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6, 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喹啉的衍生物,具体涉及一种6,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达1.85亿,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其中,老年痴呆症等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65岁以上为8%,75岁以上为20%,到85岁以上则高达40%左右。目前老年痴呆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的上市药物为五个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抑制剂和一个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 NMDA)受体拮抗剂。但其仅能延缓轻、中度AD病人的症状,难以遏制或逆转AD的病情发展。研究表明,A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所以使用单一靶点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或治愈。近年来,双靶点药物治疗为AD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双靶点药物通过对疾病的不同病理生理环节发挥作用,可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近年来,多靶点抗AD药物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经有多靶点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比如进入临床II期研究的Ladostigil就具有AChE和MAO双重抑制活性。还有部分化合物也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如Kogen研究小组利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氟西汀(fluoxetine)和AChE抑制剂利伐司替明中共有的甲乙胺结构进行骈合,得到新化合物I对AChE和SERT都有较高的抑制活性 ...
【技术保护点】
一种6,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如式Ⅰ所示:其中,R1或R2的结构式独立地为‑NR4R5;R4或R5独立地选自H、C1‑C4烷基、C1‑C4烯基、C1‑C4卤代烷基、C1‑C4氧杂烷基、C1‑C4氮杂烷基、芳基、烷芳基、烷氧基芳基、卤代芳基,或R4、R5与N构成五元、六元或七元环,所述的五元、六元或七元环为恶唑基、吡咯基、吡咯烷基、咪唑基、吡唑基、哌啶基、哌嗪基、甲基哌嗪基、高哌嗪基、吗啉基或高哌啶基或其取代物;R3独立地选自C1‑C10烷基、C1‑C10烯基、C1‑C10卤代烷基、C1‑C10氧杂烷基、C1‑C10氮杂烷基;X为氧或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6,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如式I所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6,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4、R5独立地选自H、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或R4、R5与N构成五元、六元或七元环,所述的五元、六元或七元环为吡咯烷基、哌啶基、哌嗪基、甲基哌嗪基、高哌嗪基、吗啉基或高哌啶基;R3独立地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乙烯基、稀丙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6,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6,8-双取代喹啉化合物选自: 6-[(1-甲基氨基)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基氨基)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基氨基)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基氨基)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基氨基)乙基]-8-{1-[0-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二甲氨基)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二甲氨基)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二甲氨基)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 二甲氨基)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 二甲氨基)乙基]_8-{1-[(1’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甲乙氨基)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乙氨基)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乙氨基)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乙氨基)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甲乙氨基)乙基]_8-{1-[(1’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_ 二乙氨基)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 二乙氨基)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 二乙氨基)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二乙氨基)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6-[(l-二乙氨基)乙基]-8-{1-[(1’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1’ -吗啉)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0--吗啉)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0--吗啉)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1’-吗啉)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1’ -吗啉)乙基]_8-{1-[(1’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_(1’ -吡咯烷)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1’ -吡咯烷)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1’ -吡咯烷)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1’ -吡咯烷)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_(1’ -吡咯烷)乙基]-8-{1-[0-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1’ -哌啶)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1’ -哌啶)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1’ -哌啶)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1’ -哌啶)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1’ -哌啶)乙基]-8-{1-[0- -吗啉)甲酰基]氧基}喹啉 6-[1-(4’ -甲基哌嗪)乙基]-8-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4’ -甲基哌嗪)乙基]-8-二甲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4’ -甲基哌嗪)乙基]-8-甲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4’ -甲基哌嗪)乙基]-8-二乙氨基甲酰氧基喹啉 6-[1-(4’ -甲基哌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海,沈正荣,杨叶伟,马臻,王尊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