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燕专利>正文

隐藏式轮槽安全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82082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3 12:19
一种隐藏式轮槽安全轮毂。主要包括一个可以移动的滑动圈锁和一个与其匹配的调节传动装置。锁止状态下活动圈锁能覆盖隐藏式轮槽,在爆胎时失压轮胎不会卷入轮槽或脱出,并利用自身厚度形成橡胶垫,赋予车轮向地面传递牵引力、制动力、转向力等正常功能,保证爆胎车辆不会失控。解锁状态下露出隐藏式轮槽,轮毂结构与传统设计相同,不影响轮胎的正常拆装。调节传动装置安装在隐藏式轮槽内对应气门孔,使用时只要从气门孔插入钥匙即可调节滑动圈锁的位置,完成上锁、解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隐藏式轮槽安全轮毂。主要包括一个可以移动的滑动圈锁和一个与其匹配的调节传动装置。锁止状态下活动圈锁能覆盖隐藏式轮槽,在爆胎时失压轮胎不会卷入轮槽或脱出,并利用自身厚度形成橡胶垫,赋予车轮向地面传递牵引力、制动力、转向力等正常功能,保证爆胎车辆不会失控。解锁状态下露出隐藏式轮槽,轮毂结构与传统设计相同,不影响轮胎的正常拆装。调节传动装置安装在隐藏式轮槽内对应气门孔,使用时只要从气门孔插入钥匙即可调节滑动圈锁的位置,完成上锁、解锁。【专利说明】隐藏式轮槽安全轮毂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毂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真空胎车轮有隐藏式轮槽设计的安全轮毂。
技术介绍
汽车轮胎作为汽车使用最频繁,最容易受到损坏的易损件,时时威胁着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轮胎由于结构上的固有弱点、制造缺陷、使用维护不当、外力撞击或气候等原因,容易发生爆胎或严重失压。发生这种情况时轮胎失去支撑力,轮胎与轮毂脱离,卷入轮辋内部凹槽或飞出轮毂,金属轮毂直接接触地面,这时车轮丧失向地面传递正常的驱动力、抓地力、转向力等功能,导致车辆“雪崩”式失控,从而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现有预防爆胎最为普及的技术是通过“胎压预警”的方式帮助车主实时了解胎压,胎温的情况正确使用轮胎,但如前述爆胎原因多种多样,仅从胎压、胎温方面入手作用有限。其次是加固轮胎侧壁的“防爆胎”技术,这种方法是以牺牲轮胎减震功能和驾乘舒适性为代价,与轮胎功用相驳。另一类是在特种车辆上使用的“继行”装置,其在轮辋上加装垫高的环形装置以使车轮在爆胎后仍能支撑行驶,这类装置的问题在于其安装在轮胎内部且大于轮辋外径,这就导致了每次修补、调换轮胎时不得不使用专业工具或机器先将其拆卸和安装,这就给用户的日常维护造成麻烦,无法大面积推广。另外此类装置大大增加了车轮质量,对高速车辆的动平衡,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藏式轮槽设计的安全轮毂。锁止时能隐藏轮槽使失压轮胎不会卷入槽底或脱出,并且利用车辆的下压力使轮毂内部凹凸齿轮状机构牢牢“咬合”住轮胎有钢丝束缚的胎圈,这样即使在没有气压的情况下轮胎也能与轮毂保持同步。瘪掉的轮胎利用自身厚度形成橡胶垫,赋予车轮向地面传递牵引力力、制动力、转向力等正常功能,保证爆胎车辆不会失控。解锁时露出轮槽,轮毂结构与传统设计相同,不影响轮胎的正常拆装。本专利技术使用方便、可靠,不影响轮胎及轮毂结构和性能,适合为量产车配套,大范围推广使用。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一个可以隐藏轮槽的滑动圈锁,一个对应气门孔的调节传动装置。滑动圈锁表面由金属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摩擦性能的环形金属圈,环形金属圈内部是由承载性较好的非金属材质制成的耐压垫圈,为滑动圈锁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滑动圈锁的一端设置多个定位滑块,这些滑块与对应的轮毂上的凹槽滑道形成了多个凹凸滑轨。这样滑动圈锁就能够在轮辋上左右滑动,但能阻止滑动圈锁的轴向转动。滑动圈锁的另一端设置多个定位杆,对应轮毂上设置的定位孔,当滑动圈锁锁止时后,定位杆插入定位孔,能阻止滑动圈锁的轴向转动。滑动圈锁的内部设置了抱死装置,滑动圈锁上锁时牵引钢丝拉紧,制动摩擦片抱死轮毂。这样既保证了滑动圈锁在锁止时能环状抱死轮毂不会左右移动,也增加了轴向摩擦力。上述措施有效保证了滑动圈锁锁止时的可靠性,既保证了正常使用中滑动圈锁与轮毂紧密配合不会出现异响,也保证了爆胎后轮胎与轮毂摩擦时发生的轴向运动力(牵引力、制动力)及转向力不至于使滑动圈锁松脱或损坏。调节传动装置安装在隐藏式轮槽内连结滑动圈锁,用以调节滑动圈锁的位置覆盖和露出隐藏式轮毂。