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中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其包括与叶片机构同步转动固连的第一连接部,承载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输出动力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有在第二连接部转动带动下驱动第一连接部转动而进行摆动的摆臂,第一连接部通过摆臂带动第二连接部,能够驱动叶片机构进行转动,从而方便地在较大范围内改变进气涡流大小,结构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中的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
技术介绍
在每个气缸具有双进气歧管的发动机中,气缸的其中一个进气歧管内安装有进气润流叶片,相邻的进气润流叶片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进气润流叶片和转轴组成叶片机构。通过驱动转轴转动,能够带动进气涡流叶片转动,从而可以改变该进气歧管的通道面积,从而改变进气歧管的涡流比。通过使发动机在低速时具有较大的涡流比,能够提高发动机的低速功率,降低油耗和排放。现有的进气涡流叶片通过线性运动的真空执行机构来控制,只能处于开启和关闭两者状态,且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能够大范围的调节进气涡流叶片的打开角度,结构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连接设置在对进气歧管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叶片机构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之间,其包括与叶片机构同步转动固连的第一连接部,承载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输出动力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有在第二连接部转动带动下进行摆动的以驱动第一连接部转动而进行摆动的摆臂。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所述的第一连接部包括主体、相对设置在主体两侧的与叶片机构固连的固定柱及与摆臂转动相连的安装柱,所述固定柱与安装柱非共轴线设置。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安装柱的自由端设有防止安装柱沿安装柱轴向与摆臂脱离连接的止退部。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所述止退部为可沿安装柱径向弹性变形的弹性卡接块。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固连的转动臂,在转动臂上具有与动力输出轴非共轴线设置的连接孔。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摆臂上设有与连接孔配合的结合孔,它还包括连接第二连接部与摆臂的结合器,该结合器具有同时穿过连接孔与结合孔的销轴部以及与摆臂可分离地相结合的锁止部。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摆臂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柱形部,所述锁止部为部分抱合在柱形部上的弧形板。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弧形板与柱形部的抱合范围为柱形部圆周的3/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如下:第一连接部通过摆臂带动第二连接部,能够驱动叶片机构进行转动,从而方便地在较大范围内改变进气涡流大小,结构简单;第一连接部设置分布在主体两侧的固定座和安装柱,结构便于布置,也便于第一连接部与摆臂的连接,避免两者干涉;设置止退部能够避免摆臂与第一连接部相脱离;止退部采用弹性卡接块,能够与安装柱一起成型制造,并且拆卸方便;设置结合器能够方便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和分离,锁止部采用弧形板简单可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与叶片机构和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安装位置爆炸示意 图3为本实施例第一连接部的示意 图4为本实施例第二连接部与摆臂结合示意 图5为本实施例的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在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中:1、进气涡流叶片;2、转轴;31、主体;32、固定柱、33、安装柱;4、摆臂;41、结合孔;42、柱形部;43、通孔;5、结合器;51、销轴部;52、弧形板;61、转动臂;62、连接孔;7、伺服电机;8、进气歧管。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连接设置在进气歧管8的叶片机构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之间。叶片机构用于打开和关闭进气歧管8,它包括与进气歧管8转动连接的转轴2以及固定在转轴2上的进气涡流叶片1,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为该进气涡流叶片I的转动提供动力,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动力输出装置采用伺服电机7。本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用于在伺服电机7和进气涡流叶片I之间传递动力,为了满足发动机轻量化的要求,本实施例中所有的构件都采用塑料件,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做到了装拆方便,结构紧凑。本发动机进气润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包括与叶片机构同步转动固连的第一连接部,承载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输出动力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有在第二连接部转动带动下驱动第一连接部转动而进行摆动的摆臂4。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包括主体31、相对设置在主体31两侧的与叶片机构固连的固定柱32及与摆臂4转动相连的安装柱33,所述固定柱32与安装柱33非共轴线设置。固定柱32与叶片机构的转轴2同轴连接,此时安装柱33相当于一个曲柄,它可以在摆臂4的带动下,驱动固定柱32转动。在第一连接部与摆臂4连接时,由图2结合图4所示,将安装柱33穿过设置在摆臂4其中一端的通孔43,为了避免安装柱33沿其自身轴向与摆臂4脱离,可以在安装柱33的自由端设置防止安装柱33与摆臂4沿安装柱33轴向脱离的止退部,该止退部可以采用轴端挡圈等标准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可沿安装柱33径向弹性变形的弹性卡接块34,在弹性卡接块34穿过通孔43时,它被径向压缩,当穿出通孔43后重新弹出,将摆臂4卡紧,防止其脱出。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固连的转动臂61,在转动臂61上具有与动力输出轴非共轴线设置的连接孔62,在摆臂4的远离通孔43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孔62配合的结合孔41。连接孔62与结合孔41通过结合器5相连接,该结合器5具有一个同时穿过连接孔62和结合孔41的销轴部51,还具有一个与摆臂4可分离地相结合的锁止部,锁止部与摆臂4分离后,能够方便地将销轴部51抽出,从而将摆臂4与第二连接部分离。在摆臂4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柱形部42,而所采用的锁止部是能够抱合在柱形部42上的弧形板52,在销轴部51插入后,转动该结合器5,然后弧形板52向着柱形部42的方向转动,并最终部分抱合在它的外壁上,弧形板52的抱合范围大致为柱形部42圆周的3/4,这样抱合可靠,同时也便于分离。如图5所示,在工作时,伺服电机7带动转动臂61转动,转动臂61再带动摆臂4发生摆动,进而再带动第一连接部的主体31转动,从而驱动叶片机构与进气歧管8配合是,使进气歧管8在全关和全开之间具有不同的开度,进而改变进气歧管8的进气涡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连接设置在对进气歧管(8)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叶片机构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之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与叶片机构同步转动固连的第一连接部,承载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输出动力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有在第二连接部转动带动下进行摆动的以驱动第一连接部转动而进行摆动的摆臂(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连接设置在对进气歧管(8)进行打开和关闭的叶片机构与旋转动力输出装置之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与叶片机构同步转动固连的第一连接部,承载旋转动力输出装置输出动力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有在第二连接部转动带动下进行摆动的以驱动第一连接部转动而进行摆动的摆臂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连接部包括主体(31)、相对设置在主体(31)两侧的与叶片机构固连的固定柱(32)及与摆臂(4)转动相连的安装柱(33),所述固定柱(32)与安装柱(33)非共轴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安装柱(33)的自由端设有防止安装柱(33)沿安装柱(33)轴向与摆臂(4)脱离连接的止退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进气涡流叶片驱动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退部为可沿安装柱(33)径向弹性变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兆平,吴文能,赵万里,张志成,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