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43842 阅读:2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21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包括等臂杠杆、弹簧、减震器、双作用液压缸、通畅管路、电控单元和显示屏;通过后悬液压缸与传统悬架结构(弹簧与减震器的并联体)的串联来使得单侧悬架上的力上下一致通过左右液压缸的互联使得左右液压缸的力相等,从而使得后悬左右悬架力相等。通过等臂杠杆改变悬架作用力的方向,以降低后悬高度达到与前悬传统悬架高度一致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的提高了轮胎的接地性能,有效的消除了部分车身扭转载荷,从而提高了行驶的平顺性与不平路面的通过性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特指采用了液压互联并实现了悬架约束最小化的车辆悬架。
技术介绍
四轮汽车存在着多余约束,在路面起伏接近或大于静挠度的情况下,多余约束的缺点就会显得比较突出,例如当车辆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有可能一个对角线上的两个轮荷趋于0,而另一对角线上的两轮负荷加倍并使得车身承受严重的扭转载荷。通常是以减小悬架的刚度与增大悬架动行程来解决这种缺点,但是这些办法会带来横向角刚度与纵向角刚度的降低,大大降低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四轮汽车对车身产生四个垂直约束,对车身起定位作用。从车身平面定位要求来看,三个约束已可确定车身姿态,四个就造成过定位。若改为三轮汽车虽然可以消除过定位,但三轮汽车的平顺性及操纵稳定性与四轮汽车相比都不够理想。多余约束必然带来不平路面上各轮荷的不均匀,尤其是经常在崎岖不平路面上行驶的越野汽车,如各种军用车辆、矿山用车、林业用车等,经常因不平路面对车身的冲击而出现过度变形,裂纹等早期损坏现象,同时也影响了其它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中国专利CN200810212290.0公开了一系列两轴和多轴车辆悬架的支承约束最小化实施方案通过对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包括簧载质量(1)、液压互联消扭部件组,所述液压互联消扭部件组分别位于所述簧载质量(1)两侧底端,所述液压互联消扭部件组包括等臂杠杆(11)、弹簧(3)、减震器(4)、双作用液压缸(10)、通畅管路(2)、电控单元(6)和显示屏(5);所述等臂杠杆(11)上端顶角顶点与所述簧载质量(1)两侧底端铰接,所述等臂杠杆(11)下端两底角顶点分别同所述弹簧(3)与减震器(4)的并联体的上端以及所述双作用液压缸(10)的活塞杆相铰接;所述弹簧(3)与减震器(4)的并联体的下端与簧下质量(9)相铰接;所述双作用液压缸(10)的下端与车身相铰接;所述相邻两个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的后悬,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包括簧载质量(I)、液压互联消扭部件组,所述液压互联消扭部件组分别位于所述簧载质量(I)两侧底端,所述液压互联消扭部件组包括等臂杠杆(11)、弹簧(3)、减震器(4)、双作用液压缸(10)、通畅管路(2)、电控单元(6)和显示屏(5); 所述等臂杠杆(11)上端顶角顶点与所述簧载质量(I)两侧底端铰接,所述等臂杠杆(11)下端两底角顶点分别同所述弹簧(3)与减震器(4)的并联体的上端以及所述双作用液压缸(10)的活塞杆相铰接;所述弹簧(3)与减震器(4)的并联体的下端与簧下质量(9)相铰接;所述双作用液压缸(10)的下端与车身相铰接;所述相邻两个双作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若尘吴涛孙泽宇孟祥鹏黄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