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它包括减振皮带轮、水泵带轮、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减振皮带轮与水泵带轮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减振皮带轮还与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组成第二传动轮系,在第二传动轮系中设置张紧轮和惰轮,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为两层布置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特点,不仅增强了减振皮带轮的减振吸能效果、提高了发动机附件轮系运转的平稳性,而且也便于对水泵工作状态的独立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尤其是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属于内燃机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品正朝着小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对汽车发动机布置的紧凑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包括发动机附件轮系布置在内的许多传统结构亟待改进。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现有发动机附件轮系,它以设置在曲轴小头端的减振皮带轮1为主动轮,通过皮带2驱动水泵带轮3、发电机带轮4及空调压缩机带轮5运转,为了避免轮系传动过程中出现皮带打滑现象,在该发动机附件轮系中设置了张紧轮6和惰轮7,由于张紧轮6、惰轮7采用独立布置方式,导致发动机附件轮系占用的空间大,轮系布置的紧凑性欠佳。另外该发动机附件轮系中的水泵带轮3、发电机带轮4及空调压缩机带轮5处于同一传动轮系中,而发电机和空调压缩机运行状态具有间歇性,水泵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处于连续工作状态,因此难以实现对水泵的独立控制。申请号为201310065258.5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的附件轮系及用其组装的发动机,其附件轮系包括:曲轴减振皮带轮,曲轴减振皮带轮与汽车发动机的曲轴相连以跟随发动机曲轴旋转;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发电机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发电机带轮与曲轴减振皮带轮位于同一平面内;皮带,皮带套接在曲轴减振皮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发电机带轮上,以使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发电机带轮随曲轴减振皮带轮的旋转而旋转;该轮系中还包括液压自动张紧器,液压自动张紧器的带轮与皮带抵靠以对皮带施加预定的张紧力,其中曲轴减振皮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和发电机带轮与液压自动张紧器的带轮位于同一平面内。该专利申请技术方案与附图1所示的一种现有发动机附件轮系布置结构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它将由机械结构控制的张紧轮8改进为液压自动张紧器,相对于附图1所示的结构,它主要解决了机械结构控制的张紧轮反应速度缓慢的问题,但它对提高发动机的整体紧凑性效果甚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小、便于对水泵工作状态独立控制,同时能增强减振皮带轮的减振吸能效果、提高发动机附件轮系运转平稳性的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本专利技术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它包括减振皮带轮、水泵带轮、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所述减振皮带轮与水泵带轮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减振皮带轮还与发电机带轮和空调压缩机带轮组成第二传动轮系,在第二传动轮系中设置张紧轮和惰轮,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为两层布置结构。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减振皮带轮为阻尼减振盘结构,它由可旋转的第一壳体和固定在发动机机体上的第二壳体组成密闭的腔体,所述第一壳体为第一传动轮系的主动轮,在密闭腔体中设置主动齿轮和一组从动齿轮,主动齿轮轴与第一壳体固定装配,主动齿轮轴的动力输入端与发动机曲轴连接,其动力输出端穿过第二壳体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惰轮配装,所述从动齿轮均匀布置,它们安装在对应的从动齿轮轴的一端,其中一个从动齿轮轴穿过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张紧轮装配,还有一个从动齿轮轴穿过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主动带轮装配。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第二传动轮系的主动带轮与其配装的从动齿轮轴之间设有减振橡胶套。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减振皮带轮的密闭的腔体内填充硅油。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减振皮带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接合部位装配减振皮带轮壳体密封轴承。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主动齿轮轴、从动齿轮轴与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的配合部位均装配传动轴密封轴承。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主动齿轮轴与第二传动轮系惰轮的配合部位装配惰轮轴承。上述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所述从动齿轮轴与第二传动轮系张紧轮的配合部位装配张紧轮轴承。