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感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60043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至少两个感应线圈,分别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其中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第二感应线圈;导磁体,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充分集中淬火感应器产生的磁力线,极大地提高淬火感应器的加热效率以及降低电能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淬火感应器,包括至少两个感应线圈,分别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其中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第二感应线圈;导磁体,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能够充分集中淬火感应器产生的磁力线,极大地提高淬火感应器的加热效率以及降低电能损耗。【专利说明】一种淬火感应器
本技术涉及金属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淬火感应器。
技术介绍
淬火感应器是利用其感应线圈在钢管等工件上产生感应电流的感应加热原理对 工件进行加热的设备。现有技术提供有如下两种淬火感应器:第一种淬火感应器如图1、2 所示,该淬火感应器的双层感应线圈11、12上均未设置导磁体;第二种淬火感应器如图3所 示,该淬火感应器在其双层感应线圈21、22的前感应线圈21上设置有导磁体23。 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长期研发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第一种淬火感应器所产生的磁场中 的磁力线逸散损失大,即磁感应强度较低,进而工件上产生的感应电流较小,工件的加热速 度较慢,从而导致淬火感应器的加热效率低且耗电大;第二种淬火感应器相对于第一种淬 火感应器能够减少磁力线的逸散损失,一定程度上提高加热效率、降低耗电量,但其仍未能 充分集中淬火感应器产生的磁力线以及提高淬火感应器的加热效率,在节能降耗方面仍有 提升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淬火感应器,能够充分集中淬火感应 器产生的磁力线,极大地提高淬火感应器的加热效率以及降低电能损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淬火感应器, 包括:至少两个感应线圈,分别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其中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第 二感应线圈;导磁体,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 其中,导磁体环绕镶嵌并紧密排列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 其中,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由一条感应线螺旋而成,淬火感应器还包括 第一通水管以及第二通水管,第一通水管设有出水孔。 其中,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由一条中空不导磁的金属管制成,同时执行 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及第一通水管和第二通水管的职能,不再另设通水管,其中 第一感应线圈设有出水孔。 其中,出水孔数量为多个,设置于第一感应线圈远离第二感应线圈的一侧。 其中,多个出水孔沿第一感应线圈的外圆面均匀分布且彼此之间间隔,并预设出 水角度。 其中,出水角度为3°?10°中的任一角度。 其中,第一通水管管口设置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的轴心位置且垂直于 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所在平面,第二通水管管口也垂直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 应线圈所在平面。 其中,第一通水管管口和第二通水管管口两者的中轴线相距一预设间距。 其中,预设间距为38mm?42mm中的任一长度。 其中,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均为环形感应线圈。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淬火感应器包 括至少两个感应线圈,分别为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其中第一感应线圈连接第二 感应线圈;以及导磁体,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和第二感应线圈。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充分集 中淬火感应器产生的磁力线,极大地提高淬火感应器的加热效率以及降低电能损耗。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第一种淬火感应器的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第一种淬火感应器的立体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第二种淬火感应器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淬火感应器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5是本技术淬火感应器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是本技术淬火感应器一实施方式中导磁体镶嵌前的淬火感应器的俯视 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 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 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淬火指将高碳钢等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为700摄氏度以上),然后采用喷水 或空冷等方式急速冷却,改变金属的金相组织,提高金属的硬度。进一步地,本技术淬 火感应器所对应的感应式淬火指利用感应线圈和高频等频率的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 的磁场在工件中感应产生涡流,涡流在工件产生巨大的热量,起到对工件的加热作用,然后 通过通水管上的出水孔在工件表面喷水降温。 请参阅图4-6,本技术淬火感应器一实施方式包括: 两个感应线圈以及导磁体33。 上述两个感应线圈分别为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第一感应线圈31 连接第二感应线圈32。进一步地,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由一条中空不导磁 的金属管制成,该中空不导磁的金属管具体可为紫铜管、不锈钢管等管体,其形状具体可为 方形管、圆形管等。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感应线圈的数量也可为三个或以上,此处不作过多 限制。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均为环形感应线圈,且第一感 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两者所在的平面平行,两者轴心的连线垂直于第一感应线圈 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所在的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感应线圈31和/或第二感应 线圈32可为矩形等其他形状的感应线圈。 导磁体33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进一步地,导磁体33环绕 镶嵌并紧密排列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即导磁体33环绕整个第一感应线 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上下表面和侧面而镶嵌,其中上下表面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 二感应线圈32的中轴线垂直,侧面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中轴线平行。 本实施方式中导磁体33具体为环绕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上下表 面和靠近第一感应线圈31 (或第二感应线圈32)的中轴线的一侧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导磁体33也可只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一部分位置,例如导磁体33 只镶嵌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中轴线的一侧,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 应线圈32的中轴线的另一侧则不镶嵌导磁体33,此处不作过多限制。导磁体33可为铁氧 体、硅钢片等磁性材料。可以理解,当感应线圈的数量也可为三个或以上,每个感应线圈均 对应镶嵌有导磁体33。 本实施方式由一条中空不导磁的金属管所制成的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 圈32同时还作为通水管,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执行通水管职能对应的部分 具体为附图4-6所示的第一通水管34以及第二通水管35。进一步地,第一通水管34管口 设置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轴心位置且垂直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 感应线圈32所在平面,第二通水管35管口也垂直于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 所在平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通水管34管口所设置的位置也可偏离第一感应线圈31 和第二感应线圈32的轴心位置。 第一通水管34管口和第二通水管35管口两者的中轴线相距一预设间距。进一步 地,该预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感应线圈,分别为第一感应线圈(31)和第二感应线圈(32),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线圈(31)连接所述第二感应线圈(32);导磁体(33),镶嵌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31)和所述第二感应线圈(3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卫权陈葵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