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刹自调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35903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刹自调制动器,包括制动底板,制动鼓以及位于制动鼓内部的一对制动蹄,两个蹄筋的端部之间分别卡接有制动轮缸和支座,两个蹄筋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回位弹簧,回位弹簧靠近制动蹄的端部,调节管内壁上设有螺纹,调节管一端与一个制动蹄蹄筋卡接;支撑管一端与另一个制动蹄蹄筋连接;棘轮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柱,另一端面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杆;调节臂为L型且包括摆动部和调节部,调节臂的摆动部的端部与一个蹄筋活动连接,摆动部的中部与另一个制动蹄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紧装置,调节臂的弯折处于支撑管卡接,调节部靠近端部的一侧与棘轮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且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间隙可自动保持一定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向外移动的制动件的制动器,具体涉及一种油刹自调制动器
技术介绍
在摩托车、汽车等车辆日常行驶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一项动作就是刹车。为了避免前方的障碍物,或者下坡行驶中为了保持一定的速度,都需要用到制动系统。而实现这一切的动作的核心部件就是制动器。我们最为常见的两种制动器为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两种,由于造价便宜,鼓式制动器的应用非常普遍。鼓式制动器的旋转元件是制动鼓,固定元件是制动蹄,轮轴与制动鼓的几何中心固定连接,制动鼓随轮轴同步旋转,制动蹄为半月型且其外侧固定连接有摩擦片。刹车时,促动装置对一对半月型的制动蹄蹄筋施加压力,进而使制动蹄外侧的摩擦片贴紧制动鼓的内壁,从而产生摩擦来停止轮轴的旋转或降低轮轴的旋转速度。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要定期调整,若间隙过大,会造成刹车不灵,从而导致安全隐患。而且对汽车来说,前车轮或后车轮的两个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还要平衡对称,否则刹车时一侧的轮子已经停止转动,另一侧的轮子依然旋转,进而造成车辆在刹车时出现跑边的情况。针对上述缺陷,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可使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自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且结构简单,对现有的制动鼓和制动蹄进行简单修改即可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使制动鼓与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间隙自动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油刹自调制动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刹自调制动器,包括制动底板,制动鼓以及位于制动鼓内部的一对半月型的制动蹄,两个制动蹄蹄筋的两个端部之间分别卡接有制动轮缸和支座,两个制动蹄的蹄筋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靠近制动蹄的端部,还包括棘轮、调节管、支撑管和调节臂,所述调节管内壁上设有螺纹,调节管一端与一个制动蹄蹄筋卡接;所述支撑管一端与另一个制动蹄蹄筋连接;所述棘轮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有插入支撑管内的限位柱,另一端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管相配合的调节螺杆,所述棘轮、限位柱和调节螺杆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调节臂为L型且包括摆动部和调节部,调节臂的摆动部的端部与一个制动蹄蹄筋活动连接,摆动部的中部与另一个制动蹄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紧装置,调节臂的弯折处于支撑管卡接,调节部靠近端部的一侧与棘轮相抵。采用上述结构的油刹自调制动器,由于支撑板的一端与一个蹄筋的端部卡接,调节杆与另一个蹄筋的端部卡接。当制动轮缸对蹄筋的两个端部施加压力时,两半月型的制动蹄远离,从而使制动蹄上的摩擦片紧压在制动鼓内壁上。若摩擦片磨损严重,则此时两个制动蹄之间的距离会更远,进而使拉紧装置带动调节臂转动,此时调节部呈弧线移动并将棘轮拨动。棘轮带动调节螺杆在调节管内旋转,由于调节管与制动蹄蹄筋连接并无法旋转,调节螺杆逐渐旋出调节管,增加两个蹄筋不受力时的距离,进而保证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距离。作为本技术上述油刹自调制动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臂的调节部设有至少一个弯折处。作为本技术上述油刹自调制动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部与棘轮相抵处为凸出设置,其横截面为圆锥型。由于调节部需卡在棘轮的齿根部,当调节部的横截面为圆锥型时,更容易卡在棘轮的齿根部而不容易打滑。作为本技术上述油刹自调制动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螺杆以及调节管内壁上的螺纹为梯形螺纹。