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构件及通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27662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4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构件及通气结构,所述通气构件是在向壳体安装时能抑制通气膜的变形且与壳体牢固接合的可靠性高的通气构件,并且不挑选壳体的形状、材质而能够安装。通气构件包括:第一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平坦部;通气膜,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以用第一主面覆盖第一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金属体的平坦部上;第二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平坦部,所述第二贯通孔被通气膜从第一贯通孔隔开,以能够经由通气膜实现第一贯通孔与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通气的方式配置于通气膜的第二主面侧;及结合部,使第一金属体和第二金属体相互固定。通气膜具有相比第一金属体的平坦部及第二金属体的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的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通气构件及通气结构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气构件及通气结构。
技术介绍
在ECU箱、双电层电容器及铝电解电容器等的壳体上,为了内压调整而需要安装通气膜。作为将通气膜安装于壳体的方法的一例,可举出将通气膜焊接于壳体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仅能适用于壳体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情况。而且,在焊接时通气膜也可能受到损伤。已使用在由不能焊接的热固性树脂形成的壳体上,将壳体和通气膜利用双面胶带贴合,或例如将日本特开2004-047425号公报公开的卡扣扣合(snap-fit)型的部件安装于壳体等方法。但是,前者的方法中,双面胶带可能从壳体剥离,在安全方面令人担心。后者的方法中,存在需要使壳体的形状与部件匹配这样的问题。另外,作为安装于壳体时通气膜难以变形的通气构件,在日本特开2010-62094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0-247547号公报中,提出了使用两个金属体作为支承体,并将这些金属体在中间夹持通气膜的状态下相互固定从而形成的通气构件。具有该结构的通气构件不需要通气膜向支承体的焊接及接合,而且,在由热固性树脂形成的壳体上也能够通过插入成形而安装。但是,对于具有该结构的通气构件,关于向壳体安装时的通气膜的变形抑制、进而与壳体的牢固接合带来的可靠性提高,要求进一步的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壳体安装时抑制通气膜的变形且与壳体牢固接合的可靠性高的通气构件,并且该通气构件是不挑选壳体的形状、材质而能够向壳体安装的通气构件。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这种通气构件与壳体的通气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气构件,包括:第一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平坦部;通气膜,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以用所述第一主面覆盖所述第一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上;第二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平坦部,所述第二贯通孔被所述通气膜从所述第一贯通孔隔开,以能够经由所述通气膜实现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通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通气膜的所述第二主面侧;及结合部,包括使所述第二金属体的凸部与所述第一金属体的凹部嵌合的结构,在所述第一金属体与所述第二金属体之间保持所述通气膜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金属体和所述第二金属体相互固定,所述通气膜具有相比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及所述第二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的部分。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通气结构,包括:树脂壳体,具有需要通气的内部空间、及用于进行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的通气的开口部;及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通过插入成形而与所述树脂壳体一体化,并安装于所述开口部。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中,在第一金属体与第二金属体之间保持有通气膜。各金属体与现有的树脂制的支承体相比具有高的刚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对防止将该通气构件安装于壳体等物品时的通气膜的变形有贡献。而且,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中,通气膜具有相比各金属体的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的部分。因此,在将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安装于壳体时,不仅是金属体表面与壳体的接合,从金属体的外周向外侧露出的通气膜与壳体的接合也有助于通气构件与壳体的接合。因此,通气构件与壳体牢固地接合。而且,通气膜自身与壳体接合,因此抑制了金属体间的通气膜的移动,其结果是,也进一步抑制了通气膜的变形。另夕卜,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例如通过插入成形也能够安装于由热固性树脂形成的壳体,而且壳体的形状的自由度也高。如以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向壳体安装时抑制通气膜的变形且与壳体牢固地接合的可靠性高的通气构件,并且该通气构件是不挑选壳体的形状、材质的通气构件。本专利技术的通气结构使用起到上述的效果的本专利技术的通气构件。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壳体的自由度高且能够用于各种用途的可靠性高的通气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构件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气构件的1-1线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气构件与另一通气构件接触的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图4是通气膜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构件的俯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通气构件的I1-1I线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通气构件与另一通气构件接触的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气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几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通气构件I具备第一金属体11、通气膜12及第二金属体13。