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14990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03:43
一种轮圈结构,包含有:一轮圈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的轮辐,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内侧底缘,且在轮圈底缘处设有一加强部,且于该轮圈底缘加强部的内侧面,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两倾斜面于轮圈中心线处交会,在该加强部左右二侧近该轮圈侧缘;设有一与轮辐接头的颈部成互补形状的顶承部,并可由该顶承部顶承于轮辐接头以达到确实拉紧的作用,且可限制轮辐接头位移的方向及角度及受力面积的最大化。(*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自行车轮圈有关的
,尤其指利用轮圈内底缘具有对称倾斜面的加强部、顶承部加以顶承轮辐接头,达到确实拉紧的作用,且可限制轮辐接头位移的方向及角度及受力面积的最大化。
技术介绍
如图5所示,以往一般无内胎式的轮胎组,是在轮圈I外周缘嵌设一轮胎2,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3的轮辐4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I内侧缘的轴孔9,另在内壁5—侧装设一衬垫6形成。为便利调整轮辐4的张力调整及轮辐接头3的置入,而在轮圈I的内壁5相对轮·辐接头3位置设置一具有套塞7的圆孔8,可便于轮辐接头3置入与轮辐4连接,或工具伸入调整轮辐接头3,调整轮辐4的张力后,再将套塞7塞住于圆孔8中。然而,一般自行车在轮圈I承受驾控者重量而行驶于地面时,与地面接触瞬间受压及地面反作用力的作用,皆会产生微量变形;致造成轮圈I真圆度的变化,形成微量的椭圆形状,轮圈I与地面垂直方向的第一半径会产生微量的缩短,而轮圈I另二侧的第二半径,会因轮圈I真圆度变化产生微量变长问题,也因此,在轮辐4主要即在限制轮圈I真圆度的情况下,轮圈I第二半径位置的轮辐接头3及轮辐4,即会承受较大的张力,以拉掣轮圈I维持其真圆度,另在轮圈I第一半径位置的轮辐接头3及轮辐4,因轮圈I在该处受压变形缩短;在轮辐4长度一样的条件下,在第一半径位置的轮辐4将呈松弛状态,使轮辐接头3微量脱离轮圈I内侧面,产生一定向的自由状态,待轮圈I转动时,轮圈I第一半径位置转变为第二半径位置时,则轮辐接头3又形成另一拉紧状态;轮辐接头3与轮圈I底缘,不断的反复贴紧及放松,若在轮辐接头3贴紧轮圈I底缘位置,因移位而产生贴靠不实或角度误差,将对轮辐4的张力产生变化,严重者可能因此断裂,造成使用者的骑乘损害及不变问题。因此,如何让轮辐接头3于放松后又因轮圈I转动需贴紧时,能够有一正确引导,并使轮辐接头3回到正确位置,及获得最大面积的贴靠,不致发生上述问题,则是本技术所欲改善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圈结构,以改进公知技术中存在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轮圈结构,包含一轮圈的外周缘嵌设一轮胎,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的轮辐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内侧缘,以轮辐拉掣轮辐接头贴抵轮圈内底缘,使轮圈维持真圆度并得以承受载重;其中在轮圈近轮辐的侧缘中央设有一加强部,且于该轮圈内侧底缘加强部,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两倾斜面于轮圈中心线处交会,其中该倾斜面上,设有数个以等距排列的穿孔,且各穿孔的轴线与轮圈的中心线具有一倾斜角度,并与倾斜面成垂直状,另于加强部的倾斜面左右二侧近轮圈侧缘,设有一凸缘的顶承部,该顶承部与轮辐接头的颈部成互补形状,并由该顶承部顶承于轮辐接头的颈部。所述轮圈结构,其中,该每两两相邻穿孔的倾斜角度与轮圈的中心线成左右相反的对称,供轮辐的轮辐接头穿设拉引作用。所述轮圈结构,其中,该轮圈的一内壁相对穿孔位置设置一具有套塞的圆孔,便于轮辐接头置入与轮辐连接,或工具伸入调整轮辐接头调整轮辐的拉紧度。所述轮圈结构,其中,该内壁一侧设一衬垫。所述轮圈结构,其中,该两倾斜面延伸至整个轮圈内底缘。所述轮圈结构,其中,该加强部厚度大于轮圈的左右二侧厚度。本技术的效果是I)利用与轮辐接头的颈部相对应形状的顶承部加以顶承轮辐接头,不仅具有导引作用,以保持原倾斜角度,达到确实拉紧的作用,可限制轮辐接头位移的方向及角度及受力面积的最大化。2)该轮圈底缘处设有一加强部,且于该轮圈内侧底缘加强部内侧面,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两倾斜面于轮圈轴心处交会,且倾斜面与轮辐及轮辐接头成垂直状,由此使轮辐受张力掣动轮辐接头贴紧轮圈底缘时,能全面贴抵而达成受力平均的功效。附图说明图I是车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是轮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车轮及轮圈的平面剖视示意图。图4是轮圈及轮辐使用状态示意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公知车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轮圈I,轮胎2,轮辐接头3,轮辐4,内壁5,衬垫6,套塞7,圆孔8,轴孔9,轮圈10,内壁101,圆孔102,加强部11,穿孔12,轴线13,中心线14,顶承部15,左倾斜面16,右倾斜面16”,套塞17,衬垫19,轮胎20,轮辐30,轮辐接头31,颈部311,倾斜角度Θ。