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制动真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96495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7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包括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并联地与所述真空助力器连通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和真空泵。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动真空系统,将发动机进气歧管和真空泵并联地与真空助力器连通,由两个真空源共同为真空助力器提供真空度,通过实验验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的只采用发动机歧管或机械真空泵的单一真空源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动真空系统既能够优化制动真空度较差和高负荷下真空度不足的问题,又能够解决真空度建立速度较慢、连续制动效能差的问题,并且两个真空源降低了单一真空源失效的风险,从而有效提高了制动真空性能,保障了汽车制动效能,优化了制动踏板舒适性。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制动真空系统的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包括真空助力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并联地与所述真空助力器连通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和真空泵。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动真空系统,将发动机进气歧管和真空泵并联地与真空助力器连通,由两个真空源共同为真空助力器提供真空度,通过实验验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的只采用发动机歧管或机械真空泵的单一真空源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制动真空系统既能够优化制动真空度较差和高负荷下真空度不足的问题,又能够解决真空度建立速度较慢、连续制动效能差的问题,并且两个真空源降低了单一真空源失效的风险,从而有效提高了制动真空性能,保障了汽车制动效能,优化了制动踏板舒适性。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制动真空系统的汽车。【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及其制动真空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动
,特别涉及一种制动真空系统。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该制动真空系统的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底盘的制动真空系统用于连接真空源,为真空助力器提供真空度,以减小汽车驾驶员的制动踏板操纵力,优化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提升制动踏板舒适度。现有的汽车制动真空系统中,一种制动真空系统主要由发动机进气歧管为真空助力器提供制动真空源,该设计形式存在真空度较差、高负荷下真空度严重不足等问题,故障表现如高原行驶过程中制动发硬、热天开空调时制动发硬等;另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应用在部分高档车中,采用独立的机械真空泵为真空助力器提供制动真空源,该设计形式存在真空度建立速度较慢、连续制动效能差。这两种制动真空系统的制动真空性能不良,影响汽车的制动性能,甚至可能危及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综上所述,如何提高汽车的制动真空系统的制动真空性能,保障制动效能,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真空系统,以提高其制动真空性能,保障汽车制动效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制动真空系统的汽车,以提高汽车制动的可靠性和舒适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包括真空助力器,还包括:并联地与所述真空助力器连通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和真空泵。优选地,上述制动真空系统中,还包括三通接头,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真空泵和所述真空助力器分别与所述三通接头的三个接口连通。优选地,上述制动真空系统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进气歧管与所述三通接头之间的第一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真空泵和所述三通接头之间的第二单向阀。优选地,上述制动真空系统中,所述真空泵为机械真空泵或电子真空泵。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与制动器连接的制动真空系统,所述制动真空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制动真空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动真空系统,将发动机进气歧管和真空泵并联地与真空助力器连通,由两个真空源共同为真空助力器提供真空度,通过实验验证,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的只采用发动机歧管或机械真空泵的单一真空源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制动真空系统既能够优化制动真空度较差和高负荷下真空度不足的问题,又能够解决真空度建立速度较慢、连续制动效能差的问题,并且两个真空源降低了单一真空源失效的风险,从而有效提高了制动真空性能,保障了汽车制动效能,优化了制动踏板舒适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的制动真空系统,所以能够提高汽车制动的性能、可靠性和舒适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动真空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和现有技术中的制动形式的压力-时间关系图。上述图1和图2中,I为真空助力器、2为三通接头、3为第一单向阀、4为发动机进气歧管、5为真空泵、6为第二单向阀、7为制动真空管;A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动真空系统的压力-时间关系曲线;B为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采用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压力-时间关系曲线;C为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采用机械真空泵的压力-时间关系曲线。【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种制动真空系统,提高了其制动真空性能,保障了汽车制动效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制动真空系统的汽车,提高了汽车制动的性能、可靠性和舒适度。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动真空系统的连接不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和现有技术中的制动形式的压力-时间关系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真空助力器1、发动机进气歧管4和真空泵5,其中,发动机进气歧管4和真空泵5并联地与真空助力器I连通(与真空助力器I的后腔侧连通)。上述制动真空系统采用发动机进气歧管4和真空泵5共同为真空助力器I提供真空度的结构,工作过程是:车辆启动后,发动机进气歧管4和真空泵5内部的气体压力迅速下降,与真空助力器I内部形成气压差,从而对真空助力器I进行抽真空操作,为车辆制动系统提供真空助力。由于采用两个真空源为真空助力器I提供真空度,所以相较于现有的单一的发动机进气歧管或机械真空泵的工作方式而言,本专利技术中的制动真空系统不仅能够解决单一发动机进气歧管存在的真空度较差,高负荷下真空度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解决单一机械真空泵存在的真空度建立速度较慢、连续制动效能差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单一真空源失效风险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动真空系统与现有的真空制动形式的具体性能对比可以从图2中看出:此图根据试验数据绘制,其中,A曲线为菱形绘制的曲线,代表了本专利技术中的制动真空系统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B曲线为三角形绘制的曲线,代表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发动机进气歧管为真空源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C曲线为方形绘制的曲线,代表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一机械真空泵为真空源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压力能够达到的值越低,则说明真空度越好。在图2中,O?15s为真空度建立的时间阶段,可以看出,A曲线在此时间段内位于B曲线和C曲线之前,即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制动真空系统比现有的单一真空源的真空度建立速度快;20s以后真空度稳定,可以看出,A曲线在此时间段内位于B曲线和C曲线的下方,即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的制动真空系统能够达到的最小压力值低于现有的单一真空源所能达到的最小压力值,特别是B曲线的真空度绝对值仅为约32kpa,远低于A曲线的5kpa。所以本专利技术的制动真空系统的真空效能更好。综上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制动真空系统不仅建立真空度速度快,而且能够获得的真空效能好。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一发动机进气歧管的制动真空不足,在高负荷状态下制动发硬的问题,以及单一机械真空泵真空度建立速度较慢,易造成点火后第一脚制动、连续制动真空度不足,制动发硬的问题。对制动真空系统进行优化,本实施例中的制动真空系统还包括三通接头2,发动机进气歧管4、真空泵5和真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动真空系统,包括真空助力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并联地与所述真空助力器(1)连通的发动机进气歧管(4)和真空泵(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杰吕凌志颜学义刘少金邹军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