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88380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装置,包括外壳,转轴,导向槽,拉簧,动力件,给力件,输出轮。导向槽由若干凸凹构成的凹槽,槽深相同,转轴转轴端部伸入上述导向槽,可沿导向槽滑动并可在多个定位窝定位和并循环往复,定位窝对转轴有止推作用。拉簧一端同转轴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外壳上方。输出轮同轴连接于转轴。转轴、动力件和输出轮组成了旋转动力。给力件由于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转轴在第一定位窝时,旋转动力在第一工位,通过给力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转轴切换到第二定位窝,旋转动力随转轴切换至第二工位,再次通过给力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旋转动力随转轴回到第一工位,实现了旋转动力工位的循环往复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装置,包括外壳,转轴,导向槽,拉簧,动力件,给力件,输出轮。导向槽由若干凸凹构成的凹槽,槽深相同,转轴转轴端部伸入上述导向槽,可沿导向槽滑动并可在多个定位窝定位和并循环往复,定位窝对转轴有止推作用。拉簧一端同转轴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外壳上方。输出轮同轴连接于转轴。转轴、动力件和输出轮组成了旋转动力。给力件由于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转轴在第一定位窝时,旋转动力在第一工位,通过给力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转轴切换到第二定位窝,旋转动力随转轴切换至第二工位,再次通过给力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旋转动力随转轴回到第一工位,实现了旋转动力工位的循环往复切换。【专利说明】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工位切换机械装置,具体是一种在受单向力条件下就可将旋转动力在两个或两个以第一工位之间往循环切换的一种装置。
技术介绍
工位切换装置已有多种多样的设计,但受单向力就能切换工位的装置还不多见。单向力工位切换装置是受一个方向的力就可以进行工位切换。本专利技术所指的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是指用一个方向的力来实现旋转动力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位的切换,而且这种切换是循环往复的。目前还没发现有这样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受一个方向的的条件下,实现旋转动力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位的循环往复切换。 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装置,包括外壳,转轴,导向槽,拉簧,动力件,给力件,输出轮。 所述导向槽是槽深相同的凹槽,槽顶端有一与所述转轴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的第一定位窝,凹槽从第一定位窝向下延伸至第一下死点,第一下死点有一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的第一下凹,在第一下死点右侧上方的凹槽上沿有一第一下凸,凹槽从第一下死点向左上方延伸至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的第二定位窝,凹槽从第二定位窝向下延伸至更低的底下死点,底下死点有一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的底下凹,在底下死点左侧上方的凹槽上沿有底下凸,凹槽从底下死点向上延伸回到第一定位窝。按设计第二定位窝的方法类推,还可以设计出有两个以上定位窝的导向槽。 至少有一件所述导向槽向上固定安装在外壳侧面。转轴端部伸入上述导向槽,可沿导向槽滑动。所述拉簧一端同转轴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外壳上方,使转轴始终受到向上的拉力。所述输出轮同轴连接在所述转轴上,用来对外输出动力。所述动力件是将转轴带转的部件。转轴、动力件和输出轮组成了旋转动力。所述给力件是通过该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的部件。 转轴沿导向槽的运动过程为:转轴在导向槽的第一定位窝时,由于第一定位窝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在拉簧向上力作用下使转轴稳定在第一定位窝,同时第一定位窝的向右凹进,对转轴了起到左向止推作用。通过给力件向下施加切换力,使转轴沿导向槽向下运动经过第一下凸到达第一下死点,第一下死点的第一下凹部分对转轴起到限动作用,在第一下死点释放切换力,转轴在拉簧作用下向上运动,由于第一下凸在第一下死点右侧,将转轴导向切换至左侧第二定位窝,由于第二定位窝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在拉簧向上力作用下使转轴稳定在第二定位窝,同时第二定位窝的向右凹进对转轴起到左向止推作用。