本专利技术将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设计为由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组成的两层布置结构,并且将第二传动轮系的惰轮、张紧轮和主动带轮分别与减振皮带轮密闭腔体内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同轴装配,减少了发动机附件轮系占用的空间,符合车辆发动机布置紧凑型的设计理念;本专利技术将减振皮带轮设计为阻尼减振盘结构,通过在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组成的密闭腔体中填充硅油,减少了该密闭腔体中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冲击,同时由于在第二传动轮系的主动带轮与其配装的从动齿轮轴之间设置了减振橡胶套,保证了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传动的平稳性;本专利技术的水泵带轮与减振皮带轮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在第一传动轮系中,减振皮带轮只用来驱动水泵带轮,可实现对水泵运行状态的独立控制。总之,本专利技术具有布置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特点,不仅增强了减振皮带轮的减振吸能效果、提高了发动机附件轮系运转的平稳性,而且也便于对水泵工作状态的独立控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的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是减振皮带轮的侧剖视图(放大后);图4是图3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减振皮带轮,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减振皮带轮壳体密封轴承,1-4、主动齿轮,1-5、从动齿轮,1-6、从动齿轮轴,1-7、主动齿轮轴,1-8、传动轴密封轴承,1-9、减振橡胶套,1-10、惰轮轴承,1-11、张紧轮轴承,2、皮带,3、水泵带轮,4、发电机带轮,5、空调压缩机带轮,6、张紧轮,7、惰轮,8、第二传动轮系主动带轮。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2,本专利技术包括减振皮带轮1、水泵带轮3、发电机带轮4和空调压缩机带轮5,所述减振皮带轮1与水泵带轮3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减振皮带轮1还与发电机带轮4和空调压缩机带轮5组成第二传动轮系,在第二传动轮系中设置张紧轮6和惰轮7,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为两层布置结构。参看图3、图4,本专利技术的减振皮带轮1为阻尼减振盘结构,它由可旋转的第一壳体1-1和固定在发动机机体上的第二壳体1-2组成密闭的腔体,所述第一壳体1-1为第一传动轮系的主动轮,在密闭腔体中设置主动齿轮1-4和一组从动齿轮1-5,从动齿轮轴1-6与第一壳体1-1固定装配,从动齿轮轴1-6的动力输入端与发动机曲轴连接,其动力输出端穿过第二壳体1-2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惰轮7配装,所述从动齿轮1-5均匀布置,它们安装在对应的从动齿轮轴1-6的一端,其中一个从动齿轮轴穿过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1-2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张紧轮6装配,还有一个从动齿轮轴穿过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1-2后与第二传动轮系主动带轮8装配。参看图2、图3、图4,本专利技术将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设计为由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组成的两层布置结构,其中水泵带轮3与减振皮带轮1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在第一传动轮系中,以减振皮带轮1的第一壳体1-1为主动轮,由减振皮带轮1的第一壳体1-1通过皮带2来驱动水泵带轮3,可实现对水泵运行状态的独立控制。本专利技术在第二传动轮系中,惰轮7与减振皮带轮密闭腔体内主动齿轮1-4同轴装配,张紧轮6与减振皮带轮密闭腔体内一个从动齿轮同轴装配,第二传动轮系的主动带轮8与减振皮带轮密闭腔体内另一个从动齿轮同轴装配,因此减少了发动机附件轮系占用的空间;本专利技术在减振皮带轮1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组成的密闭腔体中填充硅油,减少了该密闭腔体中主动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它包括减振皮带轮(1)、水泵带轮(3)、发电机带轮(4)和空调压缩机带轮(5),其特征是,所述减振皮带轮(1)与水泵带轮(3)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减振皮带轮(1)还与发电机带轮(4)和空调压缩机带轮(5)组成第二传动轮系,在第二传动轮系中设置张紧轮(6)和惰轮(7),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为两层布置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轮系结构,它包括减振皮带轮(1)、水泵带轮(3)、发电机带轮(4)和空调压缩机带轮(5),其特征是,所述减振皮带轮(1)与水泵带轮(3)组成第一传动轮系,减振皮带轮(1)还与发电机带轮(4)和空调压缩机带轮(5)组成第二传动轮系,在第二传动轮系中设置张紧轮(6)和惰轮(7),第一传动轮系与第二传动轮系为两层布置结构;所述减振皮带轮(1)为阻尼减振盘结构,它由可旋转的第一壳体(1-1)和固定在发动机机体上的第二壳体(1-2)组成密闭的腔体,所述第一壳体(1-1)为第一传动轮系的主动轮,在密闭腔体中设置主动齿轮(1-4)和一组从动齿轮(1-5),主动齿轮轴(1-6)与第一壳体(1-1)固定装配,主动齿轮轴(1-6)的动力输入端与发动机曲轴连接,其动力输出端穿过第二壳体(1-2)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惰轮(7)配装,所述从动齿轮(1-5)均匀布置,它们安装在对应的从动齿轮轴(1-6)的一端,其中一个从动齿轮轴穿过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1-2)后与第二传动轮系的张紧轮(6)装配,还有一个从动齿轮轴穿过减振皮带轮第二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丽花,丁飞,张文贤,林栋超,焦国圣,王志平,张赛,曹永伟,刘厅,陈彦如,成方园,贾彦年,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