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03879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5 1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包括与机壳、与机壳铆压固定的端盖、设置在端盖上的后含油轴承、设置在机壳上的前含油轴承、以及与所述后含油轴承和前含油轴承相配合的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其一端伸出所述机壳外的转子轴,所述转子轴套设有与所述前含油轴承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前油封圈、与所述后含油轴承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后油封圈、以及与所述前含油轴承的外表面相配合的垫圈组,且所述垫圈组位于所述机壳外部,所述垫圈组由内而外依次布置的聚苯垫圈、橡胶垫圈、止动垫圈和开口挡圈构成,从而能够通过改变所述垫圈组中的聚苯垫圈数量而改变前、后油封圈与前、后含油轴承之间的间隙大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这种电机能够在机壳外部调节电机的轴向间隙,检修更加方便简单,电机的生产成本也得到了降低。(*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
[0001 ]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具体涉及一种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
技术介绍
永磁直流电机具有很好的机械特性和调节特性,它具有体积小、效率高、转速变化范围大、有较大的启动转矩、励磁方法简单、价格适中,以及其他形式不可以替代的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机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电机噪音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由于电机轴向间隙过大会使电机的震动、噪音变大,使电机不能的稳定运行,同时影响电机的使用寿命,所以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简易的轴向间隙调节结构对于电机的使用及工厂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包括与机壳、与机壳铆压固定的端盖、设置在端盖上的后含油轴承、设置在机壳上的前含油轴承、以及与所述后含油轴承和前含油轴承相配合的转子,所述转子包括其一端伸出所述机壳外的转子轴,所述转子轴套设有与所述前含油轴承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前油封圈、与所述后含油轴承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后油封圈、以及与所述前含油轴承的外表面相配合的垫圈组,且所述垫圈组位于所述机壳外部,所述垫圈组由内而外依次布置的聚苯垫圈、橡胶垫圈、止动垫圈和开口挡圈构成,从而通过改变所述垫圈组中的聚苯垫圈数量而改变前、后油封圈与前、后含油轴承之间的间隙大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橡胶垫圈、止动垫圈和开口挡圈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聚苯垫圈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所述开口挡圈卡设固定在所述转子轴上。 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这种电机将用于调节轴向间隙的垫圈组布置在电机外部,同时只有前含油轴承与垫圈组配合,因此相比于以往垫圈组设置在电机内部的电机机构,工人进行轴向间隙调整及返修时,操作更加简单,而且只有一侧加有垫圈组,因而降低了电机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这种具有含油轴承与油封圈直接接触的电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聚苯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橡胶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止动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开口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垫圈组,2-转子轴,3-前含油轴承,4-转子,5-机壳,6-端盖,7-前油封圈,8-后油封圈,9-后含油轴承,10-聚苯垫圈,11-橡胶垫圈,12-止动垫圈,13-开口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图1?图5出示了本技术这种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电机为永磁直流电机,它包括转子4、机壳5、以及与机壳5铆压固定的端盖 6,其中端盖6上设置有后含油轴承9,机壳5上设置有前含油轴承3,前含油轴承3和后含油轴承9均与所述转子4相配合。转子4包括转子轴2,该转子轴2的一端伸出机壳4外部,称之为转子轴2的外端。 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转子轴2上固定套设有前油封圈7和后油封圈8,而且所述后含油轴承9的内表面所述后油封圈8相配合(后油封圈8位于后含油轴承9的内侧),所述前含油轴承3的内表面与所述前油封圈7相配合(前油封圈7位于前含油轴承3的内侧)。转子轴2上还套设有与所述前含油轴承3的外表面相配合的垫圈组1 (垫圈组1位于前含油轴承3的外侧),并且垫圈组1位于机壳5外部。这里所说的前含油轴承3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指前含油轴承3的轴向内侧面和轴向外侧面。 所述垫圈组1布置在转子轴2的外端,它由多个套在转子轴2上垫圈单体共同构成,这些垫圈单体由内而外依次为聚苯垫圈10、橡胶垫圈11、止动垫圈12和开口挡圈13,其中聚苯垫圈10直接与前含油轴承3的外表面(或称外侧面)直接接触,聚苯垫圈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开口挡圈13固定卡设在转子轴2上成型的卡槽中,从而将聚苯垫圈10、橡胶垫圈11、止动垫圈12紧紧夹在前含油轴承3和开口挡圈13之间。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改变所述垫圈组1中聚苯垫圈10的数量来改变转子4上前后油封圈 7、8与前后含油轴承3、9之间的轴向间隙(使它们之间具有合理的轴向间隙值),避免电机轴向间隙过大而引起的电机震动、噪音变大,保证电机的稳定运行,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本例中,所述垫圈组1只存在于转子轴2的外端。用于调节前后油封圈7、8与前后含油轴承3、9之间的轴向间隙时,只限于聚苯垫圈10的数量增减,橡胶垫圈11、止动垫圈12和开口挡圈13的数量始终不变,只限于用一个。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包括与机壳(5)、与机壳(5)铆压固定的端盖(6)、设置在端盖(6)上的后含油轴承(9)、设置在机壳(5)上的前含油轴承(3)、以及与所述后含油轴承(9)和前含油轴承(3)相配合的转子(4),所述转子(4)包括其一端伸出所述机壳(5)外的转子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2)套设有与所述前含油轴承(3)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前油封圈(7)、与所述后含油轴承(9)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后油封圈(8)、以及与所述前含油轴承(3)的外表面相配合的垫圈组(1),且所述垫圈组位于所述机壳(5)外部,所述垫圈组(1)由内而外依次布置的聚苯垫圈(10)、橡胶垫圈(11)、止动垫圈(12)和开口挡圈(13)构成,从而能够通过改变所述垫圈组(1)中的聚苯垫圈数量而改变前、后油封圈(7、8)与前、后含油轴承(3、9)之间的间隙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部调节轴向间隙的电机结构,包括与机壳(5)、与机壳(5)铆压固定的端盖(6)、设置在端盖(6)上的后含油轴承(9)、设置在机壳(5)上的前含油轴承(3)、以及与所述后含油轴承(9)和前含油轴承(3)相配合的转子(4),所述转子(4)包括其一端伸出所述机壳(5)外的转子轴(2),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轴(2)套设有与所述前含油轴承(3)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前油封圈(7)、与所述后含油轴承(9)的内表面相配合的后油封圈(8)、以及与所述前含油轴承(3)的外表面相配合的垫圈组(I),且所述垫圈组位于所述机壳(5)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祖根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莱克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