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35242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两侧并固接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两底座,和设于所述驱动件与两所述底座之间并以所述驱动件对称分布的两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接触的推杆,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摇臂,所述推杆沿自身轴线方向滑动连接于推杆支座,所述摇臂的一端设有定位轴,另一端设有过渡推杆,所述推杆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推杆接触,两所述定位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两同轴孔对中定位。采用此技术方案,减少了定位偏差,提高了发动机缸体的粗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缸体的粗加工夹具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缸体I’放置于夹具体上的位置如图1所示,发动机缸体粗加工的夹具定位基准如图2所示,发动机缸体I’上分别设有六个定位面,第一定位面11’、第二定位面12’和第三定位面13’限制了发动机缸体I’沿Y轴的移动、X轴的转动和Z轴的转动三个自由度,第四定位面14’、第五定位面15’增加限制了 Z轴的移动、Y轴的转动两个自由度,第六定位面16’增加限制了 X轴的移动一个自由度,即通过上述六个定位面完全限制了发动机缸体的自由度。 然而,现有技术中夹具的定位基准,全部采用发动机缸体I’的表面作为定位面,由于其表面的制造精度较低,在对发动机缸体I’进行定位时,容易导致发动机缸体I’的定位面与夹具的定位块没有有效贴合,同时,全部采用定位面定位,容易导致发动机缸体I’的尺寸误差全部集中在一侧,造成误差累计,造成粗加工后的发动机缸体I’的余量不均匀,影响发动机缸体的粗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的对中定位机构,通过与发动机缸体前端面和后端面的同轴孔配合定位,降低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包括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两侧并固接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两底座,和设于所述驱动件与两所述底座之间并以所述驱动件对称分布的两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接触的推杆,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摇臂,所述推杆沿自身轴线方向滑动连接于推杆支座,所述摇臂的一端设有定位轴,另一端设有过渡推杆,所述推杆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推杆接触,两所述定位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两同轴孔对中定位。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可转动的椭圆轮,当所述椭圆轮的长轴端与两所述推杆接触时,两所述定位轴与两所述同轴孔对中定位;当所述椭圆轮的短轴端与两所述推杆接触时,两所述定位轴与两所述同轴孔脱离。 优选地,所述推杆与所述椭圆轮接触的一端为圆弧面,与所述过渡推杆接触的一端为平面。 优选地,还包括复位拉簧,所述复位拉簧的一端与所述摇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推杆支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椭圆轮的中心设有连杆,所述连杆的端部设有手柄。 [0011 ] 优选地,所述底座设有安装槽,所述摇臂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槽内。 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包括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两侧并固接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两底座,和设于所述驱动件与两所述底座之间并以所述驱动件对称分布的两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接触的推杆,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摇臂,所述推杆沿自身轴线方向滑动连接于推杆支座,所述摇臂的一端设有定位轴,另一端设有过渡推杆,所述推杆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推杆接触,两所述定位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两同轴孔对中定位。采用此技术方案,避免了全部采用定位面定位时造成的发动机缸体整体向一侧偏移的现象,使得加工余量更加均匀,降低了加工误差,提高了发动机缸体的粗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缸体置于夹具内的位置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缸体的定位面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对中定位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1 ; 图4为本技术的对中定位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1I ; 图5为本技术的对中定位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I’ -发动机缸体;11’ _第一定位面;12’ -第二定位面;13’ -第二定位面;14’ -第四定位面;15’ -第五定位面;16’ -第六定位面;3_对中定位机构;31_椭圆轮;32_底座;321-安装槽;33_手柄;331-推杆;3311_圆弧面;3312_平面;332_摇臂;333_推杆支座;334-定位轴;335_过渡推杆;34_转销;35_复位拉簧;36_连杆;37_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介绍。 结合图3-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3,包括驱动件、设于驱动件两侧并固接于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两底座32,和设于驱动件与两底座之间并以驱动件对称分布的两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包括与驱动件接触的推杆331,和转动连接于底座32的摇臂332,推杆331沿自身轴线方向滑动连接于推杆支座333,摇臂332的一端设有定位轴334,另一端设有过渡推杆335,推杆331远离驱动件的一端与过渡推杆335接触,两定位轴334与发动机缸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的两同轴孔对中定位。采用此技术方案,避免了全部采用定位面定位时造成的发动机缸体整体向一侧偏移的现象,使得加工余量更加均匀,降低了加工误差,提高了发动机缸体的粗加工精度。 且优选地,驱动件包括可转动的椭圆轮31,当椭圆轮31的长轴端与两推杆331接触时,两定位轴334与两同轴孔对中定位,当椭圆轮31的短轴端与两推杆331接触时,两定位轴334与两同轴孔脱离。具体地,椭圆轮31转动连接于支架37上,推杆支座333固接于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且其内设有通孔,通孔的轴线为水平,推杆331滑接于通孔内;当椭圆轮31的长轴端与两推杆331接触,与椭圆轮31接触的两推杆331分别向相反方向做直线运动,并分别推动设于摇臂332上的过渡推杆335,以此带动两摇臂332绕各自的旋转轴向靠近对方的一侧转动,使得两定位轴334与两同轴孔对中定位。反之,当推杆331与椭圆轮31的短轴共线,两摇臂332可通过自身的重力向远离对方的一侧转动,使两定位轴334与两同轴孔脱离。此方案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然,驱动件还可采用其他方案例如双活塞杆气缸。 进一步地,推杆331与椭圆轮31接触的一端优选圆弧面3311,以此减少两者接触时的摩擦阻力,降低磨损,保证传动的可靠性,推杆331与过渡推杆335接触的一端优选平面3312,当推杆331推动过渡推杆335并使摇臂332转动时,过渡推杆335的圆弧面在平面3312上沿曲线轨迹滑动,此方案可保证两者始终保持接触,避免脱离造成传动失效。 推杆331可优选包括三部分,过渡推杆配合段、椭圆轮配合段和设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间连接段,椭圆轮配合段设有圆弧面3311,过渡推杆配合段设有平面3312,椭圆轮配合段和过渡推杆配合段均与中间连接段螺纹连接,此方案克服了推杆331与推杆支座333无法装配的缺陷。 更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保证两定位轴334与两同轴孔的迅速脱离,避免摇臂332在脱离过程中来回晃动,还设置了复位拉簧35,复位拉簧35的一端与摇臂332连接,另一端与推杆支座333连接,此方案利用复位拉簧35的弹性回复力拉动两摇臂332向远离对方的方向旋转,快速实现两定位轴334与两同轴孔的脱离,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技术提供的对中定位机构3,优选在椭圆轮31的中心部位固接有连杆36,连杆36的端部设有手柄33,此方案方便对椭圆轮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两侧并固接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两底座,和设于所述驱动件与两所述底座之间并以所述驱动件对称分布的两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接触的推杆,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摇臂,所述推杆沿自身轴线方向滑动连接于推杆支座,所述摇臂的一端设有定位轴,另一端设有过渡推杆,所述推杆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推杆接触,两所述定位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两同轴孔对中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对中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件、设于所述驱动件两侧并固接于所述发动机缸体粗加工夹具的两底座,和设于所述驱动件与两所述底座之间并以所述驱动件对称分布的两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与所述驱动件接触的推杆,和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摇臂,所述推杆沿自身轴线方向滑动连接于推杆支座,所述摇臂的一端设有定位轴,另一端设有过渡推杆,所述推杆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推杆接触,两所述定位轴与所述发动机缸体的两同轴孔对中定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中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可转动的椭圆轮,当所述椭圆轮的长轴端与两所述推杆接触时,两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飞段昌凯杨健赵贺金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