膨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泷本孝之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