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5598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2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所述电缆沟位于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之上,且沿车体纵向设置;所述电缆沟包括底槽和盖板,所述底槽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盖板的横截面呈倒U形,所述盖板扣合在所述底槽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电缆沟由U形底槽和倒U形盖板扣合而成,形成一种可拆卸的电缆沟结构,当带航空插头的电缆需要穿过电缆沟时,只需取下上面的盖板,将电缆放在底槽内再盖上盖板即可,航空插头不需要从电缆沟中穿过即可到达电缆沟的另一端,电缆沟的横截面只需满足电缆的粗细程度,而无需顾虑航空插头的大小,因此电缆沟的体积可以大大缩小,从而解决了移动站平板车上的电缆沟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
本技术实施例一般涉及车载移动变电站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
技术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户的用电需求快速提升,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车载移动变电站技术逐渐发展起来。车载移动变电站主要由平板车以及其上的变电设备组成,相当于一座可移动的临时性的变电站,用于在特殊情况下迅速全部或部分替代某一常规变电站以确保当地的电力供应。例如,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电力供应的迅速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车载移动变电站接到出发命令即可出动,一旦到达目的地后数小时内即能投入送电运行;当电网供电系统由于变电站技术改造等原因而引起临时停电时,车载移动变电站也能起到应急的作用;在用电高负荷季节,同样可以出动车载移动变电站作为临时变电站投入运行,以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车载移动变电站功能齐备,灵活可靠,而且比建设常规变电站更加快捷,节省了征地、土建、设备安装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因此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平板车作为移动站的载体,其上设备繁多,线缆复杂,为了集中布线,通常可以将各线缆集中起来经由平板车后半部分车身上面的一电缆沟通向车尾方向,且各线缆端部都汇集到一个大型插头即航空插头上,以方便安插。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在现有技术中,由于航空插头的体积较大,要想让其穿过电缆沟,就必须要求电缆沟的横截面也要足够大,导致电缆沟的体积较大,这就使原本就结构紧凑、地方有限的移动站上更加空间紧张。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以解决移动站平板车上的电缆沟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所述电缆沟位于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之上,且沿车体纵向设置;所述电缆沟包括底槽和盖板,所述底槽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盖板的横截面呈倒U形,所述盖板扣合在所述底槽上。优选的,所述盖板的侧壁与所述底槽的侧壁通过螺栓紧压在一起。优选的,所述盖板被分为多段,相邻两段盖板之间间隔有空隙。优选的,所述电缆沟还包括于所述空隙位置处盖在所述底槽上的平板。优选的,所述平板的两端分别被盖压在与所述平板相邻的两段盖板之下。本技术的一些有益效果可以包括: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缆沟设置在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之上,由U形底槽和倒U形盖板扣合而成,形成一种可拆卸的电缆沟结构,这样当带航空插头的电缆需要穿过电缆沟时,只需取下上面的盖板,将电缆放在底槽内再盖上盖板即可,航空插头不需要从电缆沟中穿过即可到达电缆沟的另一端。可见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沟的横截面只需满足电缆的粗细程度,而无需顾虑航空插头的大小,因此电缆沟的体积可以大大缩小,从而解决了移动站平板车上的电缆沟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缆沟安装在车体上时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缆沟安装在车体上时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缆沟安装在车体上时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沟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沟的横截面示意简图;图6是图4中A-A向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多段盖板示意图。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全面理解本技术,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的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技术可以无需这些具体细节而实现。图1?3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电缆沟安装在车体上时的立体图、侧视图及俯视图。除了电缆沟3外,图1?3中还示出了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车体的基本外观,包括平板车前半部分车体I及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2,平板车可由车头拖动(车头未示出),从图2中可以看到平板车车体的整体结构呈现Z形,故可称为Z字型车体。当然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车载移动变电站的车体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及结构,本技术并不需要进行限制,此外平板车前半部分车体及后半部分车体的划分也并非绝对。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电缆沟3位于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2之上,且沿车体纵向设置;所述电缆沟3包括底槽31和盖板32,所述底槽31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盖板32的横截面呈倒U形,所述盖板32扣合在所述底槽31上,以形成盖板32与底槽31的可拆卸关系。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沟的侧视图,其视角为水平且垂直于车轴的方向;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缆沟的横截面示意简图,该横截面垂直于车轴方向;图6为图4中A-A向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32扣合在所述底槽31上,形成可拆卸的盖板32。在本实施例或本技术其他某些实施例中,为了使这种可拆卸结构更牢固,所述盖板32的侧壁与所述底槽31的侧壁可以通过螺栓33紧压在一起,以使盖板32牢固的扣合在底槽31上,参见图4及图6所示。当然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实现盖板32可拆卸且牢固的扣合在底槽31上,例如通过卡扣、捆绑等等。另外,在本实施例或本技术其他某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所述盖板32可以被分为多段,相邻两段盖板32之间间隔有空隙。这是因为,一些场景下电缆沟底槽的两个侧壁外侧可能会顶有横向(即垂直于电缆沟)的工型钢4 (参见图7所示),在出现工型钢4的位置处盖板32的侧壁将无法贴到底槽31的侧壁上,即盖板32无法整体扣下,故此时可以将盖板32设计为多段的形式,相邻两段之间有一定的间隔,从而能够跨过工型钢而扣在底槽上。此外,将盖板32设计为多段后,为了提高防水性,所述电缆沟还可以包括于所述空隙位置处盖在所述底槽上的平板34,参见图7所示。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平板34的两端可以分别被盖压在与所述平板34相邻的两段盖板32之下,以增强防水性能,参见图7所示。注意在图7中,为了突出平板34,平板34的两端所在位置有一定的透视效果,当平板34的两端被前后两段盖板32盖压上之后,原本从外观上是看不到平板34被压住的两端的。另外所述平板34俯视图的形状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例如可以为矩形,该矩形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底槽宽度,该矩形的长度比其所在的间隙的长度稍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沟位于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之上,且沿车体纵向设置;所述电缆沟包括底槽和盖板,所述底槽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盖板的横截面呈倒U形,所述盖板扣合在所述底槽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移动变电站可拆卸电缆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沟位于车载移动变电站平板车后半部分车体之上,且沿车体纵向设置;所述电缆沟包括底槽和盖板,所述底槽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盖板的横截面呈倒U形,所述盖板扣合在所述底槽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侧壁与所述底槽的侧壁通过螺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耀增王国东
申请(专利权)人:德信东源电力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