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338 阅读:3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其中汽车门具有外壁(6)和内壁(3)及设置在其中间的水分夹层(18)并在水分夹层(18)里面设置功能部件(13),这些功能部件优选预装配在成套支架(2)上并与成套支架一起装进内壁(3)的孔洞里。封闭部件(1)密封成套支架(2)或内壁(3)上的孔洞是通过,封闭部件(1)具有一个适配于孔洞边缘(19)并环卡边缘(19)的环状部件(16),一个基本全面地覆盖孔洞的密封盖(7)可拆卸地插进环状部件。(*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本专利技术涉及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例如在轿车上的现代车门通常这样构成,即车门主要由一个外壁和一个内壁构成,其中所谓的水分夹层位于车门外壁与车门内壁之间。例如通过其间设置的车窗密封件或者也可能通过车窗的摇下曲柄水分可能进到水分夹层。车门内壁相对于这个水分夹层封闭乘客空间,使得水分不能进入乘客空间。进入到水分夹层的水分可以通过设置在水分夹层底部的孔洞排出。因为在车门里必需设置一系列功能部件,如车窗和车门的操纵装置,及用于扬声器或类似部件的安装空间,因此车门内壁本身不可能相对于乘客空间构成全面地密封。目前一系列功能部件通常预装配在所谓的成套支架上,成套支架作为装配支架容纳例如所有的车门和车窗操纵装置并保证功能地相互定位和固定。然后将这种形式的成套支架装进相应的车门内壁的孔洞里并固定在这个孔洞上,其中成套支架的边缘以及车门内壁为此所形成的断面在其形状上能够相互匹配,以便按照WO 96/185 15通过密封条的中间固定同时实现已经安装了的成套支架相对于乘客空间的水分夹层的密封。对这种密封还有要求,以便能够将例如敏感的电子驱动件或其它对潮湿敏感的部件能够设置在朝着乘客空间的车门内壁一侧的车门上。密封车门内壁上的必要孔洞的另一种可能性是在车门内壁或者说成套支架与密闭设置在乘客空间一侧的车门内壁饰物之间敷设防潮薄膜,在此薄膜越盖所有的孔洞并例如防潮地粘附在车门内壁上。所有这些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水分夹层的可接触性或者说通过越盖的薄膜设置在水分夹层中的功能部件的可接触性,以及与成套支架的安装同时进行的密封是非常困难的。例如为了进行调整和润滑工作,为了检查例如电动车窗升降器上或类似部件上电气连接或者在中央锁情况下检查连接电气都需要在设置在水分夹层内的部件上进行工作。在采用密封薄膜的情况下这种密封薄膜至少要部分地被去掉并-->在事后再粘上或者全部更换。由此不再能够可靠地保证完好的密封。在对于成套支架进行密封的情况下例如在调整车窗缝隙时也得将成套支架单独全部拆出并且通常也在重新装入前更新中间的密封。因此费用和成本是可观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车门上孔洞的密封措施结构,这种结构无需大的费用就保证车门水分夹层的可接触性并且同时保证简便使用的和在车门水分夹层抵抗通常水分负荷的相对于乘客空间的水分夹层密封。这个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与前序部分特征共同作用而解决。从属权利要求描述了优选的其它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其中汽车门具有外壁和内壁及设置在其中间的水分夹层并在水分夹层里面设置功能部件,这些功能部件优选预装配在成套支架上并与成套支架一起装进内壁的孔洞里。这种形式的封闭部件按照本专利技术这样进一步改进,即,封闭部件具有一个适配于孔洞边缘并环卡该边缘的第一环状部件,一个基本上全面地覆盖孔洞的密封盖可拆卸地插进该环状部件,由此封闭部件密封成套支架或内壁上的孔洞。通过封闭部件的这种两部分结构首先可以简化环状部件对孔洞边缘的配置,例如封闭部件的打开状态可以通过去掉密封盖来实现。由此简化接合过程。此外环状部件在装配状态还留在孔洞边缘,使得只需去掉密封盖,例如在保养或维修工作时就能够显露出孔洞和必要时设置在孔洞后面的功能部件。特别有利的是,封闭部件的环卡边缘的环状部件可以密封地插在孔洞的边缘上并紧靠在成套支架或内壁上。由此密封成套支架或内壁与环状部件之间的接触部位并由此可靠地防止水分夹层的水分进入乘客空间。孔洞的其它密封可以以一种优选方案实现,即基本全面地覆盖孔洞的密封盖密封地插进环状部件的附属部位里。由此还可以密封环状部件与密封盖之间的接触部位并且由此可以使整个孔洞防潮密封。尽管如此,通过简便地去掉环状部件的密封盖就可以显露出例如用于保养目的的孔洞。在另一方案中为了密封分别在孔洞边缘与环状部件之间和/或环状部件与密封盖之间环绕的、分别力连接地固定环状部件以及密封盖-->位置的密封唇可以做在环状部件和/或密封盖上。由此不仅可以保证密封盖和环状部件的正确位置而且还可以通过例如弹性构成的密封棱边实现密封。另一个改进是环状部件具有圆环状的外轮廓,轮廓对应于成套支架或内壁上孔洞的形状和尺寸。由此可以在简单制造密封部位的同时实现最短的密封部位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保证例如对要被操纵的螺栓或类似部件的可接触性。