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突角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299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突角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可供数根幅丝的安装,该轮圈包含: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环圈状环侧壁,以及一衔接在两环侧壁间并沿着该轮圈的一中心轴线围绕且可供幅丝安装的环底壁,每一环侧壁都包括:一朝向中心轴线的径向内端,以及一和径向内端内外间隔设置的径向外端,该环底壁是衔接在两环侧壁的径向内端间;其特征在于:    该轮圈还包含两个各别自两环侧壁的径向内端往外并往中心轴线突出的突角强化环。(*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轮圈,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轮圈角隅处作结构增强的具有突角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2)
技术介绍
自行车轮圈是一种可供轮胎安装,并架设在自行车车架上的零件,随着安装轮胎种类的不同,常见的自行车轮圈又可分为单层式及双层式两种,其中单层式自行车轮圈一般是供一内胎和一外胎安装,双层式轮圈一般只有安装外胎,因此双层式轮圈一般又称为无内胎的自行车轮圈,由于前述两种轮圈在结构强度上的弱点相同,以下只以单层式自行车轮圈作说明。以往单层式自行车轮圈1的构造大致如图1所示,可供一内胎11及一外胎12安装,所述自行车轮圈1包含两片左右间隔设置并呈环圈状的环侧壁13,该环侧壁13都包括内外设置的一径向内端131,以及一径向外端132,而轮圈1还包含一衔接在两环侧壁13的径向内端131间的环圈状环底壁14。至于双层式自行车轮圈的基本构造相同于图1的单层式,两种轮圈的差别只在于双层式轮圈的环底壁14是内外双层式,不再说明。以往自行车轮圈1在两个左右间隔环圈状的环侧壁13间衔接一个环底壁14,虽可供内胎11、外胎12安装,同时让多根幅丝15架设,但自行车轮圈1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平行于地面的侧向力15,或者垂直于地面的径向力16作用,当侧向力15作用在环侧壁13上时,由于该环侧壁13的径向内端131直接弯绕衔接环底壁14,因此,在自行车轮圈1受到侧向力15时,该环侧壁13容易产生弯曲变形,影响到自行车轮圈1的使用寿命。相同道理,当自行车轮圈1承受到径向力16时,由于环底壁14和两环侧壁13间交界的位置只是以相同厚度直接弯绕,在结构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前述径向力16也容易造成自行车轮圈1变形。也就是说,以往自行车轮圈1在设计上虽具有预期的基本功能,但整体的结构强度不佳,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损坏。(3)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结构强度的具有突角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本技术的自行车轮圈可供数根幅丝安装,包含左右间隔设置的两环侧壁,以及一衔接在两环侧壁间并沿着该轮圈的一中心轴线围绕且可供每一幅丝的一结合端安装的环底壁,所述环侧壁都包括一朝向中心轴线的径向内端,以及一和该径向内端内外间隔设置的径向外端,而该环底壁是衔接在两环侧壁的径向内端间。本技术的特点是该轮圈还包含两个各别自两环侧壁的径向内端往外并往中心轴线突出的突角强化环。(4)附图说明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具有突角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种以往单层式自行车轮圈的截面图。图2是本技术自行车轮圈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图中并显示有车轮的内胎、外胎及幅丝等构件。图4是一类似图3的截面图,显示本技术轮圈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图5是一类似图3的截面图,显示本技术轮圈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图6是一类似图3的截面图,显示本技术轮圈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图7是一类似图3的截面图,显示本技术轮圈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图8是一类似图3的截面图,显示本技术轮圈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图9是一类似图3的截面图,显示本技术轮圈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构造。(5)具有体实施方式参阅图2、3,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轮圈2是由铝合金一体成型并经弯绕而成的环圈状,该轮圈2是可供一内胎21、一外胎22以及数根幅丝23架设,每一条幅丝23都具有一位在径向外端的结合端231。而该轮圈2包含两左右间隔设置并呈环圈状的环侧壁24、一衔接在两环侧壁24间并围绕轮圈2的一中心轴线20设置的环底壁25、两左右相向并自环侧壁24及环底壁25交界部位向内突出的内突部28,以及两个各别设置两内突部28上并供图中未示出的结合销插设的结合孔29,其中该环侧壁24都包括内外间隔的一径向内端241及一径向外端242,所述径向内端241朝向轮圈2的中心轴线20,而该环底壁25是一体衔接在两环侧壁24的径向内端241间,其上并开设多个安装孔251,以供各幅丝23的结合端231结合。本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特点是该轮圈2还包含两个各别自环侧壁24的径向内端241突出的突角强化环26,所述突角强化环26是由该径向内端241往外并往中心轴线20的方向延伸,在每一突角强化环26上各别包括朝向环底壁25的一环底面252的一第一相对环面261、朝向环侧壁24的一环侧面243的一第二相对环面262,以及一连接在两相对环面261、262间的环平面263,其中该第一相对环面261和环底面251间的夹合角度α介于90~180度间,而该第二相对环面262及环侧面243间的夹合角度β亦介于90~180度间,本实施例该夹合角度α、β大约是135度,也就是说,由截面观察,该环底壁25、环侧壁24及同侧的突角强化环26间大致呈等三角设置。当本技术的轮圈2在使用过程中受到一侧向力15碰撞时,该环侧壁24和环底壁25间由于突出一个和前述两者呈等三角关系的突角强化环26,因此在环侧壁24受到侧向力15时不容易产生变形,借以提高轮圈2所能承受的侧向力15。相同道理,当轮圈2受到一径向力16撞击时,受到撞击的环底壁25会将承受的力量向两侧具有突角强化环26的部位传递,借由该环侧壁24、环底壁25及突角强化环26间等三角关系的形成,来增进整个轮圈2的结构强度。参阅图4,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轮圈2是一种双层式的结构,该轮圈2包含两左右间隔设置的环圈状环侧壁24、一衔接在两环侧壁24的一径向内端241间的环底壁25,以及两环各别自两环侧壁24的径向内端241往外并往中心轴线延伸的突角强化环26,本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该轮圈2还包含一衔接在两环侧壁24中央位置并大致和环底壁25平行的架靠壁27,所述架靠壁27是和外胎22共同界定出一个灌气的空间。参阅图5,本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大致上相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而包含两环侧壁24、一环底壁25,以及两突角强化环26,本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该突角强化环26的截面是圆形,借该突角强化环26形状的改变,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功效。参阅图6,本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大体类似第一较佳实施例,而包含两环侧壁24、一环底壁25,以及两突角强化环26,本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该突角强化环26的截面呈外宽内窄的设计,也就是每一突角强化环26都具有一第一相对环面261及一第二相对环面262,其中第二相对环面262呈斜向平直状,而朝向环底壁25的第一相对环面261呈弧弯状,其径向内端并直接和第二相对环面262接连。参阅图7,本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大致类似第一实施例,而具有两环侧壁24、一环底部25、两突角强化环26、两内突部28以及两结合孔29,本技术第五实施例和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该结合孔29是自内突部28往突角强化环26的位置延伸。参阅图8,本技术第六较佳实施的自行车轮圈2包含两左右间隔的环侧壁24、衔接在两环侧壁24间的一环底壁25、一架靠壁27、两左右对应的突角强化环26,以及两个左右对应的结合孔29,其中该突角强化环26的截面是椭圆形,而该结合孔29是各别地成型在突角强化环26的位置。最后,参阅图9,本技术第七实施例的构造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朝颖
申请(专利权)人:亚猎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