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包含一轮圈的外周缘嵌设一轮胎,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的轮辐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内侧缘,以轮辐拉掣轮辐接头贴抵轮圈内底缘,使轮圈维持真圆度并得以承受载重。其中在轮圈近轮辐的侧缘中央设有一加强部,且加强部厚度大于轮圈的左右二侧厚度,且于该轮圈内侧底缘加强部内侧面,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两倾斜面于轮圈中心线处交会,两倾斜面延伸至整个轮圈内底缘,且在轮圈的加强部的倾斜面上,设有数个以等距排列的穿孔,且各穿孔的轴线与轮圈的中心线具有一倾斜角度,并与倾斜面成垂直形态,该每两两相邻穿孔的倾斜角度与轮圈的中心线成左右相反的对称,左右二侧近该轮圈侧缘设有一凸缘的顶承部,该顶承部与轮辐接头的颈部成互补形状,并可由该顶承部顶承于轮辐接头的颈部。为能对本技术的构造、特征与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同,列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一轮圈10的外周缘嵌设一轮胎20,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31的轮辐30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10内侧缘,形成一拉引作用,使轮圈10得以形成一真圆状态并承受外力作用。该轮圈10为一环形圈体,在轮圈10近轮辐30的侧缘中央设有一加强部11,且加强部11厚度大于轮圈10的左右二侧厚度,并在轮圈10的加强部11设有数个以等距排列的穿孔12,且各穿孔12的轴线13与轮圈10的中心线14具有一倾斜角度Θ (请参阅图2所示),及每两两相邻穿孔12的倾斜角度Θ与轮圈10的中心线14成左右相反的对称(请参阅图3所示),以供轮辐30的轮辐接头31穿设拉掣作用,让轮圈20得以形成一真圆状态并承受外力作用。另则,该轮圈30内侧底缘加强部11内侧面,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16、16”,左 倾斜面16、右倾斜面16”于轮圈30的中心线14处交会并环绕整个轮圈30内底缘,且左倾斜面16、右倾斜面16”与轮辐30及轮辐接头31成垂直状,由此使轮辐30受张力掣动轮辐接头31贴紧轮圈10内底缘时,能全面贴抵而达成受力平均的功效。且在于轮圈10内底缘的加强部11左倾斜面16、右倾斜面16”,接近该轮圈10侧缘处,设有一凸缘的顶承部15,该顶承部15的形状对应于轮辐接头31的颈部311互补形状,并可由该顶承部15顶承于轮辐接头31的颈部311。另,在轮圈10的一内壁101相对穿孔12位置设置一具有套塞17的圆孔102,可便于轮辐接头31置入与轮辐30连接,或工具伸入调整轮辐接头31,调整轮辐30的张力,另在内壁101 —侧设一衬垫19。请继续参阅图I至图3,及配合参阅图4所示,当轮胎20承受驾控者重量与地面接触而受压及地面反作用力的作用于轮圈10时,轮圈10所产生的真圆度变化,比如;轮圈10与地面垂直方向的第一半径产生微量缩短,而轮圈10另二侧的第二半径将微量变长,而在轮辐30长度一样的条件下,在第一半径位置的轮辐30将呈松弛状态,使轮辐接头31微量脱离轮圈10内侧面,产生一定向的自由状态,待轮圈10转动时,轮圈10第一半径位置转变为第二半径位置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圈结构,包含:一轮圈的外周缘嵌设一轮胎,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的轮辐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内侧缘,以轮辐拉掣轮辐接头贴抵轮圈内底缘,使轮圈维持真圆度并得以承受载重;其特征在于:在轮圈近轮辐的侧缘中央设有一加强部,且于该轮圈内侧底缘加强部,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两倾斜面于轮圈中心线处交会,其中该倾斜面上,设有数个以等距排列的穿孔,且各穿孔的轴线与轮圈的中心线具有一倾斜角度,并与倾斜面成垂直状,另于加强部的倾斜面左右二侧近轮圈侧缘,设有一凸缘的顶承部,该顶承部与轮辐接头的颈部成互补形状,并由该顶承部顶承于轮辐接头的颈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圈结构,包含 一轮圈的外周缘嵌设一轮胎,及数个具有轮辐接头的轮辐以等距排列于在轮圈内侧缘,以轮辐拉掣轮辐接头贴抵轮圈内底缘,使轮圈维持真圆度并得以承受载重; 其特征在于 在轮圈近轮辐的侧缘中央设有一加强部,且于该轮圈内侧底缘加强部,设有一左右对称的倾斜面,两倾斜面于轮圈中心线处交会,其中该倾斜面上,设有数个以等距排列的穿孔,且各穿孔的轴线与轮圈的中心线具有一倾斜角度,并与倾斜面成垂直状,另于加强部的倾斜面左右二侧近轮圈侧缘,设有一凸缘的顶承部,该顶承部与轮辐接头的颈部成互补形状,并由该顶承部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汉宗
申请(专利权)人:展轮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