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保护乘员的方法与结构技术

技术编号:1107035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在车辆的侧碰撞中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使用冲击吸收件,在与乘员骨骼结构中髋臼后方的骨盆相对应的部位,约束乘员的腰部。具体地,在与乘员骨骼结构中髂骨对应的部位,约束乘员的腰部。在车辆的侧碰撞中,冲击吸收件首先在对应于髂骨的部位接触腰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方法和结构,用于当侧碰撞发生时有效地保护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
技术介绍
作为在侧碰撞期间用于保护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方法,已知一种方法,其中使用日本专利公报No.2003-335210中披露的侧气囊装置。这种装置配置成当车辆的侧碰撞发生时保护乘员的侧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建立的策略不同于上述专利公开中通过侧气囊装置实现的乘员保护,并且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用于保护乘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多种在侧碰撞期间就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保护的仿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乘员的骨骼结构上。结果,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通过在髂骨附近骨盆后部约束乘员的腰部,能最有效地保护乘员。基于这些发现,专利技术人实现了本专利技术。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保护乘员的方法和结构,通过适当地约束乘员的腰部,有效地保护乘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车辆的侧碰撞中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与乘员骨骼结构中髋臼后方的骨盆相对应的部位中,约束乘员的腰部。特别地,优选的是,在与乘员骨骼结构中髂骨相对应的部位中,约束乘员的腰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在车辆的侧碰撞中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结构。该结构包括位于乘员室内的冲击吸收件,用于约束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以这种方式布置冲击吸收件,使其在车辆的侧碰撞中,在与髋臼后方的骨盆对应的部位中接触腰部。特别地,优选的是,以这种方式布置冲击吸收件,使其在车辆的侧碰撞中,在与髂骨对应的部位中接触腰部。经过本专利技术原理示例的说明,结合附图,根据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及优点将更为清楚。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参照以下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是图示在包括骨盆的区域中的人体骨骼结构的正视图;图2A是图示在包括骨盆的区域中的人体骨骼结构的后方轴侧图;图2B是与图2A相似的轴侧图,在其中,右髂骨绕骶髂关节向前回转;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一个方面的剖视图,概略地图示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图4A是图示在施加到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负荷与乘员骨骼结构关系的仿真中,当将相同的负荷施加到骨盆前部(耻骨)与骨盆后部(骶骨)时,负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4B是在施加图4A所示负荷的仿真中在骨盆中产生的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图5A是乘员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侧视图,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图5B是沿图5A中的线5B-5B的剖视图;图6A是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腰部的剖视图,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面;图6B是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腰部的剖视图,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又一个方面;图7是图示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侧视图,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图8A是图示气囊在展开之前的剖视图;图8B是图示气囊在展开之后的剖视图;图9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和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10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椅背框架和气囊装置的轴侧图;图11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膨胀时的轴侧图;图12是图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和气囊装置的轴侧图;图13A和图13B是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剖视图。图14是图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膨胀时的轴侧图;图15A是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膨胀前的概略剖视图;图15B是图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膨胀时的概略剖视图;图15C是表示图15A中所示扇形片的放大图;图16是图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17A是图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膨胀前的剖视图;以及图17B是图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气囊在膨胀后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保护乘员的方法和结构。下文中,将车辆的行驶方向定义为前方。参照前方定义后方、上方、下方、左方、以及右方。就座椅而言,参照固定在车辆上的状态,将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以及右方定义为与车辆的方向相对应。图1是图示人体骨盆周围的骨骼结构的轴侧图。从转向盘12侧观察(参见图5A中的虚线),图1与图示就座在车辆座椅11上的乘员P(参见图5A)的骨盆111的轴侧图相对应。图2A是图示在包括骨盆111的部位中人体骨骼结构的后方轴侧图。如图1和图2A所示,骨盆111是位于脊柱与下肢之间的一种环形骨,并且具有坚韧的结构,用于支撑头部、上肢、以及躯干的重量。与颅腔壁或胸腔壁相比,骨盆111更坚固或更厚实,并且包括两块髋骨112,形成骨盆111的侧部和前部;骶骨113,形成后壁;以及,尾骨114。髋骨112组成骨盆111的大部分。髋骨112相对平坦并具有不规则形状。各髋骨112由连接的三块骨头,即髂骨121、坐骨122、以及耻骨123形成。在称为髋臼125的杯状关节腔周围、以及在骨头的末端处出现粘连(参见图3),股骨170的头171适配在髋臼125中。各髂骨121形成相应髋骨112的侧面,并且以展开的方式从髋臼125向上延伸。各髂骨121分为两部分,即大的翼状髂骨翼和髂骨本体126,髂骨本体126包括髋臼125的一部分(参见图3)。髂骨翼的前上部称为前上髂棘,髂骨翼的前下部称为前下髂棘,髂骨翼的后上部称为后上髂棘127,而髂骨翼的后下部称为后下髂棘。在称为耳状面128的内表面处,各髂骨121与骶骨113稳固地连接。骶骨113的耳状面128与髂骨121的耳状面128形成骶髂关节129(参见图2A)。在骶髂关节129的关节面处,有一个充满滑液并且由软骨覆盖的小关节腔。各骶髂关节129具有很少的可动性,并且具有在关节面上带微粒的特征结构。此外,骶髂关节129由多个坚韧的韧带包围。因此,骶髂关节129允许骶骨113和髂骨121在受限的范围内相对彼此移动。亦即,各骶髂关节129允许相应的髂骨121相对骶骨113前后回转,如图2A和图2B所示。各坐骨122形成相应的髋骨112的后下部,并且分为坐骨本体和坐骨支141。坐骨本体形成髋臼125的后三分之一。各坐骨本体的下部是坐骨结节,而且当乘员P就座时支撑其躯干。各坐骨支141将薄的平坐骨与耻骨支151连接。各耻骨123具有不规则形状,并且包括耻骨本体152(参见图3)和耻骨支151。耻骨本体152形成相应髋臼125的前三分之一。耻骨支151包括耻骨上支151a和耻骨下支151b。各耻骨上支151a从耻骨本体152延伸到正中矢状面,并且与在相对侧的耻骨上支151a形成关节。该关节称为耻骨联合153,其包括软骨板,并因此可少许活动。各耻骨下支151b连接到坐骨支141上,并且形成闭孔的底部弓。与耻骨上支151a相似,通过耻骨联合153,各耻骨下支151b和位于另一侧的另一耻骨下支151b相连接。在各股骨170的上端有头171和大转子172。大转子172从头171横向方式延伸。如图1所示,在正常状态下,各大转子172的末端从骨盆111的相应侧稍稍凸出。如图3所示,位于与大转子172相同的高度的左右髂骨121,向后端逐渐变窄,使得髋臼125位于最外侧位置,而后上髂棘127或者后下髂棘位于最内侧位置。亦即,在与大转子172高度相同的腰部骨骼结构中,大转子172位于身体最外侧位置。图3是图示就座在车辆座椅11座位部11a上时乘员P腰部L的剖视图。如图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在车辆的侧碰撞中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乘员骨骼结构中髋臼后方的骨盆相对应的部位,约束所述乘员的腰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田等浅冈道久井上道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