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443732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7 1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复合纳米颗粒为粒径20~150nm的核壳结构,其由摩尔比为1∶3~11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组成,核为粒径为10~15nm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壳为M相二氧化钒,壳在核的表面有外延生长,壳中掺杂有钼,其钒与钼的原子百分比为88.77~96.26at%∶3.74~11.23at%;方法为先将五氧化二钒、二水合草酸和水混合后,向其中加入钼酸或钼酸铵并搅拌得混合溶液,再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后搅拌至少2h得前驱体混合液,之后,先将前驱体混合液置于密闭状态,于160~240℃下反应1~6d得悬浊状的反应液,再对其进行固液分离和洗涤的处理,制得目的产物。它具有近室温的相变温度和极好的红外调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M相二氧化钒(VO2(M))单晶在341k具有从单斜半导体相向四方金属相转变的特性。在相变附近,材料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都会发生突变。在红外波段,单斜相具有较高的透过性能,而四方相则有较高的反射特性。将VO2(M)作为红外调控材料,利用Mott相变前后VO2在电学、光学方面的突变特性,在光电器件、红外探测、智能窗、存储器件等领域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由此,人们为了获得M相二氧化钒,作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693212A于2005年11月9日公开的一种“二氧化钒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该说明书中提及了一种掺Mo二氧化钒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依次为前驱体的制备、前驱体的热分解和粉体材料的退火处理;其中,前驱体的制备先以V2O5、草酸和MoO3为原料,混合均匀后加热至熔融状(800~900℃),再将熔体倒入水中后加入草酸并搅拌2~4h,蒸干后得到草酸氧钒前驱体,之后,先将草酸氧钒前驱体置于350~500℃、压力为20~60Pa下保温20~40min,得到掺Mo的二氧化钒纳米粉体材料,再将掺Mo的二氧化钒纳米粉体材料置于400~600℃、压力为10~20Pa下退火1~4h后,将其置于相同的压力下冷却至室温,得到粒度≤50nm的产物。这种制备方法虽获得了颗粒状的M相二氧化钒,却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产物的相变温度虽由未掺杂的68℃降低到了30~35℃,却仍不尽人意;其次,制备方法涉及多次的高温加热和抽真空,不仅过于繁琐还消耗了过多的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相变温度在室温附近、且具有良好红外调控性能的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上述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为解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包括M相二氧化钒,特别是,所述复合纳米颗粒由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组成,其中,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的摩尔比为1:3~11,复合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150nm,复合纳米颗粒为核壳结构,其核为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壳为M相二氧化钒,壳在核的表面有外延生长;所述作为核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的粒径为10~15nm;所述作为壳的M相二氧化钒的晶格中掺杂有钼,所述晶格中掺杂有钼的M相二氧化钒中的钒与钼的原子百分比为88.77~96.26at%:3.74~11.23at%。作为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的进一步改进:优选地,复合纳米颗粒为单分散的纳米颗粒。较好的是,复合纳米颗粒为球形。为解决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上述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采用水热法,特别是主要步骤如下:步骤1,先按照摩尔比为0.5~1.5:1:80~200的比例将五氧化二钒(V2O5)、二水合草酸和水混合后,向其中加入钼酸或钼酸铵并搅拌,得到混合溶液,其中,混合溶液中的钒与钼的原子百分比为88.77~96.26at%:3.74~11.23at%,再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后搅拌至少2h,得到前驱体混合液,其中,前驱体混合液中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钒原子的摩尔比为1:1~15;步骤2,先将前驱体混合液置于密闭状态,于160~240℃下反应1~6d,得到悬浊状的反应液,再对悬浊状的反应液进行固液分离和洗涤的处理,制得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作为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优选地,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优选地,固液分离处理为离心分离,或过滤分离,或抽滤分离。较好的是离心分离的转速为10000~14000r/min、时间为2~6min。优选地,洗涤处理为使用去离子水对离心分离后得到的固态物质进行3次的清洗。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一,对制得的目的产物分别使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进行表征,由其结果可知,目的产物为众多的、单分散的准球形纳米颗粒。其中,准球形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150nm,为核壳结构,核为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壳为M相二氧化钒,壳在核的表面有外延生长。作为核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的粒径为10~15nm,作为壳的M相二氧化钒的晶格中掺杂有钼,其中的钒与钼的原子百分比为88.77~96.26at%:3.74~11.23at%。由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组成的准球形纳米颗粒中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的摩尔比为1:3~11。这种由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组成的目的产物,既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又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还有着M相二氧化钒的外壳;极利于其相变和红外调控性能的充分发挥。其二,对制得的目的产物分别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紫外-可见-红外光谱仪进行表征,其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相变温度为25.5~38.72℃,红外调控幅度高达35%,具备了良好的近室温相变特性和极好的红外调控性能。其三,制备方法简单、科学、高效,,不仅制得了相变温度在室温附近、且具有极好红外调控性能的目的产物——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还可通过改变二氧化钛的含量,实现了对目的产物的形貌、尺寸、相变温度和红外性能进行人为的调控;更有着工艺简单、节能、生产成本低,利于工业化生产的优点。进而使目的产物极易于广泛地进行商业化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分别对金红石相二氧化钛颗粒和制得的目的产物使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其中,图1a为金红石相二氧化钛颗粒的SEM图像;图1b~图1f分别为目的产物中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的摩尔比为1:11、1:9、1:7、1:5和1:3时的SEM图像。由其可看出,当目标产物中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的摩尔比改变时,目的产物的粒径也随之变化。图2是对目的产物使用透射电镜(TEM)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其中,图2a为目的产物的TEM图像;图2b为图2a所示目的产物的高倍TEM图像;图2c为对图2b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后得到的TEM图像;图2d为图2b所示目的产物的高倍TEM图像。由图2b可知,目的产物的表面晶格间距0.332nm对应于VO2(M)的(-111)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包括M相二氧化钒,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纳米颗粒由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组成,其中,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的摩尔比为1:3~11,复合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150nm,复合纳米颗粒为核壳结构,其核为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壳为M相二氧化钒,壳在核的表面有外延生长;所述作为核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的粒径为10~15nm;所述作为壳的M相二氧化钒的晶格中掺杂有钼,所述晶格中掺杂有钼的M相二氧化钒中的钒与钼的原子百分比为88.77~96.26at%:3.74~11.23a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包括M相二氧化钒,其
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纳米颗粒由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组成,其中,
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和M相二氧化钒的摩尔比为1:3~11,
复合纳米颗粒的粒径为20~150nm,
复合纳米颗粒为核壳结构,其核为金红石相二氧化钛、壳为M相二氧化
钒,壳在核的表面有外延生长;
所述作为核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的粒径为10~15nm;
所述作为壳的M相二氧化钒的晶格中掺杂有钼,所述晶格中掺杂有钼的
M相二氧化钒中的钒与钼的原子百分比为88.77~96.26at%:3.74~
11.23a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其特
征是复合纳米颗粒为单分散的纳米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其特
征是复合纳米颗粒为球形。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二氧化钛-M相二氧化钒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方
法,采用水热法,其特征在于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先按照摩尔比为0.5~1.5:1:80~200的比例将五氧化二钒、
二水合草酸和水混合后,向其中加入钼酸或钼酸铵并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登兵李明潘静吴昊李广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