第一金属体11具有圆板状的平坦部11a,该平坦部Ila具有贯通孔14 (第一贯通孔)。而且,第一金属体11具有在平坦部Ila的与通气膜12相对的第一主面Ilc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Ild上设于贯通孔14的周缘部的、相对于第二主面Ild突出的突出部lib。本实施方式中,该突出部Ilb沿第二主面Ild上的贯通孔14的周缘与平坦部Ila—体地形成,从该周缘向相对于第二主面Ild突出的方向延伸。第二金属体13也具有圆板状的平坦部13a,该平坦部13a具有贯通孔15 (第二贯通孔)。而且,第二金属体13也具有在平坦部13a的与通气膜12相对的第一主面13c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13d上设于贯通孔15的周缘部的、相对于第二主面13d突出的突出部13b。本实施方式中,该突出部13b沿第二主面13d上的贯通孔15的周缘与平坦部13a —体地形成,从该周缘向相对于第二主面13d突出的方向延伸。通过突出部Ilb及13b,能够保护位于贯通孔14及15的内部的通气膜12。例如在将多个通气构件I捆包成I个的情况下,多个通气构件I在捆包件的内部会杂乱地存在。该情况下,可能经由某通气构件I的贯通孔14及15,另一通气构件I与该贯通孔14及15的内部的通气膜12接触。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通气构件I中,例如图3所示,即使与通气构件I具有同一形状的另一通气构件100的金属体的外周部101位于通气构件I的贯通孔14及15的部分的情况下,突出部Ilb及13b也作为防护壁发挥功能,保护位于贯通孔14及15的内部的通气膜12以免与另一通气构件100的外周部101接触。由此,通气构件I的捆包变得容易。而且,通过突出部Ilb及13b,也能够同时起到例如在使通气构件I与树脂进行插入成形的工序中通气构件I的供给变得容易的效果。通气膜12保持于第一金属体11与第二金属体13之间。贯通孔14与贯通孔15被通气膜12相互隔开。经由通气膜12能够实现贯通孔14与贯通孔15之间的通气。通气膜12的外周相比第一金属体11的平坦部Ila及第二金属体13的平坦部13a的外周位于外侧。根据该通气构件1,通气膜12的外周从第一金属体11的平坦部IIa及第二金属体13的平坦部13a的外周向外侧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确认通气膜12可靠地固定在第一金属体11与第二金属体13之间。而且,根据该通气构件1,在通气构件I上通过插入成形还设置将第一金属体11的平坦部11a、通气膜12及第二金属体13的平坦部13a的各外周部分包入的树脂部件的情况下、或通过插入成形将通气构件I与树脂壳体一体化的情况下,不仅是金属体11及13,通气膜12的从金属体11及13的外周向外侧露出的部分也插入到树脂。因此,通气构件I与树脂更牢固地一体化,因此可靠性提高。另外,通气膜12自身与树脂接合而固定,因此通气膜12的变形也被抑制。此外,如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气构件,包括:第一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平坦部;通气膜,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以用所述第一主面覆盖所述第一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上;第二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平坦部,所述第二贯通孔被所述通气膜从所述第一贯通孔隔开,以能够经由所述通气膜实现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通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通气膜的所述第二主面侧;及结合部,包括使所述第二金属体的凸部与所述第一金属体的凹部嵌合的结构,在所述第一金属体与所述第二金属体之间保持所述通气膜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金属体和所述第二金属体相互固定,所述通气膜具有相比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及所述第二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的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08 JP 2013-0231291.一种通气构件,包括: 第一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平坦部; 通气膜,具有第一主面和第二主面,以用所述第一主面覆盖所述第一贯通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上; 第二金属体,具有形成有第二贯通孔的平坦部,所述第二贯通孔被所述通气膜从所述第一贯通孔隔开,以能够经 由所述通气膜实现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通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通气膜的所述第二主面侧;及 结合部,包括使所述第二金属体的凸部与所述第一金属体的凹部嵌合的结构,在所述第一金属体与所述第二金属体之间保持所述通气膜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一金属体和所述第二金属体相互固定, 所述通气膜具有相比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及所述第二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构件,其中, 所述通气膜的外周相比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及所述第二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的外周位于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构件,其中, 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以不夹着所述通气膜的方式嵌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构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金属体的所述平坦部的与所述通气膜相对的第一主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上,所述第一金属体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缘部具有保护位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通气膜的结构, 在所述第二金属体的平坦部的与所述通气膜相对的第一主面的相反侧的第二主面上,所述第二金属体在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周缘部具有保护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内部的所述通气膜的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体中的保护所述通气膜的所述结构是相对于所述第二主面突出的突出部,且设于所述第二主面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缘部, 所述第二金属体中的保护所述通气膜的所述结构是相对于所述第二主面突出的突出部,且设于所述第二主面上的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恭子矢野阳三古内浩二
申请(专利权)人: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