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3256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移行时,抑制扭矩冲击传递至车轮,并且对应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而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使向行进方向驱动车轮的扭矩亦即正扭矩从旋转电机侧传递至车轮侧的状态下决定了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执行控制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以使旋转电机的旋转速度接近目标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控制,并且执行使内燃机的输出扭矩减少的扭矩降低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在连结内燃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从上述内燃机侧依次设有第一卡合装置、旋转电机、以及第二卡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上述那样的控制装置,例如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公开了从至少将内燃机作为驱动力源的并行模式向仅将旋转电机作为驱动力源的电动模式移行的移行控制。专利文献1的技术构成为,在第一卡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卡合状态下决定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移行后,内燃机的旋转速度下降到规定的旋转速度以下的情况下,开始第一卡合装置的释放控制,并且开始使内燃机的输出扭矩为零的零扭矩控制,释放了第一卡合装置后,使内燃机的燃烧停止。专利文献1的技术以决定了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的移行后车速降低的情况为前提,假设通过加速器开度的减少等来决定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的移行的情况。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9539号公报然而,在决定了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的移行的情况下,存在电池的充电量为充电限制量以上的情况、内燃机的预热完成的情况等与加速器开度的操作无关的情况,专利文献1的技术没有考虑这些情况。例如,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第一卡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卡合状态下,电池的充电量成为充电限制量以上,决定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的移行后,开始使内燃机的输出扭矩为零的零扭矩控制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车辆的驱动力,需要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可是,若通过零扭矩控制的开始的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降低与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的增加的时机不同,则有可能传递至车轮的扭矩变动,给予驾驶员不协调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提供在从并行模式向电动模式移行时,能够抑制传递至车轮的扭矩变动,并且对应于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的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将在连结内燃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从上述内燃机侧依次设置有第一卡合装置、旋转电机、以及第二卡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的特征构成在于,在从上述内燃机向上述车轮传递扭矩的状态下决定上述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二卡合装置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并且执行控制上述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以使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速度接近目标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控制,并且执行使上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减少的扭矩降低控制。此外,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作为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全部的概念使用。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在扭矩从内燃机传递到车轮的状态下决定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内燃机的扭矩降低控制被执行,所以为了维持车辆的驱动力,需要根据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若内燃机的输出扭矩通过扭矩降低控制减少,则根据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从内燃机侧传递至旋转电机的扭矩减少,旋转电机的旋转速度欲降低。与此相对的,为了将旋转电机的旋转速度维持在目标旋转速度,随着内燃机的输出扭矩减少,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因此,能够对应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并且能够抑制传递至车轮侧的扭矩变动。这里,优选在决定上述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二卡合装置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根据该构成,第二卡合装置被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所以在使内燃机的输出扭矩减少,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时,即使扭矩变动产生,也能够抑制传递至车轮侧。这里,优选上述扭矩降低控制使上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逐渐减少,对应于通过上述扭矩降低控制的上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使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减少。根据该构成,内燃机的输出扭矩“逐渐”被减少,所以能够抑制对于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产生追随延迟,并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另外,对应于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减少,所以在使内燃机的输出扭矩逐渐减少,使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逐渐增加的期间,能够使第一卡合装置移至释放状态。另外,因为对应于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被减少,所以能够使经由第一卡合装置从内燃机侧传递至旋转电机的扭矩对应于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因此,即使减少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也能够顺利地增加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这里,优选上述扭矩降低控制的执行中,控制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以使上述内燃机的旋转速度接近目标旋转速度。若内燃机的输出扭矩通过扭矩降低控制减少,则内燃机的旋转速度欲降低。与此相对的,根据上述的构成,为了将内燃机的旋转速度维持在目标旋转速度,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被减少,经由滑动卡合状态的第一卡合装置从内燃机侧传递至旋转电机侧的扭矩被减少。因此,通过反馈控制,能够对应于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使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减少。这里,优选通过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的减少,判定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释放状态后,使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从滑动卡合状态移至直接连结卡合状态。根据该构成,到判定第一卡合装置为释放状态为止,第二卡合装置被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所以能够抑制使第一卡合装置释放时产生的扭矩变动传递至车轮侧。另外,因为第一卡合装置被释放,所以即使使第二卡合装置移至直接连结卡合状态,也能够抑制伴随内燃机的停止的扭矩变动传递至车轮侧。这里,优选通过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的减少,判定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释放状态后,使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停止。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卡合装置的释放状态下,能够通过惯性使内燃机的旋转速度自然降低。因此,能够不给予驾驶员不协调感,使内燃机的旋转速度降低。这里,优选推断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的指令值是零的状态下在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传递的传递扭矩亦即阻力矩,在开始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的减少之后,上述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成为根据从经由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的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从上述旋转电机传递至上述车轮侧的传递扭矩减去上述阻力矩的扭矩而设定的判定扭矩的情况下,判定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释放状态。在第一卡合装置产生阻力矩的情况下,即使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的指令值减少到零的情况下,实际的第一卡合装置的传递扭矩也不减少到零,而减少到阻力矩。因此,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增加到仅比经由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的第二卡合装置从旋转电机传递至车轮侧的传递扭矩低阻力矩的扭矩。根据上述的构成,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为根据从经由第二卡合装置传递的传递扭矩减去阻力矩的扭矩而设定的判定扭矩的情况下,判定第一卡合装置为释放状态,所以即使阻力矩产生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判定第一卡合装置的释放状态。这里,优选基于上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部件间的旋转速度差推断上述阻力矩。根据该构成,即使决定了内燃机的运转停止时的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状态在直接连结卡合状态或者滑动卡合状态下不同,第一卡合装置移至释放状态时的第一卡合装置的旋转速度差变化,也能够高精度地推断阻力矩。因此,能够高精度低判定第一卡合装置的释放状态。这里,优选在判定上述第一卡合装置为释放状态后,使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停止,之后,使上述第二卡合装置从滑动卡合状态向直接连结卡合状态移行。即使在第一卡合装置的释放状态的判定上产生误差等而第一卡合装置成为释放状态之前,内燃机的燃烧停止,伴随燃烧停止的扭矩变动传递至旋转电机侧,根据上述的构成,到内燃机的燃烧停止为止,因为第二卡合装置被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所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控制装置,是将在连结内燃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所述内燃机侧依次设置有第一卡合装置、旋转电机以及第二卡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其中,当在从所述内燃机向所述车轮传递扭矩的状态下决定了所述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执行控制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以使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速度接近目标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控制,并且执行使所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减少的扭矩降低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30 JP 2012-0797311.一种控制装置,是将在连结内燃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所述内燃机侧依次设置有第一卡合装置、旋转电机以及第二卡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其中,当在从所述内燃机向所述车轮传递扭矩的状态下决定了所述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执行控制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扭矩以使所述旋转电机的旋转速度接近目标旋转速度的旋转速度控制,并且执行使所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减少的扭矩降低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决定了所述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卡合装置控制为滑动卡合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降低控制使所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逐渐减少,对应于通过所述扭矩降低控制的所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减少,使所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减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扭矩降低控制的执行中,控制所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以使所述内燃机的旋转速度接近目标旋转速度。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卡合装置的卡合压的减少,判定出所述第一卡合装置成为释放状态后,使所述第二卡合装置从滑动卡合状态移至直接连结卡合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第一卡合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佑介津田耕平鬼头昌士关祐一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