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工学院专利>正文

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6592 阅读:4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和减振器,所述下摆臂由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组合而成,前下摆臂后端左右管孔内分别焊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对应插入后下摆臂前端左右管孔内形成滑动副;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的两端分别与前下摆臂左右管体和后下摆臂左右管体固定;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之间连接有可以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螺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调节调节螺栓,可使车辆内倾角随行驶地形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操纵性及轮胎的寿命等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单、经济、可靠、易维护。(*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尤其是一种用于全地形车辆上的 可调式双摆臂悬挂。
技术介绍
ATV全地形车辆(All-Terrain Vehicles)是一种集娱乐、体育运动、旅 游于一体的特种车辆,可在沙滩、草地、山路、旅游场所等多种复杂路面自 由驰骋,具有锻炼驾车能力,培养勇敢精神的功能,是勇敢、奋进的年轻人 的宝马良车。它性能优良,质量可靠,造型美观,乘骑舒适,坚固耐用,已 被国内外市场广泛认同,并已经远销美国等地,深受用户青睐。目前,用于全地形车辆的可调式双摆臂有电气式可调控摆臂和偏心轮-滑 槽式可调控下摆臂。其中电气式可调控摆臂采用液压或气压传动,由于液压、 气压、控制电机传动造价比较昂贵、不宜维护;偏心轮-滑槽式可调控下摆臂, 虽然各项性能都比较好,但是由于大多数全地形车辆的摆臂都是以弯管制造 的,采用偏心轮-滑槽式可调控下摆臂,制造成本较高,经济适用性不强。因 此,目前市场上急需一种操纵性能优良、成本低、易维护、简单可靠的可调 式双摆臂悬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纵性能 优良、结构简单、经济实用、易维护的可调式双摆臂悬挂。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包括上摆臂、下摆 臂和减振器,上摆臂和下摆臂为对称的管式结构,减振器一端通过铰座安装3在上摆臂前端横梁上,下摆臂前端通过转向节与上摆臂前端连接,其特征在 于所述下摆臂由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组合而成,前下摆臂后端左右管孔内 分别焊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对应插入后下摆臂前端左右管孔内形成 滑动副;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 板,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的两端分别与前下摆臂左右管体和后下摆臂左右管体固定;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之间连接有可以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 螺栓。所述后下摆臂左右管前端各开有一轴向槽,轴向槽的长度大于连接杆插入 后下摆臂左右管孔内的长度,所述轴向槽尾部设有径向穿过后下摆臂左右管 孔的、可使后下摆臂左右管径收縮的夹紧螺栓,螺栓上设有夹紧螺母。本技术通过调节调节螺栓,改变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的间距,从 而改变下摆臂总的长度,使双摆臂悬挂主销发生变化,使车辆特别是全地形 车辆的内倾角可以随行驶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操纵性及轮 胎的寿命等性能,弥补了现有双摆臂悬挂的不足。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经济、工作可靠、拆卸方便和易维护等 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安装于车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下摆臂结构示意图3、图4和图5是本技术改变主销内倾角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l,从图上可以看出,本技术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包括上摆臂 4、下摆臂5和减振器2,上摆臂4和下摆臂5为对称的管式结构,减振器2 一端安装在车架1上,另一端通过铰座安装在上摆臂4的前端横梁上,上摆 臂4前端通过转向节3与下摆臂5的前端相连接,上摆臂4后端和下摆臂5的后端分别通过铰链座安装在车架1上。参见图2,所述下摆臂5由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组合而成。前下摆臂 6后端左右管孔内分别焊接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另一端对应插入后下摆 臂7前端左右管孔内形成滑动副。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上分别设有相互 平行的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的两端 分别套于前下摆臂6左右管体和后下摆臂7左右管体上再以焊接方式固定。 