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63641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7 1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包括腔体及分别位于腔体两端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腔体内从新风入口到新风出口之间依次为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热管预热段、风机段、蒸汽加热段、高效过滤段及送风段,初效过滤段和中效过滤段内分别设有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中效过滤段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回风入口,回风入口位于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之间的间隙中,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和热管预热段上设有热管和表冷器,热管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段,蒸发段对应热管预冷段,冷凝段对应热管预热段,表冷器设于表冷器段并位于热管预冷段和热管预热段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除湿效率高、能耗低,成本低。(*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风换气系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用于高精度电子铜箔生产工艺中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高精度电子铜箔行业生产工艺上对洁净通风要求较高。尤其在车间的压力、出口风速以及温湿度。在传统的冷凝法除湿方案中,为了解决车间湿度问题,一方面采用将室外空气降到露点温度分离空气中的水。另一方面通过再热过程进一步对空气除湿和提高空气的送风温度。由于产生冷热抵消的现象,造成能量的巨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冷凝除湿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包括腔体及分别位于腔体两端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腔体内从新风入口到新风出口之间依次为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热管预热段、风机段、蒸汽加热段、高效过滤段及送风段,所述初效过滤段和中效过滤段内分别设有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所述中效过滤段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回风入口,所述回风入口位于所述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之间的间隙中,所述回风入口外连接回风管道以使外界回风进入中效过滤段内,所述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和热管预热段上设有热管和表冷器,所述热管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段,所述蒸发段对应所述热管预冷段,所述冷凝段对应所述热管预热段,所述表冷器设于所述表冷器段并位于所述热管预冷段和热管预热段之间,所述热管的主体为一内设空腔的管壳,所述管壳的空腔内设有吸液芯,所述吸液芯中充有工作液体;所述风机段设有风机,所述高效过滤段设有高效过滤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入口外连接新风管道且设于所述初效过滤段的前端或顶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送风段的尾端或顶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回风入口位于所述中效过滤段的顶部或侧面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蒸汽加热段设有蒸汽加热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表冷器段设有一级表冷器和二级表冷器,所述一级表冷器和二级表冷器之间设有间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一级表热器和二级表冷器分别连接有外部制冷机组。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采用新风和回风混合方式进行处理,减少新风补充量,降低能耗。2、本技术中热管预冷段设置在表冷器段前面,降低表冷器的除湿负荷。3、本技术中热管预热段设置在表冷器段后面,对经过表冷器过冷后的空气先经过预热,减少了冷空气进入蒸汽加热段进行加热时蒸汽的消耗量。4、在蒸汽加热段后设有高效过滤段,并安装高效过滤器确保满足车间满足10万级洁净度的需求。5、本技术解决现有冷凝除湿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采用此通风系统除湿效率可提高40%左右,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热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的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包括腔体4及分别位于腔体4两端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腔体内从新风入口到新风出口之间依次为初效过滤段5、中效过滤段7、热管预冷段9、表冷器段10、热管预热段12、风机段13、蒸汽加热段15、高效过滤段16及送风段17。其中,新风入口外连接新风管道且设于初效过滤段5的前端或顶部。初效过滤段5和中效过滤段7内分别设有初效过滤器6和中效过滤器8,中效过滤段7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回风入口 18,回风入口 18位于中效过滤段7的顶部或侧面上。回风入口 18位于初效过滤器6和中效过滤器8之间的间隙中,回风入口 18外连接回风管道以使外界回风例如车间回风进入中效过滤段7内。热管预冷段9、表冷器段10和热管预热段12上设有热管和表冷器11,热管分为蒸发段21、绝热段22和冷凝段23三个区段,蒸发段21对应热管预冷段9,冷凝段23对应热管预热段12,表冷器11设于表冷器段10并位于热管预冷段9和热管预热段12之间,表冷器11连接有外部制冷机组;热管的主体为一内设空腔3的管壳1,管壳I的空腔3内设有吸液芯2,吸液芯2中充有工作液体;风机段13设有风机14,蒸汽加热段15设有蒸汽加热器;高效过滤段16设有高效过滤器。新风出口位于送风段17的尾端或顶部。根据需要,表冷器段10可设置一级表冷器和二级表冷器,一级表冷器和二级表冷器之间设有间隙。一级表热器和二级表冷器分别连接有外部制冷机组。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湿热的新风经过初效过滤段5内的初效过滤器6过滤空气中5um以上的尘埃粒子,经过初效过滤器6之后的新风与车间回风在中效过滤段7混合并经过中效过滤器8捕集混风中l-5um的颗粒灰尘及各种悬浮物。经过中效过滤器8过滤之后的混风进入热管预冷段9,在热管预冷段9中,热管的空腔3内的工作液体受热而蒸发,能够使混风温度降低约5-8°C,遇冷后的空气再通过表冷器11将空气温度降到露点温度,除去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除湿的目的;经过表冷器11过冷后的空气进入热管预热段12,热管的空腔3内经蒸发的蒸汽在热管预热段12凝结放出潜热,对经过表冷器11过冷后的空气进行预热,此时过冷后的空气能够提高约5-8°C,而工作液体在吸液芯2的毛细抽吸力的作用下回流至热管预冷段9,如此反复循环,就能达到不断把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过冷后的空气在风机14的作用下进入蒸汽加热段15,冷而干燥的空气经过蒸汽加热达到车间温湿度的要求,满足温湿度要求的空气经过高效过滤器进行高效过滤后,才能达到车间10万级洁净度的要求,通过送风段17送往所需的生产车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包括腔体及分别位于腔体两端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从新风入口到新风出口之间依次为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热管预热段、风机段、蒸汽加热段、高效过滤段及送风段,所述初效过滤段和中效过滤段内分别设有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所述中效过滤段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回风入口,所述回风入口位于所述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之间的间隙中,所述回风入口外连接回风管道以使外界回风进入中效过滤段内,所述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和热管预热段上设有热管和表冷器,所述热管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段,所述蒸发段对应所述热管预冷段,所述冷凝段对应所述热管预热段,所述表冷器设于所述表冷器段并位于所述热管预冷段和热管预热段之间,所述热管的主体为一内设空腔的管壳,所述管壳的空腔内设有吸液芯,所述吸液芯中充有工作液体;所述风机段设有风机,所述高效过滤段设有高效过滤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效节能通风系统,包括腔体及分别位于腔体两端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从新风入口到新风出口之间依次为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热管预热段、风机段、蒸汽加热段、高效过滤段及送风段,所述初效过滤段和中效过滤段内分别设有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所述中效过滤段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回风入口,所述回风入口位于所述初效过滤器和中效过滤器之间的间隙中,所述回风入口外连接回风管道以使外界回风进入中效过滤段内,所述热管预冷段、表冷器段和热管预热段上设有热管和表冷器,所述热管分为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三个区段,所述蒸发段对应所述热管预冷段,所述冷凝段对应所述热管预热段,所述表冷器设于所述表冷器段并位于所述热管预冷段和热管预热段之间,所述热管的主体为一内设空腔的管壳,所述管壳的空腔内设有吸液芯,所述吸液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士启陆冰沪王同徐文斌路艳焦雨霞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