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包括一轮圈及一抓着区域。其中,轮圈由两对称的环形壁所形成。而抓着区域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凸出设置于各环形壁的开口近端缘内侧圆弧面。同构上述构件的组成,将轮圈匹配轮胎组合使用时,轮圈可适时的利用抓着区域增加与轮胎的抓着力,避免轮胎与轮圈在运行过程中,因外力或姿态的改变而降低接触面积时,仍可确保轮胎被牢固的限位在轮圈上,避免轮胎脱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包括一轮圈及一抓着区域。其中,轮圈由两对称的环形壁所形成。而抓着区域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凸出设置于各环形壁的开口近端缘内侧圆弧面。同构上述构件的组成,将轮圈匹配轮胎组合使用时,轮圈可适时的利用抓着区域增加与轮胎的抓着力,避免轮胎与轮圈在运行过程中,因外力或姿态的改变而降低接触面积时,仍可确保轮胎被牢固的限位在轮圈上,避免轮胎脱离。【专利说明】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圈结构的
,特别是指自行车使用的轮圈,可避免轮胎因故自轮圈脱离的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
技术介绍
公知轮圈使用方式,如中国台湾公告了第1403425号(该案第四图所示)。将轮圈配合轮胎使用,通过轮圈提供的钢性维持轮胎的真圆,并利用轮胎的弹性提供自行车行驶的舒适感。然,一般轮胎与轮圈的组合,通过轮胎的弹性配合胎压,使轮胎的胎唇部可与光滑的轮圈壁面形成紧迫,正常的情况,此一紧迫力道与组合姿态可维持轮胎与轮圈组成的整体。但是,自行车运动时或因路面变化、或因轮胎与轮圈作用力的姿态,容易导致轮胎与轮圈产生向左或向右倾斜的现象,使得轮胎胎唇部外表面与轮圈各壁面内表面,无法维持较佳的紧迫贴合,导致轮胎存有脱离轮圈的风险。而此一风险,轻则造成轮胎与轮圈的气密不佳,严重时,更可能导致轮胎脱离的危险,尤其是在高速行进中或于颠跛路段时,都可能造成自行车的失控,进而危及使用者骑乘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在轮圈与轮胎接合面的预设处设有一抓着区域,通过以增加轮圈与轮胎彼此间的抓着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包含:一轮圈,由两对称的环形壁所形成;以及至少一抓着区域,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并沿各该环形壁开口近端缘的内侧圆弧面凸出设置;其中,该轮圈与一轮胎组合使用时,通过该抓着区域增加该轮圈与该轮胎接触面的抓着力。进一步,各该凹凸纹路,高于或等于各该环形壁开口近端缘的圆弧轮廓。进一步,该抓着区域采用凹凸压花的纹路。进一步,该轮圈为一复层轮圈。进一步,该轮圈为一单层轮圈。进一步,该轮圈的材质为铁、铝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或碳纤维。进一步,该轮胎为一无内胎轮胎。进一步,该轮胎为一有内胎轮胎。本技术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包括一轮圈及一抓着区域。其中,轮圈由两对称的环形壁所形成。而抓着区域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凸出设置于各环形壁开口近端缘内侧圆弧面。通过上述构件的组成,将轮胎与轮圈组合时,利用抓着区域增加轮圈与轮胎间的抓着力,避免轮胎与轮圈在运行中,因外力或姿态而降低接触面积时,仍可确保轮胎牢固的被限位在轮圈上。【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实施例剖面以及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实施例剖面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另一实施例剖面以及局部放大示意图。【符号说明】10:轮圈12:环形壁14:开口近端缘16:内侧圆弧面 18:抓着区域20:轮胎22:胎唇部24:顶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请参照相关图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本技术实施方式,以下相同元件采用相同符号标示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包括一轮圈及一抓着区域。而抓着区域设置于轮圈预设处,提供轮圈与轮胎组合时,藉由抓着区域增加轮圈与轮胎的抓着力。上述轮圈10,至少由两对称的环形壁12所形成,具有一开口端。实施时,轮圈10可为复层轮圈或单层轮圈(如图4所示),其材质更可选择性的采铁、铝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或碳纤维等其中之一。通过轮圈10提供一轮胎20设置,而轮胎20则可选择有内胎轮胎或无内胎轮胎(轮圈及轮胎都为公知常识)。上述抓着区域18,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并沿各环形壁12开口近端缘14内侧圆弧面16凸出设置。实施时抓着区域18可选择性地采用凹凸压花的纹路,且凹凸纹路可选择性的略高或等于开口近端缘14圆弧的轮廓,借以增加与轮圈10与轮胎20接触面的磨擦力。是以,上述即为本技术所提供一较佳实施例,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各构件介绍,接着再将本技术的组装方式及使用特点介绍如下:首先,轮圈10 (以复层轮圈作为第一实施例说明)可根据一般习惯与对应的轮胎20搭配使用,使轮胎20的胎唇部22外表面26与各环形壁12开口近端缘14的内侧圆弧面16形成贴合,并使轮胎20胎唇部22的顶面24压抵轮圈10的内层,使用上完全无需改变任何的组装方法或使用习惯。当轮胎20与轮圈10配合自行车使用时,会因地形的变化或轮胎20与轮圈10作用力的姿态,导致轮胎20与轮圈10产生向左或向右倾斜的现象,造成轮胎20胎唇部22外表面26与各环形壁12开口近端缘14的内侧圆弧面16,无法维持在较佳的紧迫贴合状态,此时抓着区域18则可适时提供轮胎20胎唇部22外表面26的磨擦力,使轮胎20可牢固的被保持在轮圈10上,避免脱离的缺失。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第二实施例,而第二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较,轮圈10采单层并以铁材质制成,且两环形壁12的开口近端缘14开口较大外,其它各构件与作动方式都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多做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轮圈,由两对称的环形壁所形成;以及 至少一抓着区域,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并沿各该环形壁开口近端缘的内侧圆弧面凸出设置; 其中,该轮圈与一轮胎组合使用时,通过该抓着区域增加该轮圈与该轮胎接触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凹凸纹,略高或等于各该环形壁开口近端缘的圆弧轮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抓着区域采用凹凸压花的纹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圈为一复层轮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圈为一单层轮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圈的材质为铁、铝合金、铝镁合金、钛合金或碳纤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胎为一无内胎轮月台。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胎为一有内胎轮胎。【文档编号】B60B21/10GK203739538SQ201420029340【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专利技术者】陈汉宗 申请人:展轮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轮胎脱出的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轮圈,由两对称的环形壁所形成;以及至少一抓着区域,由数道凹凸纹路所组成,并沿各该环形壁开口近端缘的内侧圆弧面凸出设置;其中,该轮圈与一轮胎组合使用时,通过该抓着区域增加该轮圈与该轮胎接触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汉宗,
申请(专利权)人:展轮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