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两者中部设有连接孔, 一调节螺栓8穿过两连 接孔将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连接,在调节螺栓8上设有调节螺母13。 通过调节调节螺栓8与调节螺母13的距离可以改变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 板10的间距,由于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分别与前下摆臂6和后下 摆臂7固定,从而可以改变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的远近关系,即改变下 摆臂5总的长度,由此使双摆臂悬挂主销发生变化。根据行驶地形的特点预 先进行这样的调节,就可以使车辆特别是全地形车辆的内倾角可以随行驶地 形的变化而变化。所述后下摆臂7左右管前端各开有一轴向槽,轴向槽的长度大于连接杆 插入后下摆臂左右管孔内的长度,所述轴向槽尾部设有径向穿过后下摆臂7 左右管孔的、可使后下摆臂左右管径收縮的夹紧螺栓11,夹紧螺栓11上设有 夹紧螺母14。拧紧螺栓和螺母,因为轴向槽的存在可以使后下摆臂相应部位 产生收縮变形形成拧紧力矩,此时管内径变小而夹紧插入后下摆臂前部的连 接杆12,从而锁住前下摆臂6与后下摆臂7的相对滑动。从车前后方向看轮胎时,主销轴向车身内侧倾斜,该角度称为主销内倾 角。本技术通过改变下摆臂长度可以使主销内倾角发生变化,其原理见 图3、图4和图5,图中标记15为轮胎,3为转向节,5为下摆臂,4为上摆 臂,2为减振器,图4中的a、图5中的b为不同大小的主销内倾角。当汽车 车轮上下运动时,上摆臂比下摆臂运动弧度小,这将使轮胎上部轻微地内外 移动,而底部影响则很小,故可减少轮胎磨损,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和方向的稳定性。权利要求1、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包括上摆臂(4)、下摆臂(5)和减振器(2),上摆臂(4)和下摆臂(5)为对称的管式结构,减振器(2)一端通过铰座安装在上摆臂(4)前端横梁上,下摆臂(5)前端通过转向节(3)与上摆臂(4)前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5)由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组合而成,前下摆臂(6)后端左右管孔内分别焊接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另一端对应插入后下摆臂(7)前端左右管孔内形成滑动副;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的两端分别与前下摆臂(6)左右管体和后下摆臂(7)左右管体固定;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之间连接有可以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螺栓(8)。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摆 臂(7)左右管前端各开有一轴向槽,轴向槽的长度大于连接杆(12)插入后 下摆臂(7)左右管孔内的长度,所述轴向槽尾部设有径向穿过后下摆臂(7) 左右管孔的、可使后下摆臂(7)左右管径收縮的夹紧螺栓(11),夹紧螺栓(11)上设有夹紧螺母(1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和减振器,所述下摆臂由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组合而成,前下摆臂后端左右管孔内分别焊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另一端对应插入后下摆臂前端左右管孔内形成滑动副;前下摆臂和后下摆臂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的两端分别与前下摆臂左右管体和后下摆臂左右管体固定;前下摆臂板和后下摆臂板之间连接有可以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螺栓。本技术通过调节调节螺栓,可使车辆内倾角随行驶地形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操纵性及轮胎的寿命等性能。本技术简单、经济、可靠、易维护。文档编号B60G3/18GK201261369SQ20082009864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3日专利技术者叶宝林, 睿 周, 星 张, 张仕锡, 杨翔宇, 程清宽, 辉 邓 申请人:重庆工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可调式双摆臂悬挂,包括上摆臂(4)、下摆臂(5)和减振器(2),上摆臂(4)和下摆臂(5)为对称的管式结构,减振器(2)一端通过铰座安装在上摆臂(4)前端横梁上,下摆臂(5)前端通过转向节(3)与上摆臂(4)前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摆臂(5)由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组合而成,前下摆臂(6)后端左右管孔内分别焊接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另一端对应插入后下摆臂(7)前端左右管孔内形成滑动副;前下摆臂(6)和后下摆臂(7)上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的两端分别与前下摆臂(6)左右管体和后下摆臂(7)左右管体固定;前下摆臂板(9)和后下摆臂板(10)之间连接有可以调节两者间距的调节螺栓(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清宽邓辉杨翔宇叶宝林张仕锡张星周睿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工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