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385684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05 12:13
一种三维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垂直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多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和多个选择晶体管,其中,每一个选择晶体管包括沿垂直方向分布的第一漏极、有源区、形成在衬底中的共用源极,以及分布在有源区周围的金属栅极;其中,每一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包括垂直于衬底表面分布的沟道层,多个层间绝缘层与多个栅极堆叠结构沿着所述沟道层的侧壁交替层叠,第二漏极位于所述沟道层的顶部;其中,所述沟道层与所述第一漏极电连接。依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包括垂直沟道的存储单元串堆叠下方形成多栅MOSFET以用作选择晶体管,提高了栅极阈值电压控制特性、降低了关态泄漏电流,避免了对衬底过刻蚀,有效提高了器件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维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存储器件的密度,业界已经广泛致力于研发减小二维布置的存储器单元的尺寸的方法。随着二维(2D)存储器件的存储器单元尺寸持续缩减,信号冲突和干扰会显著增大,以至于难以执行多电平单元(MLC)操作。为了克服2D存储器件的限制,业界已经研发了具有三维(3D)结构的存储器件,通过将存储器单元三维地布置在衬底之上来提高集成密度。业界目前一种常用的3D存储器件结构是太比特单元阵列晶体管(TCAT)。具体地,可以首先在衬底上沉积多层叠层结构(例如氧化物和氮化物交替的多个ONO结构);通过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对衬底上多层叠层结构刻蚀而形成沿着存储器单元字线(WL)延伸方向分布、垂直于衬底表面的多个沟道通孔(可直达衬底表面或者具有一定过刻蚀);在沟道通孔中沉积多晶硅等材料形成柱状沟道;沿着WL方向刻蚀多层叠层结构形成直达衬底的沟槽,露出包围在柱状沟道周围的多层叠层;任选的,湿法侧向腐蚀叠层中的第一类型材料,在第一类型材料侧面形成一定深度的侧向凹槽,在该侧向凹槽中填充具备电荷存储能力的材料用作浮栅极;湿法去除叠层中的第二类型材料(例如热磷酸去除氮化硅,或HF去除氧化硅),在柱状沟道周围留下横向分布的突起结构;在沟槽中突起结构的侧壁沉积栅极介质层(例如高k介质材料)以及栅极导电层(例如Ti、W、Cu、Mo等)形成栅极堆叠;垂直各向异性刻蚀去除突起侧平面之外的栅极堆叠,直至露出突起侧面的栅极介质层;刻蚀叠层结构形成源漏接触并完成后端制造工艺。此时,叠层结构在柱状沟道侧壁留下的一部分突起形成了栅电极之间的隔离层,而留下的栅极堆叠夹设在多个隔离层之间作为控制电极。当向栅极施加电压时,栅极的边缘电场会使得例如多晶硅材料的柱状沟道侧壁上感应形成源漏区,由此构成多个串并联的MOSFET构成的门阵列而记录所存储的逻辑状态。其中,为了将单元区多个串并联MOSFET信号引出,在柱状沟道顶部沉积填充多晶硅材料形成漏区,并形成与漏区电连接的金属接触塞以进一步电连接至上方的位线(bit-line,BL)。此外,在多个垂直柱状沟道之间衬底中形成带有金属硅化物接触的共用源区。在单元导通状态下,电流从共用源区流向周围的垂直沟道区,并在控制栅极(与字线WL相连)施加的控制电压作用下向上穿过垂直沟道中感应生成的多个源漏区,通过沟道顶部的漏区而进一步流向上方的位线。该TCAT器件结构虽然具有体擦除(改变控制栅极可以引起感应源漏区以及浮栅极中电势变化,能整体擦除)、金属栅极(能较方便通过控制金属材料控制功函数从而调节晶体管阈值),但是由于选择晶体管(位于存储晶体管单元串上方或者下方)和存储单元均是一次性刻蚀、沉积形,因此难以精确调整选择晶体管的阈值,难以满足某些高驱动性能的应用需求。此外,该结构还存在形成垂直沟道以及共源极时过刻蚀的问题,降低了器件可靠性。另一种常用的器件结构例如是采用位成本可缩减(BiCS)的NAND结构,通过将存储器单元三维地布置在衬底之上来提高集成密度、其中沟道层垂直竖立在衬底上,栅极分为下层的选择栅极、中层的控制栅极以及上层的选择栅极三部分,通过将栅极信号分布在三组栅电极中以减小信号之间的串扰。具体地,上层和下层的器件用作选择晶体管——栅极高度/厚度较大的垂直MOSFET,栅极介质层为常规的单层高k材料;中层的器件用作存储单元串,栅极高度/厚度较小,栅极介质层为隧穿层、存储层、阻挡层的堆叠结构。上述器件的具体制造工艺一般包括,在硅衬底上沉积下层选择栅电极层,刻蚀下层选择栅电极层形成直达衬底的孔槽以沉积沟道层的下部分以及下层栅电极的引出接触,在上方沉积控制栅极层,刻蚀控制栅极层形成作为存储器单元区域的中间沟道区以及中层控制栅电极的引出接触,刻蚀形成控制栅极,按照字线、位线划分需要将整个器件分割为多个区域,在之上沉积上层选择栅极并刻蚀、沉积形成上部沟道以及上层引出接触,之后采用后续工艺完成器件的制造。在这种工艺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刻蚀步骤仅在于对于中间层存储器沟道区和引出接触的光刻,这直接决定了整个器件的集成度以及信号抗干扰能力。然而,BiCS结构虽然通过存储阵列与选择晶体管堆叠放置而分别利用控制栅极阈值,但是只能通过栅极诱导漏极泄漏电流(GIDL)进行擦除,无法进行体擦除,读写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困难,提出一种创新性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制造方法。