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管式车轮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0353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圈,它属于一种代替辐条式车轮圈的辐管式车轮圈,它是由轮辋、轮毂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轮辋和轮毂之间设有辐管,轮辋、轮毂和辐管之间为焊接联接。辐管的上、下两端为开叉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省零配件、成本低、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承载能力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自行车、人力车和三轮车等。(*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辐管式车轮圈,它涉及一种车轮圈,特别是一种用辐管代替辐条的车轮圈。现有的各类车辆,如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都采用辐条式车轮,也就是现在所称的轮辋总成。这种现有车轮圈是由轮辋、轮毂(或称轴皮)和辐条、条母组成,虽然结构并不复杂,但加工、装配、调整即费时,又费工,而且零部件多,需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加工,造成了成本的提高。这种轮圈还受结构及辐条粗细的限制,承载能力较差,还会因为受力不均造成部分辐条的拉断,需常更换辐条。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并且零部件较少且免维修的辐管式车轮圈。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辐管式车轮圈,它包括轮辋1、轮毂3,其特征在于在轮辋1和轮毂3之间设有辐管2,轮毂3和辐管2之间为焊接联接。辐管2的上、下端为开叉型,且上端叉4和下端叉5处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之中。辐管2至少为5根。本技术简化了现有轮圈的结构,减少了零配件。本技术刚性好,承载能力强,节省了装配、调整及维修的工作量,成本较低,耐颠簸,耐冲击,可适应于各种路面。本实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自行车、三轮车、人力车等各类车辆。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图。附图3为辐管的结构示意图。下面以附图1、2、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附图中1为轮辋,在轮辋上不开孔;2为辐管,辐管可以先用一根直的钢管,在上、下两端沿管轴向一定长度铣出槽,槽两侧管相背分开成为“Y”形,即开叉。并应使上端叉4和下端叉5处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之中,以便于与轮辋1和轮毂3联接。轮辋1、轮毂3和辐管2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联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零配件。焊接时将上端叉4焊接于轮辋1上,将下端叉5焊接于轮毂3上。辐管2的数量至少应是5根,这样车轮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辐管根数也不能太多,否则达不到简化结构、节省材料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辐管式车轮圈,它包括轮辋(1)、轮毂(3),其特征在于轮辋(1)和轮毂(3)之间设有辐管(2),轮辋(1)、轮毂(3)和辐管(2)之间为焊接联接。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辐管式车轮圈,其特征在于辐管(2)的上、下两端为开叉型,且上端叉4和下端叉5处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之中。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辐管式车轮圈,其特征在于设于轮辋(1)和轮毂(3)之间的辐管(2)至少为5根。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圈,它属于一种代替辐条式车轮圈的辐管式车轮圈,它是由轮辋、轮毂组成,其特征在于在轮辋和轮毂之间设有辐管,轮辋、轮毂和辐管之间为焊接联接。辐管的上、下两端为开叉型。本技术节省零配件、成本低、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承载能力强。本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自行车、人力车和三轮车等。文档编号B60B1/12GK2235379SQ9522731公开日1996年9月18日 申请日期1995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1995年11月24日专利技术者林力志, 冯继盛 申请人:兰州市七里河五金工具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辐管式车轮圈,它包括轮辋(1)、轮毂(3),其特征在于轮辋(1)和轮毂(3)之间设有辐管(2),轮辋(1)、轮毂(3)和辐管(2)之间为焊接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力志冯继盛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市七里河五金工具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