再次通过给力件向下施加切换力,使转轴沿导向槽向下运动经过底下凸到达底下死点,底下死点的底下凹部分对转轴起到限动作用,在底下死点释放切换力,转轴在拉簧作用下向上运动,由于底下凸在底下死点左侧,将转轴导向至右侧并沿导向槽向上运动回到第一定位窝,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两个定位窝对转轴都有定位及左向止推作用。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转轴在第一定位窝时,旋转动力在第一工位,动力件通过转轴带动输出轮,由于定位窝对转轴的定位及左向止推作用,使输出轮能对左侧外部从动轮进行有效的传动。通过给力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转轴切换到第二定位窝,旋转动力随转轴切换至第二工位,并同样能对左侧外部从动轮进行有效的传动。再次通过给力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旋转动力随转轴回到第一工位,实现了旋转动力工位的循环往复切换。 上述动力件可以由珠链盘和珠链绳组成,同时,该珠链盘和珠链绳也是所述给力件。珠链盘同轴连接于转轴,珠链绳绕于珠链盘,拉动一侧珠链绳使珠链盘转动,拉动另一侧珠链绳则使珠链盘向另一方向转动。同时拉动珠链盘两侧的珠链绳,珠链绳通过珠链盘对转轴施加向下拉力,此时的珠链盘和珠链绳即成为给力件。所述珠链盘和珠链绳还可以分别是滑轮和普通拉绳。 上述输出轮可以是齿轮。 上述动力件还可以是可带动转轴旋转的电动装置。 上述给力件还可以是通过其能带动转轴向下运动的把手或拉杆或推杆。 按此导向槽的设计构思,本专利技术还可实现两个以上旋转动力工位的循环往复切换。 上述导向槽只表达了适用于从动轮在左侧的情况,将导向槽对称或改变方位布置,则可适用于从动轮在其他方位的情况。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用一个方向的力就可实现旋转动力工位的循环切换,并且在各工位都对转轴有横向止推作用。结构合理,操作方便。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正面图。 图2是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剖去前部的轴测图。 图4是两工位导向槽设计平面图。 图5是三工位导向槽设计平面图。 图中:1.外壳,2.珠链盘,3.转轴,4.主动齿轮,5.导向槽,6.珠链绳,7.下从动齿轮,8.上从动齿轮,9.拉簧,10.挂钩;5a.第一定位窝,5b.第二定位窝,5c.第一下死点,5d.第一下凹,5e.底下凸,5f.底下死点,5g.第一下凸,5h.底下凹。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动力件由珠链盘2和珠链绳6组成。同时,珠链盘2和珠链绳6也是所述给力件。所述输出轮为主动齿轮4。 如图4所示,导向槽5是槽深相同的凹槽,槽顶端有一与所述转轴3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的第一定位窝5a,凹槽从第一定位窝5a向下延伸至第一下死点5c,第一下死点5c有一与转轴3端部柱面配合的第一下凹5d,在第一下死点5c右侧上方的凹槽上沿有一第一下凸5g,凹槽从第一下死点5c向左上方延伸至与转轴3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的第二定位窝5b,凹槽从第二定位窝5b向下延伸至更低的底下死点5f,底下死点5f有一与转轴3端部柱面配合的底下凹5h,在底下死点5f左侧上方的凹槽上沿有一底下凸5e,凹槽从底下死点5f向上延伸回到第一定位窝5a。 导向槽5向上固定安装在外壳I内壁。转轴3端部伸入导向槽5,可沿导向槽5滑动。所述拉簧9 一端同转轴3连接,另一端通过挂钩10连接在外壳I上方,使转轴3始终受到向上的拉力。所述主动齿轮4和珠链盘2同轴连接在转轴3上。珠链绳6绕于珠链盘2,拉动一侧珠链绳6使珠链盘2转动,拉动另一侧珠链绳6则使珠链盘2向另一方向转动。当同时拉动珠链盘2两侧的珠链绳6时,珠链绳6通过珠链盘2对转轴3施加向下拉力,当拉力大于拉簧9的拉力时,可使转轴3可沿导向槽5向下运动。 转轴3沿导向槽5的运动过程为:转轴3在导向槽5的第一定位窝5a时,由于第一定位窝5a与转轴3端部柱面配合向右上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向力循环切换旋转动力工位装置,包括外壳,转轴,导向槽,拉簧,动力件,给力件,输出轮;其特征是:所述导向槽是槽深相同的凹槽,槽顶端有一与所述转轴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的第一定位窝,凹槽从第一定位窝向下延伸至第一下死点,第一下死点有一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的第一下凹,在第一下死点右侧上方的凹槽上沿有一第一下凸,凹槽从第一下死点向左上方延伸至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且向右上方凹进的第二定位窝,凹槽从第二定位窝向下延伸至更低的底下死点,底下死点有一与转轴端部柱面配合的底下凹,在底下死点左侧上方的凹槽上沿有底下凸,凹槽从底下死点向上延伸回到第一定位窝;至少有一件所述导向槽向上固定安装在外壳侧面,转轴端部伸入上述导向槽,可沿导向槽滑动,所述拉簧一端同转轴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外壳上方,使转轴始终受到向上的拉力,所述输出轮同轴连接在所述转轴上,用来对外输出动力;所述动力件是将转轴带转的部件,转轴、动力件和输出轮组成了旋转动力,所述给力件是通过该件对转轴向下施加切换力的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勇邱广玉李堰炜胡利平黄常亮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