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维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垂直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多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和多个选择晶体管,其中,每一个选择晶体管包括沿垂直方向分布的第一漏极、有源区、形成在衬底中的共用源极,以及分布在有源区周围的金属栅极;其中,每一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包括垂直于衬底表面分布的沟道层,多个层间绝缘层与多个栅极堆叠结构沿着所述沟道层的侧壁交替层叠,第二漏极位于所述沟道层的顶部;其中,所述沟道层与所述第一漏极电连接。其中,所述金属栅极是多栅极结构或者环状栅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漏极的横向尺寸大于等于所述沟道层的横向尺寸。其中,每一个选择晶体管包括栅极绝缘层,所述栅极绝缘层包围了所述金属栅极的底部以及侧壁。其中,多个栅极堆叠结构的每一个包括由隧穿层、存储层、阻挡层构成的栅极介质层。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三维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在衬底上形成选择晶体管的有源区;在有源区周围形成选择晶体管的金属栅极;在选择晶体管上形成第一材料层与第二材料层的堆叠结构;刻蚀堆叠结构形成垂直的多个孔槽;在每一个孔槽中形成存储单元晶体管的沟道层;选择性去除第二材料层,在第一材料层之间留下多个横向凹槽;在多个横向凹槽中形成多个栅极堆叠结构。其中,形成有源区的步骤包括:a)刻蚀衬底形成垂直分布的多个有源区;或者b)在衬底上形成第一掩模层与第二掩模层的掩模堆叠,刻蚀掩模堆叠形成通孔,在通孔中沉积形成有源区。其中,进一步包括:a1)形成金属栅极之后,在衬底上形成层间介质层,刻蚀层间介质层形成露出有源区的开口,在开口中形成第一漏极;或者b1)形成金属栅极之前,在掩模堆叠顶部形成露出有源层的开口,在开口中形成第一漏极。其中,所述第一漏极的横向尺寸大于等于所述露出有源层的开口的横向尺寸。其中,多个栅极堆叠结构的每一个包括由隧穿层、存储层、阻挡层构成的栅极介质层。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包括垂直沟道的存储单元串堆叠下方形成多栅MOSFET以用作选择晶体管,提高了栅极阈值电压控制特性、降低了关态泄漏电流,避免了对衬底过刻蚀,有效提高了器件可靠性。附图说明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其中:图1至图16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制造方法的各个步骤的剖视图;以及图17至图2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三维半导体存储器件制造方法的各个步骤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示意性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特征及其技术效果,公开了有效提高栅极控制性能以及器件可靠性的半导体存储器件及其制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结构,本申请中所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上”、“下”等等可用于修饰各种器件结构或制造工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三维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维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垂直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多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和多个选择晶体管,其中,每一个选择晶体管包括沿垂直方向分布的第一漏极、有源区、形成在衬底中的共用源极,以及分布在有源区周围的金属栅极;其中,每一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包括垂直于衬底表面分布的沟道层,多个层间绝缘层与多个栅极堆叠结构沿着所述沟道层的侧壁交替层叠,第二漏极位于所述沟道层的顶部;其中,所述沟道层与所述第一漏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垂直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的多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和多个选择晶体管,其中,每一个选择晶体管包括沿垂直方向分布的第一漏极、有源区、形成在衬底中的共用源极,以及分布在有源区周围的金属栅极,每一个选择晶体管包括栅极绝缘层,所述栅极绝缘层包围了所述金属栅极的底部以及侧壁;其中,每一个存储单元晶体管包括垂直于衬底表面分布的沟道层,多个层间绝缘层与多个栅极堆叠结构沿着所述沟道层的侧壁交替层叠,第二漏极位于所述沟道层的顶部;其中,所述沟道层与所述第一漏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金属栅极是多栅极结构或者环状栅极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半导体器件,其中,所述第一漏极的横向尺寸大于等于所述沟道层的横向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半导体器件,其中,多个栅极堆叠结构的每一个包括由隧穿层、存储层、阻挡层构成的栅极介质层。5.一种三维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在衬底上形成选择晶体管的有源区;在有源区周围形成选择晶体管的栅极绝缘层和金属栅极,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宗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