相应的在另一种方案中密封盖和环状部件还可以具有圆环状的、相互适配的密封部位。当然很显然,孔洞与环状部件之间或环状部件与密封盖之间的密封棱边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如果环状部件和密封盖相互间永恒地固定在一起,则对于封闭部件的初次装配,以及也对于例如在保养工作范围内孔洞的再次显露是有优点的。这一点可以优选由此来实现,环状部件和密封盖通过关节状的连接带相互间可移动地固定。由此还可以使密封盖在从环状部件上取下时密封盖不丢失。如果环状部件这样可插进孔洞的边缘,使边缘的棱边凸起状地被覆盖,对于操作时由封闭部件密封的孔洞处的安全性是有利的。由此可以避免,人们在孔洞处工作时被局部锋利的孔洞棱边弄伤,因为孔洞全面地由环状部件环卡。为此环状部件例如可以具有环绕外置的环槽,孔洞的边缘插进环槽或者说环槽插在孔洞边缘上。如果封闭部件由不完全硫化橡胶或弹性塑料制成时,对于封闭部件的操作特别有利,封闭部件可以弹性地插进孔洞并可以在封闭部件上配置一体的简单的相应力连接并密封的部位。图示给出了具有特别优选的结构。图示为:图1从乘客空间看过去的车门正视图,带有简要表示的成套支架并在侧窗玻璃的夹紧块处具有两个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封闭部件图2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打开密封盖的封闭部件的截面图图3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插上密封盖的封闭部件的截面图在图1中是从汽车,例如轿车的乘客空间看过去的车门20的视图,带有简要表示的、由薄板制成的成套支架2并在没有画出的侧窗玻璃4的夹紧块处具有两个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封闭部件1。车门20由从内-->部可看到的薄板状内壁3所组成,在内壁上具有适配于成套支架2外部形状的孔洞,孔洞在成套支架2装配时由成套支架密封地封闭。在可看到的内壁3与在这个图中不可看到的外壁6之间构成同样在这个图中不可见的水分夹层18,例如通过侧窗玻璃4的摇下曲柄水,可以进入水分夹层并且通过内壁3与乘客空间分开。在这个水分夹层18里可以设置不同的、在这里没有画出的功能部件,例如调整侧窗玻璃4的机构或电气电子部件,例如电动车窗升降器,侧气囊或类似装置。这些功能部件通常预装配在朝着水分夹层18的成套支架2上并与成套支架2一起装进孔洞并由此装进水分夹层18。这样的工作方式能够实现节省费用而简便进行的功能部件的预装配并因此降低车门20的最终装配费用。但是在装配成套支架2时,尤其是对备有车门20的汽车寿命里程中进行检查或保养工作时总是需要再次对功能部件的个别元件进行检查、保养或者也进行维修。例如在必要时需要对侧窗玻璃4移动所必需的夹紧块进行调整或再夹紧,以保证侧窗玻璃机构的完好功能。当车门20的内侧通过内壁3和成套支架2进行全面地密封封闭的时候,就必需对这样的工作,例如只需对一个螺栓进行再调整时,就得将整个成套支架2从内壁3上取下来,以便接触到这个螺栓或者其它类似的部件。其中成套支架2的拆卸、再密封和装配的费用比在功能部件上的实际保养工作费用要贵得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1),其中汽车门具有外壁(6)和内壁(3)及设置在其中间的水分夹层(18)并在水分夹层(18)里面设置功能部件(13),这些功能部件优选预装配在成套支架(2)上并与成套支架一起装进内壁(3)的孔洞里,其特征为,封闭部件(1)密封成套支架(2)或内壁(3)上的孔洞是通过,封闭部件(1)具有一个适配于孔洞边缘(19)并环卡边缘(19)的环状部件(16),一个基本全面地覆盖孔洞的密封盖(7)可拆卸地插进环状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DE 1998-4-9 19816012.71.汽车门上孔洞的封闭部件(1),其中汽车门具有外壁(6)和内壁(3)及设置在其中间的水分夹层(18)并在水分夹层(18)里面设置功能部件(13),这些功能部件优选预装配在成套支架(2)上并与成套支架一起装进内壁(3)的孔洞里,其特征为,封闭部件(1)密封成套支架(2)或内壁(3)上的孔洞是通过,封闭部件(1)具有一个适配于孔洞边缘(19)并环卡边缘(19)的环状部件(16),一个基本全面地覆盖孔洞的密封盖(7)可拆卸地插进环状部件。2.如权利要求1的封闭部件(1),其特征为,封闭部件(1)的环卡边缘(19)的环状部件(16)可以密封地插在孔洞的边缘(19)上并紧靠在成套支架(2)或内壁(3)上。3.如权利要求1或2之一的封闭部件(1),其特征为,基本全面地覆盖孔洞的密封盖(7)密封地插进环状部件(16)的附属部位(11,14)里。4.如权利要求2或3之一的封闭部件(1),其特征为,为了密封分别在孔洞边缘(19)与环状部件(16)之间和/或环状部件(16)与密封盖(7)之间环绕的、分别力连接地固定环状部件(16)以及密封盖(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察西茨基
申请(专利权)人: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