调节传动装置可以使用机械传动、电动、气动或液压等方式来完成传动。调节装置开关对应气门孔,这样就能在不翻开轮胎的情况下,通过气门孔插入钥匙的形式来完成上锁、解锁。【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非限定性的举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解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上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上锁状态下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中的滑动圈锁的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中调节传动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中调节传动装置的俯视图。图7和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案例中抱死装置的侧视图。其中:10隐藏式轮槽安全轮毂11胎圈15轮缘16胎圈座17凸峰18隐藏式轮槽19气门孔20凹凸滑轨21凹槽滑道22定位滑块23基座25调节传动装置26传动螺杆27防滑螺母28轴用弹性挡圈29钥匙扳手30螺丝31抱死装置32弹性钢片33制动摩擦片34牵引钢丝35滑动圈锁36环形金属圈37耐压垫圈38定位杆39定位孔【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解锁状态下的俯视图。在轮辋中间设置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滑动圈锁35,滑动圈锁35的一端设置多个定位滑块22,这些滑块与对应的轮毂上的凹槽滑道21形成了多个凹凸滑轨20。这样滑动圈锁35就能够在轮辋上左右滑动,并且限制滑动圈锁35不能轴向转动。定位滑块22可以是在环形金属圈36上冲压制成,也可以在其内部加装。凹槽滑道21是在轮毂铸造或加工时就已制作完成。滑动圈锁35的另一端设置多个定位杆38,对应轮毂上设置的定位孔39,当滑动圈锁35锁止时后,定位杆38插入定位孔39,能限制滑动圈锁35的轴向转动。调节传动装置25设置在对应气门孔19的隐藏式轮槽18内,用以带动滑动圈锁35移动位置,完成上锁、解锁。当本专利技术中的滑动圈锁35向左缩回时,露出隐藏式轮槽18,此时安全轮毂处于解锁状态。这样胎圈11在开胎情况下能陷入隐藏式轮槽18,让胎圈11能翻越轮缘15方便的拆装轮胎。充气时轮胎在气压的作用下的两侧胎圈11能越过凸峰17套入胎圈座16。这样的设置与传统轮毂结构设计与使用方法一致,不会增加用户在日常使用中的麻烦。图2为本专利技术上锁状态下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上锁状态下的剖视结构图。上锁时在调节传动装置25的带动下,滑动圈锁35向右侧移动,将隐藏式轮槽18完全覆盖。这样轮胎在爆胎情况下,轮胎丧失支撑力,胎圈11即使越过凸峰17也无法卷入隐藏式轮槽18或越过轮缘15。在两侧轮缘15的阻挡下,瘪掉的轮胎胎圈11始终骑在轮辋上,凹凸滑轨20在轮辋中形成一周齿轮状机构,增加轮毂与轮胎之间的咬合,保持同步。瘪胎利用自身厚度形成橡胶垫支撑车辆行驶,这样就保证了车轮能正常的通过轮胎向地面传递牵引力、制动力、转向力,从而保证车辆不会出现失控。如图4所示,滑动圈锁35的表面是由两片金属结合组成的环形金属圈36,这样保证了滑动圈锁35有足够的强度和耐摩擦性。环形金属圈36的内部设置了由承载性较好,耐温的非金属材料制成的耐压垫圈37,这样的设置除了给环形金属圈36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之外,对于减轻重量,防止金属震动碰撞产生的异响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前述在滑动圈锁35的一端设置了定位滑块22另一端设置的定位杆38,上锁时同时与轮毂上的凹槽滑道21及定位孔39相配合阻止了滑动圈锁35在受力时的轴向转动。在耐压垫圈37的内部设置了抱死装置31,当滑动圈锁35向右侧移动上锁时,在牵引钢丝34的拉紧作用下,制动摩擦片33抱死轮毂,锁止滑动圈锁35不能左右移动,同时增加轴向摩擦力。上述措施保证了环形圈锁35锁止时能多方位锁死轮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隐藏式轮槽安全轮毂,其特征在于:一个可以移动位置隐藏和露出隐藏式轮槽的滑动圈锁,一个对应气门孔的调节传动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燕
申请(专利权)人:韩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