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42016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1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总成,该发动机油底壳分为:上油底壳和下油底壳;上油底壳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而成;第一壳体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依次连接围成一矩形盒状结构;在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在第二侧面上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二壳体的一个侧面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将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和变速器集成于上油底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发动机油底壳上下分体式结构,并将发动机周围的其他零部件集成在上油底壳上,节省了其他安装支架,使得零件布置更加紧凑,节省了发动机外围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总成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油底壳不能在不同车型上通用,且发动机的外围空间狭小,发动机周边其他零部件布置困难,大大影响了整车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总成,解决了发动机油底壳通用性差,周边零部件装配困难的问题。依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分为:用于承载润滑油的下油底壳;以及固定连接于下油底壳上方的上油底壳;其中,上油底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为一体;其中,第一壳体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依次连接围成一矩形盒状结构;在第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机油滤清器的第一安装孔,以及多个安装机油冷却器的第二安装孔;在第二侧面上设有:安装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的第三安装孔;第二壳体为上方开口的矩形盒状结构,且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变速器的第四安装孔;通过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将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和变速器集成于所述上油底壳上。可选地,第一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围绕第一安装孔设置,且与机油滤清器的油道相通。可选地,第一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设置在多个第二安装孔之间,且与机油冷却器的油道相通。可选地,第一壳体的底端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一连接面,第一连接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五安装孔,上油底壳通过第五安装孔与下油底壳连接。可选地,第二壳体顶端的连接面与第一壳体顶端的连接面连接为第二连接面,在第二连接面上设有多个第六安装孔,上油底壳通过第六安装孔与发动机缸体连接。可选地,在第二连接面位于第一壳体的第四侧面的部分设有第七安装孔,上油底壳通过第七安装孔与机油标尺管连接。可选地,在第二连接面上还开设有多条第三油道,第三油道与发动机缸体的油道相通。依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发动机缸体,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及发动机总成,通过采用发动机油底壳上下分体式结构,并将发动机周围的其他零部件集成在上油底壳上,节省了其他安装支架,使得零件布置更加紧凑,节省了发动机外围空间。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的上油底壳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的上油底壳的主视图;图3表示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的上油底壳的后视图;图4表示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的上油底壳的右视图;图5表示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的上油底壳的仰视图;图6表示本技术的发动机油底壳的上油底壳的俯视图。其中图中: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第三侧面,14、第四侧面,15、第一连接面;21、第四安装孔,22、第二连接面;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二安装孔,113、第一油道,114、第二油道,121、第三安装孔;151、第五安装孔;221、第六安装孔,222、第七安装孔,223、第三油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分为:上油底壳和承载润滑油的下油底壳;其中,上油底壳由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连接而成;第一壳体1由第一侧面11、第二侧面12、第三侧面13和第四侧面14依次连接围成一矩形盒状结构;在第一侧面1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111和多个第二安装孔112;在第二侧面12上设有第三安装孔121;第二壳体2为上方开口的矩形盒装结构,在第二壳体2远离第一壳体1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第四安装孔21;通过第一安装孔111、第二安装孔112、第三安装孔121和第四安装孔21,将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和变速器集成于上油底壳上。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发动机油底壳采用上下分体式结构,通过第一安装孔111将机油滤清器安装在上油底壳上,通过第二安装孔112将机油冷却器安装在上油底壳上,通过第三安装孔121将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安装在上油底壳上,通过第四安装孔21将变速器安装在上油底壳上,使得发动机周围的其他零部件集成于一体,节省了其他安装支架,使得零件布置更加紧凑,节省了发动机外围空间。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面11上还开设有第一油道113,第一油道113围绕第一安装孔111设置,且第一油道113与机油滤清器的油道相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第一油道113与机油滤清器的油道相通需做的油道设计,且该部分并非为本技术的研究重点,因此对于第一油道113的具体形态在此不详细描述。可选地,如图2所示,在第一侧面11上还开设有第二油道114,第二油道114围绕第二安装孔112设置,且第二油道114与机油冷却器的油道相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第二油道114与机油冷却器的油道相通需做的油道设计,且该部分并非为本技术的研究重点,因此对于第二油道114的具体形态在此不详细描述。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1的底端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一连接面15,在第一连接面15上设置有多个第五安装孔151,上油底壳通过第五安装孔151与下油底壳连接,下油底壳可根据不同车型的发动机而改变规格尺寸,只需将与上油底壳的连接面保持一致,即可实现上油底壳与多种规格的下油底壳相配合,提高了上油底壳的通用性。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壳体2顶端的连接面与第一壳体1顶端的连接面连接为第二连接面22,在第二连接面22上设有多个第六安装孔221,上油底壳通过第六安装孔221与发动机缸体连接。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在第二连接面22位于第一壳体1的第四侧面14的部分设有第七安装孔222,上油底壳通过第七安装孔222与机油标尺管连接,将机油标尺集成在上油底壳上,节省了机油标尺的安装支架。可选地,在第二连接面22上还开设有多条第三油道223,第三油道223与发动机缸体的油道相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了解第三油道223与发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分为:用于承载润滑油的下油底壳;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油底壳上方的上油底壳;其中,所述上油底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为一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依次连接围成一矩形盒状结构;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机油滤清器的第一安装孔,以及多个安装机油冷却器的第二安装孔;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安装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壳体为上方开口的矩形盒状结构,且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变速器的第四安装孔;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所述机油滤清器、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和变速器集成于所述上油底壳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油底壳分为:用于承载
润滑油的下油底壳;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油底壳上方的上油底壳;其中,所
述上油底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为一体;
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依次连接围成
一矩形盒状结构;在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安装机油滤清器的第一安装孔,以
及多个安装机油冷却器的第二安装孔;在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安装机油压力
温度控制阀的第三安装孔;
所述第二壳体为上方开口的矩形盒状结构,且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
壳体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变速器的第四安装孔;
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所述机油
滤清器、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温度控制阀和变速器集成于所述上油底壳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还设置有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围绕所述第一安装孔设置,且与所述机油滤
清器的油道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亚洲张艳青贺燕铭马童立田安民李红强张建军韩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