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8687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包括具有负压腔的负压集聚管,负压集聚管沿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与负压腔相通的一个以上的集聚槽和两端可密封的型材端口,所述负压集聚管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气孔,且吸气孔接头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负压吸气孔设置在负压集聚管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通过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上的吸气孔接头与负压气源连接管连接,因此负压吸气孔接头和吸气管不会占据更换纺纱品种时放置粗纱毛条的通道,不会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包括具有负压腔的负压集聚管,负压集聚管沿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与负压腔相通的一个以上的集聚槽和两端可密封的型材端口,所述负压集聚管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气孔,且吸气孔接头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上。本技术负压吸气孔设置在负压集聚管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通过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上的吸气孔接头与负压气源连接管连接,因此负压吸气孔接头和吸气管不会占据更换纺纱品种时放置粗纱毛条的通道,不会影响生产效率。【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一种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属于毛纺紧密 纺
。 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
技术介绍
毛纺细纱机与棉纺的环锭纺细纱机相比,纺纱原料的纤维长度不同,棉纤维的长 度一般为25-35mm,而毛纤维的长度多为60-150mm,因此毛纺的牵伸罗拉和上罗拉皮辊比 较粗大,罗拉隔距也比较大,与之相适应的摇架体积较大。再则因毛纤维较长加之毛纤维之 间的纤维抱合力也较大,所以要求摇架压力较大,才能保证牵伸毛纤维所需的牵伸握持力 和牵伸力,进而使得人工打开和关闭摇架所用的手柄力较大,故毛纺紧密纺装置通常采用 三罗拉负压式紧密纺装置。由于四罗拉负压式紧密纺装置比三罗拉负压式紧密纺装置具有 维护使用费用低、纱线强力高、便于生产管理等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毛纺采用四罗拉负压 式紧密纺装置。 四罗拉负压式紧密纺装置是在主牵伸的下游增加了一个负压气流集聚区,而负压 集聚管上部集聚槽工作面比较宽,容易布置负压吸气孔接头,因此目前的四罗拉负压式紧 密纺装置配套的吸气管道位置都是经过摇架两侧的牵伸皮辊、皮圈外通道接入负压气源。 用毛纺纱线织成的织物多为高档面料,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方式生产,有时甚至一天换 2?3个品种,而操作人员目前的操作习惯是在更换品种时不打开摇架,而是将两根粗纱毛 条左右分开顺在摇架两侧的牵伸上罗拉皮辊、皮圈通道外,在毛纺细纱机的正常开动牵伸 罗拉旋转时,将粗纱毛条带入牵伸通道,然后正常牵伸,接头后、正常纺纱。对于四罗拉负 压式紧密纺装置,因负压吸气孔接头和吸气管道占据了更换纺纱品种时放置粗纱毛条的通 道,造成操作极大的不便;如是更改操作习惯,由于毛纺的摇架压力较大,使掀开摇架手柄 的压力也相应的较大,造成挡车工很大的劳动强度,两种情况都使生产效率下降。且为了不 影响断纱接头和纺满纱管时的落纱以及拆装集聚装置异形管,其吸气管到也不宜从该装置 的前部经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影响放置粗纱毛条的通道的毛纺紧密纺负压集 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 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 口连接机构,包括具有负压腔的负压集聚管,负压集聚管沿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与负 压腔相通的一个以上的集聚槽和两端的型材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集聚管在远离集 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气孔,且吸气孔接头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上。 本技术负压吸气孔设置在负压集聚管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通过密封 连接在负压吸气孔上的吸气孔接头与负压气源连接管连接,因此负压吸气孔接头和吸气管 不会占据更换纺纱品种时放置粗纱毛条的通道,不会影响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技术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 图。 图2是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负压集聚管安装有小罗拉和张力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 意图。 图5是图4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的再一种结构示 意图。 图7是图6的C向结构示意图。 图8是将本技术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安装在毛纺细纱机上的负 压连接管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D向结构示意图。 其中:1-负压集聚管,1-1-下安装导向面,1-2-型材端口,1-3-沉槽,1-4一负 压吸气孔,1-5 -负压集聚槽,1-6-轴承座,2-吸气孔接头,2-1-导向斜面,3-小罗拉, 4一端塞,5-张力机构,6-断头吸毛管,7-支架板,8-集聚网格圈,9一定位接头,10-定 位连接管,11 一吸气连接管,12-前罗拉,13-负压气源连接管,14 一罗拉座,15-三通接 头,16-定位座,17-吸毛管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6所示,本技术的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包括 具有负压腔的负压集聚管1,负压集聚管1沿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与负压腔相通的一 个以上的集聚槽和两端的型材端口 1-2,可密封的型材端口 1-2上安装有端塞4,以保持集 聚管内负压气流不会泄露,通过负压集聚管1沿集聚工作面上的负压集聚槽1-5对纱条进 行集聚。 见图1?6所示,本技术负压集聚管1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至少 一个负压吸气孔1-4,且吸气孔接头2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1-4上,该负压集聚管1上的 负压吸气孔1-4在工作位置时位于小罗拉中心轴线上部。见图1?3所示是本技术 一种结构负压集聚管,该负压集聚管1上设有轴承座1-6,小罗拉3的两端通过轴承安装在 轴承座1-6上,该负压吸气孔1-4设置在与集聚工作面相对后部的管壁上以远离集聚工作 面,负压吸气孔1-4位于小罗位的中心轴线上部。见图4、5所示,是本技术另一种结构 的负压集聚管,该负压吸气孔1-4设置在与集聚工作面相对后部的管壁上以远离集聚工作 面,该负压集聚管1上不设轴承座,负压集聚管1和小罗拉3是通过两端的端盖连接,负压 集聚管1上的负压吸气孔1-4在工作位置时位于小罗拉中心轴线上部。见图6、7所示,是本 技术再一种结构的负压集聚管,负压集聚管1上设有小罗拉安装腔,而负压集聚管1的 两端设有轴承座1-6,小罗拉3通过轴承安装在负压集聚管1的轴承座1-6上,该负压吸气 孔1-4设置在与集聚工作面相对后部的管壁上以远离集聚工作面,负压集聚管1上的负压 吸气孔1-4在工作位置时位于小罗拉3的中心轴线上部。本技术在负压集聚管1上设 有2?4个负压吸气孔1-4, 2?4个吸气孔接头2密封安装在各自对应的负压吸气孔1-4 上。 见图3所示,本技术吸气孔接头2 -侧设有外环槽,吸气孔接头2的外环槽与 负压吸气孔1-4上的凸环相配并与负压吸气孔1-4密封连接,吸气孔接头2的另一侧具有 导向斜面2-1,通过吸气孔接头2与定位接头9连接,使负压集聚管1与负压气源相通。本 技术的吸气孔接头采用软性材料,但该吸气孔接头2所用的材料硬度比吸气定位接头 9的材料硬度高,以方便安装。见图1?7所示,本技术负压吸气孔1-4的形状为腰圆 形、椭圆形或圆形,本技术负压吸气孔1-4的外端面与负压集聚管1的管壁弧面相同, 对应吸气孔接头2的外环槽一端面与该弧面也相同便于密封,或负压集聚管1的管壁上设 有沉槽1-3,负压吸气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毛纺紧密纺负压集聚管的下吸气口连接机构,包括具有负压腔的负压集聚管(1),负压集聚管(1)沿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与负压腔相通的一个以上的集聚槽和两端的型材端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集聚管(1)在远离集聚工作面的管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负压吸气孔(1‑4),且吸气孔接头(2)密封连接在负压吸气孔(1‑4)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臻辉胡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