由于梯形螺纹可以产生自锁,可以防止在颠簸的工作环境下,因震动而使调节螺杆自行转动,进而影响摩擦片与制动鼓之间的距离调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油刹自调制动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油刹自调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油刹自调制动器的调节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摆动部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制动蹄,2为摩擦片,3为蹄筋,4为调节管,5为棘轮,6为支撑管,7为调节部,8为摆动部,9为前回位弹簧,10为制动轮缸,11为制动底板,12为后回位弹簧,13为支座,14为限位座,15为压簧,16为拉簧,51为调节螺杆,52为限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前”、“后”、“左”、“右”分别与附图1本身上、下、左、右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起限定作用。本技术油刹自调制动器的第一个实施方案,由图1至4所示,一对位于制动鼓(图中未示出)内部的半月型的制动蹄1,制动蹄1的内侧均焊接有弧形的蹄筋3,制动蹄1的外侧粘接有摩擦片2。制动轮缸10和支座13通过螺栓与制动底板11连接,制动轮缸10与两个蹄筋3的前端卡接,支座13与两个蹄筋3的后端卡接。蹄筋3通过限位座14和压簧15与制动底板11卡接。靠近两个蹄筋3的前端之间卡接有一个前回位弹簧9,两个蹄筋3的后端与支座13之间卡接有两个后回位弹簧12。棘轮5的一个端面焊接有限位柱52,另一端面焊接有调节螺杆51。支撑管6左端与左侧的蹄筋3卡接,右端套设在限位柱52上。调节管4右端与右侧的蹄筋3卡接,调节管4左端内部设有与调节螺杆51相适应的内螺纹。调节臂为L型,调节臂的摆动部8的端部与左侧的蹄筋3通过螺栓铰接,该螺栓上套设有限位用的螺母,该螺母位于摆动部8与蹄筋3之间;调节臂的弯折处与支撑管6卡接,调节部7靠近端部的一侧与棘轮5相抵。拉簧16左端与调节臂的摆动部8卡接,右端与右侧的制动蹄1的下端面卡接。作为优选方式,调节部7与棘轮5相抵处为凸出设置,其横截面为圆锥型。上述制动蹄1可以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加工一些用于连接的孔即可使用,即在现有技术上进行一些较小改进便可使用本技术,适用性强。使用时,制动轮缸10向两侧推动制动蹄1,使制动蹄1外侧的摩擦片2与制动鼓内侧贴合并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以使随着主轴高速旋转的制动鼓降低速度或停止转动。当摩擦片2的磨损量到达0.029mm时,在制动蹄1的带动下,由于拉簧16两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当拉簧16带动调节臂转动,调节部7的端部所在水平面发生改变,此时调节部7呈弧线移动并将棘轮5拨转一个齿位。棘轮5带动调节螺杆51在调节管4内旋转,由于调节管4与蹄筋3卡接且无法旋转,调节螺杆51逐渐旋出调节管40.1mm,当制动轮缸10撤去对制动蹄1的推力后,两个制动蹄1之间的距离增加0.1mm,进而使制动鼓与摩擦片2之间保证一定距离。本技术油刹自调制动器的第二个实施方案,如图5所示,调节臂的调节部7设有一个弯折处,该弯折处可以保证调节部7可发生较大的弹性形变,防止调节部7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形变,进而无法对棘轮5进行准确调节。第二种实施方案其余未描述部分与第一种实施方案相同。本技术油刹自调制动器的第三个实施方案,调节螺杆51以及调节管4内壁上的螺纹为梯形螺纹。梯形螺纹可以产生自锁,即调节螺杆51受轴向压力的情况下,只能沿调节管4旋出,进而防止调节螺杆51旋入调节管4内。第三种实施方案其余未描述部分与第二种实施方案相同。以上结合附图对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并不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油刹自调制动器,包括制动底板,制动鼓以及位于制动鼓内部的一对半月型的制动蹄,两个制动蹄蹄筋的两个端部之间分别卡接有制动轮缸和支座,两个制动蹄的蹄筋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靠近制动蹄的端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轮、调节管、支撑管和调节臂,所述调节管内壁上设有螺纹,调节管一端与一个制动蹄蹄筋卡接;所述支撑管一端与另一个制动蹄蹄筋;所述棘轮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有插入支撑管内的限位柱,另一端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管相配合的调节螺杆,所述棘轮、限位柱和调节螺杆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调节臂为L型且包括摆动部和调节部,调节臂的摆动部的端部与一个制动蹄蹄筋活动连接,摆动部的中部与另一个制动蹄之间固定连接有拉紧装置,调节臂的弯折处于支撑管卡接,调节部靠近端部的一侧与棘轮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1.油刹自调制动器,包括制动底板,制动鼓以及位于制动鼓内部的一对半月型的制动蹄,两个制动蹄蹄筋的两个端部之间分别卡接有制动轮缸和支座,两个制动蹄的蹄筋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靠近制动蹄的端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轮、调节管、支撑管和调节臂,所述调节管内壁上设有螺纹,调节管一端与一个制动蹄蹄筋卡接;所述支撑管一端与另一个制动蹄蹄筋;所述棘轮的一个端面固定连接有插入支撑管内的限位柱,另一端面固定连接有与调节管相配合的调节螺杆,所述棘轮、限位柱和调节螺杆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调节臂为L型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胜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碟霸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