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9147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属于内燃机进气系统技术领域。包括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进气调节通道、涡流调节阀和涡流调节阀轴组成。所述进气歧管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通过进气调节通道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所述涡流调节阀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上,并且绕涡流调节阀轴中心转动;所述涡流调节阀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在变涡流调节时气阀对气道内气流较大的节流作用而导致的气道流通能力下降。使得发动机泵气损失大大降低。更加便于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缸内涡流,组织燃烧,保持较好的燃油经济性、动力性和排放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属于内燃机进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发动机各个部分节能减排的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人们一直将改进燃烧质量作为提高柴油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主要途径,而优化混合气形成是改善燃烧的重要手段。影响直喷式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油束动能、燃烧室几何形状和空气的运动能量。其中空气的运动能量主要是由进气涡流决定的。为了保证柴油机在不同转速下都能较好的组织缸内燃烧,需要在不同工况下配置不同强度的缸内涡流。一般认为,柴油机在低速全负荷运行时,需要总的新鲜充量不多,但需要有大的涡流促进新鲜空气与喷射油束的充分混合;在高速及中低负荷运行时,需要较多的新鲜空气,此时进气系统需要有好的流通能力,尽量降低进气阻力。目前,发动机进气涡流调节方式主要是在进气道入口处加装节流蝶阀,通过改变螺旋进气道或者切向进气道的有效流通面积实现对缸内涡流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存在如下缺陷:1、节流蝶阀调解时减少了流通截面积,容易导致进气量不足;2、在节流阀片附近会产生气阻和气体分离,增加了进气局部阻力损失。为了改善这些缺陷,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在变涡流调节时,对气道流通能力影响较小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在多气门发动机实现变缸内涡流调节时,不降低气道流通能力的变涡流调节装置。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其包括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和进气调节通道。所述进气歧管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通过进气调节通道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调节进气涡流及其强度的装置。所述进气涡流调节装置包括:涡流调节阀和涡流调节阀轴组成。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所述涡流调节阀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上,并且绕涡流调节阀轴中心转动,所述涡流调节阀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道为螺旋气道,第二进气道为切向气道。进一步的:所述进气调节通道位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的中部。所述涡流调节阀形状为正方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其阀板面为空间曲面或平面。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的涡流调节阀轴下部安装在气道壁上,其上部安装在气道及缸盖上。进气调节阀轴上端与控制杆相连,通过控制杆带动进气调节阀轴的转动。本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 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可以使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不同转速,配置不同强度的进气涡流,从而使发动机在整个工况范围内具有优良的性能。另外,与现有的变涡流进气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对进气涡流调节时,对气道流通能力影响较小,大大降低了泵气损失,提升了发动机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示意图。图2是调节机构控制涡流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另一种气缸布置时的可变涡流进气道示意图。图中:1-气缸中心;2_进气歧管;3_第一进气道;4_第二进气道;5_涡流调节阀轴;6_涡流调节阀;7_进气道出口 ;8_进气调节通道;9_气缸盖;10_气缸壁;11_控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包括进气歧管2、第一进气道3、第二进气道4、进气调节通道8、涡流调节阀6和涡流调节阀轴5组成。所述进气歧管2与第一进气道3和第二进气道4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3和第二进气道4通过进气调节通道8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8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6 ;所述涡流调节阀6绕涡流调节阀轴5转动。所述的第一进气道3为螺旋气道,第二进气道4为切向气道。所述第一进气道3和第二进气道4通过进气调节通道8相通;所述的进气调节通道8位于第一进气道3和第二进气道4的中下游。所述进气调节通道8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6 ;所述涡流调节阀6其阀板面为空间曲面。所述涡流调节阀6形状视具体气道形状而改变,或者为正方形、椭圆形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为减少对气流的扰动,在流动方向上所述涡流调节阀6轮廓应尽量顺畅。所述的涡流调节阀6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5上,并且绕涡流调节阀轴5的中心转动,所述涡流调节阀轴5下部安装在气道下壁上,上部安装在缸盖上9。所述进气调节阀轴5上端与控制装置11相连,通过控制装置11带动进气调节阀轴5的转动。以此来实现涡流调节阀6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工作过程 在发动机进气冲程,气流通过进气歧管2,进入螺旋气道3和切向气道4内。在螺旋气道内壁作用下,气流在其内部高曲率旋转,部分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进入进气调节通道8。在涡流调节阀6作用下,进气调节通道8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气流沿切线方向进入切向气道4,并与切向气道内气流汇合进入发动机缸内。如图1所示的切向气道4具有较高的流通能力。螺旋气道3能形成相对较强的涡流。在发动机高速工况时,调节涡流调节阀6使螺旋气道3内部分气流沿切向进入切向气道4。以提供足够的空气量,促进油气混合,使燃烧更为完善;在发动机低速工况时,调节涡流调节阀6,减少由螺旋气道进入切向气道的气流。以加强缸内涡流,避免油气混合变差,优化低速工况下的缸内燃烧。图3为另一种气缸布置时的可变涡流进气道示意图。本专利技术中的涡流调节阀6表面具有良好的导流作用。其主要是通过控制气流方向来调节缸内涡流的大小,具有较小的气阻,大大降低了气体流通阻力。上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描述,显然本专利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进气调节通道、涡流调节阀和涡流调节阀轴;所述进气歧管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通过进气调节通道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所述涡流调节阀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上;所述涡流调节阀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进气歧管、第一进气道、第二进气道、进气调节通道、涡流调节阀和涡流调节阀轴;所述进气歧管与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相连;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通过进气调节通道相通;所述进气调节通道内安装有涡流调节阀;所述涡流调节阀固定在涡流调节阀轴上;所述涡流调节阀的开度随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气门发动机可变涡流进气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为螺旋气道,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得广夏兴兰王胜利陈大陆缪雪龙居钰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