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所述保护框架包括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设置有前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可以在搭载变电设备之外,非常方便的搭载输出电力所需的电缆,实现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可以加快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的急增以及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载移动变电站在供电系统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车载移动变电站主要由平板拖车及搭载在平板拖车上的变电设备组成。变电设备采用整体预制式结构,实现各种功能单元工厂模块化制作,并在预制过程中完成各模块内部连接和调试。车载移动变电站主要用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全部或部分替代某一常规变电站并恢复供电。车载移动变电站在投入使用时,为满足电力输出需求,除平板拖车上搭载的变电设备外,还需要使用到电缆。为便于电缆的铺设,通常会使用电缆卷筒收存电缆。由于现有电缆卷筒通常需要较大操作空间,而车载移动变电站的可用空间有限,因此电缆通常需要在车载移动变电站独立进行运输。电缆在车载移动变电站之外独立运输或存放,会为电缆的连接带来不便,影响车载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以解决电缆需要独立运输或存放,影响车载移动变电站快速投入使用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该保护框架包括: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柱包括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的第一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一端连接在与所述顶棚的第二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电缆卷筒包括第一电缆卷筒及第二电缆卷筒,所述第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中部,所述第二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部。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顶棚由长方形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及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的连接梁组成;所述第一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一组支撑柱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二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二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二组支撑柱与所述车体相连。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第一纵梁,所述第二组支撑柱之间连接有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横梁。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筒包括筒体及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筒体形成卷线槽的环形板,所述筒体的第一端由挡板封闭,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穿线孔。结合第一方面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对开门。结合第一方面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卷线槽为三个,所述筒体的侧壁上与所述卷线槽相对应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穿线孔。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保护框架还包括爬梯,所述爬梯的第一端通过合页连接在所述车体的边缘,所述爬梯的第二端可拆卸连接在所述顶棚。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所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上设置有前述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中任意一种。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及车载移动变电站,可以在搭载变电设备之外,非常方便的搭载输出电力所需的电缆,实现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电缆和变电设备同时运输可以加快移动变电站投入使用的速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图2为本技术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图3为本技术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电缆卷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为本技术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第一结构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可以包括:长方形的顶棚100、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200、电缆卷筒300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400,所述支撑柱200 —端与顶棚100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500相连,所述固定柱400 一端与顶棚100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500相连,所述电缆卷筒300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400的中部。为满足双路输出的需求,所述固定柱400包括第一固定柱401与第二固定柱402,所述第一固定柱401 —端连接在所述顶棚100的第一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500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柱40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100的第二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500相连,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电缆卷筒300包括第一电缆卷筒301及第二电缆卷筒302,所述第一述电缆卷筒301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401的中部,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采用可转动连接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柱401的中部。参见图2,为本技术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第二结构图。所述顶棚主要用于对电缆卷筒进行遮挡,防止电缆卷筒受到雨淋或阳光直射。为减轻车载移动电站的整体重量,当所述框架结构上只安装有第一电缆卷筒301及第二电缆卷筒302时,可以只对第一电缆卷筒301及第二电缆卷筒302进行遮挡。如图2所示,所述顶棚100可以由长方形的第一防护板101与第二防护板102及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101与第二防护板102的连接梁103组成;所述第一防护板10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301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301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301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护板101的边缘通过第一组支撑柱210与所述车体500相连,其中,第一组支撑柱210可以包括两根以上的支撑柱,支撑柱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确定;所述第二防护板103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缆卷筒302的长度,所述第二防护板103的边缘通过第二组支撑柱220与所述车体500相连,其中,第二组支撑柱220也可以包括两根以上的支撑柱,支撑柱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确定。为增加所述保护框架的稳定性,所述第一组支撑柱210之间可以用第一纵梁231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框架包括: 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 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 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 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框架包括: 长方形的顶棚、支撑所述顶棚的支撑柱、电缆卷筒及固定所述电缆卷筒的固定柱, 所述支撑柱一端与顶棚相连,另一端与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相连, 所述固定柱一端与顶棚边缘的中部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 所述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柱的中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柱包括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的第一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顶棚的第二边缘,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相连,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平行,所述电缆卷筒包括第一电缆卷筒及第二电缆卷筒,所述第一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的中部,所述第二电缆卷筒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柱的中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由长方形的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及连接所述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的连接梁组成; 所述第一防护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上方,且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直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电缆卷筒的长度,所述第一防护板的边缘通过第一组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增,王国东,
申请(专利权)人:德信东源电力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