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底壳、曲轴箱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05176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2 05: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车辆,所述油底壳包括主壳体(1)、油管(2)、吸油罩(3),油管(2)与吸油罩(3)连通,主壳体(1)包括位于主壳体(1)后部的第一壳底(11)和位于主壳体(1)前部的第二壳底(12),第一壳底(11)的深度大于第二壳底(12)的深度,其中,吸油罩(3)为狭长形状,吸油罩(3)的底面平行于主壳体(1)的上表面,并且吸油罩(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壳体(1)的宽度方向。通过减小吸油罩在油底壳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得在较大的爬坡角度下吸油罩能够完全浸没在润滑油中,从而能够降低润滑油的深度,即降低了油底壳的整体高度,减轻了油底壳的重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车辆的性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底壳、曲轴箱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曲轴箱部件,具体地,涉及一种油底壳。另外,本技术还涉及包括该油底壳的一种曲轴箱及车辆。
技术介绍
油底壳位于引擎下部,可拆装,并将曲轴箱密封作为贮油槽的外壳。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由于普通油底壳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整车总布置,设计上不能满足坡度稍大的爬坡能力,油底壳内机油几乎全部集中在后端,不利于发动机的润滑散热,可能会引起润滑油的加速变质,增加用户维护费用。四驱车的传动轴布置在发动机最下端,普通油底壳由于高度方向上过大,导致传动轴布置过低或整车高度过高,此两种情况都使得整车性能降低。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整体高度小、适用于较大爬坡角度的油底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整体高度小、适用于较大爬坡角度。另外,本技术还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曲轴箱,该曲轴箱的油底壳整体高度小、适用于较大爬坡角度。另外,本技术还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油底壳整体高度小、适用于较大爬坡角度。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主壳体、油管、吸油罩,所述油管与所述吸油罩连通,所述主壳体包括位于所述主壳体后部的第一壳底和位于所述主壳体前部的第二壳底,所述第一壳底的深度大于第二壳底的深度,所述吸油罩位于所述第一壳底的前部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壳底间隔预定的距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罩为狭长形状,所述吸油罩的底面平行于所述主壳体的上表面,并且所述吸油罩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主壳体的宽度方向。优选地,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位于所述第二壳底的后部并且向所述主壳体的后部朝上倾斜以使所述挡油板与所述主壳体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5。-45。。优选地,所述油底壳还包括位于第一壳底一侧的放油螺栓孔和用于密封放油螺栓孔的放油螺栓,所述放油螺栓为磁性螺栓。优选地,所述油底壳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壳底的外表面上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U形并且沿所述第二壳底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油尺套筒,所述油尺套筒与所述第一壳底连通,所述油尺套筒内设置有油尺。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曲轴箱,其中,所述曲轴箱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方案所述的油底壳。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包括以上方案所述的曲轴箱。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减小吸油罩在油底壳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使得在较大的爬坡角度下吸油罩能够完全浸没在润滑油中,从而能够降低润滑油的深度,即降低了油底壳的整体高度,减轻了油底壳的重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车辆的性能。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油底壳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油底壳的部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 主壳体11第一壳底12第二壳底2 油管3 吸油罩4 挡油板5 加强筋6 放油螺栓孔7 油尺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油底壳呈狭长形状,并且设置为使其长度方向平行于车辆的前进方向。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主壳体1、油管2、吸油罩3,油管2与吸油罩3连通,主壳体I包括位于主壳体I后部的第一壳底11和位于主壳体I前部的第二壳底12,第一壳底11的深度大于第二壳底12的深度,吸油罩3位于第一壳底11的前部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壳底11间隔预定的距离,其中,吸油罩3为狭长形状,吸油罩3的底面平行于主壳体I的上表面,并且吸油罩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主壳体I的宽度方向。通过机油泵提供的动力,吸油罩3吸到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油管2输送到发动机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主壳体I中润滑油的量主要存储在后部的第一壳底11中,第二壳底12中存储少量润滑油。在现有技术的油底壳中,吸油罩多采用圆形结构。本技术为了提高车辆的爬坡角度,在保证吸油罩3的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吸油罩3设计为狭长结构,由于其在车辆行驶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在爬坡时,相比于圆形结构的吸油罩,狭长结构的吸油罩3只需要深度更小的润滑油即可全部浸没在相对倾斜的润滑油中,因此,可以使用更少量的润滑油即可满足润滑需要,从而可以降低油底壳的整体高度。由于所述油底壳的整体高度降低,可以减轻整体的重量,同时也有利于车辆结构的优化设计,提高整车的性倉泛。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挡油板4,挡油板4位于第二壳底12的后部并且向主壳体I的后部朝上倾斜以使挡油板4与主壳体I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5° -45°。挡油板4形成有尺寸较小的开口,可以允许润滑油缓慢地通过。挡油板4的作用是避免发动机在较差工况工作时造成的油面震荡和油泡产生,有利于润滑油中杂质的沉淀,防止油泡进入摩擦零件表面造成的润滑效果变差,挡油板4可以利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到油底壳上。挡油板4与主壳体I长度方向的夹角一般不超过45°,倾角过大稳油性能降低,并且所述夹角也不宜小于35°以避免挡油板4在爬坡时完全浸没在润滑油中,失去稳油作用。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油底壳还包括位于第一壳底11 一侧的放油螺栓孔6和用于密封放油螺栓孔6的放油螺栓,所述放油螺栓为磁性螺栓。放油螺栓孔6位于主壳体I的最低位置,所述放油螺栓可以吸附摩擦产生的铁屑,防止铁屑被吸到机油泵中导致各零部件的摩擦加剧。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增加所述油底壳的整体强度,所述油底壳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壳底12外表面上的加强筋5,加强筋5为U形并且沿所述主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油尺套筒7,所述油尺套筒7与第一壳底11连通,油尺套筒7内设置有油尺。油尺套管7可以是透明的结构,或者至少一部分为透明结构以使使用者能够观测到油尺套管7中的油量,适时添加润滑油。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曲轴箱,该曲轴箱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方案所述的油底壳,所述油底壳通过上表面的法兰安装到所述曲轴箱的下部,油管2与所述曲轴箱的润滑油管路连通,以将润滑油输送到曲轴箱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以上方案所述的曲轴箱。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技术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主壳体(1)、油管(2)、吸油罩(3),所述油管(2)与所述吸油罩(3)连通,所述主壳体(1)包括位于所述主壳体(1)后部的第一壳底(11)和位于所述主壳体(1)前部的第二壳底(12),所述第一壳底(1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壳底(12)的深度,所述吸油罩(3)位于所述第一壳底(11)的前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壳底(11)间隔预定的距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罩(3)为狭长形状,所述吸油罩(3)的底面平行于所述主壳体(1)的上表面,并且所述吸油罩(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主壳体(1)的宽度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主壳体(I)、油管(2)、吸油罩(3),所述油管(2)与所述吸油罩(3)连通,所述主壳体(I)包括位于所述主壳体(I)后部的第一壳底(11)和位于所述主壳体(I)前部的第二壳底(12),所述第一壳底(1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壳底(12)的深度,所述吸油罩(3)位于所述第一壳底(11)的前部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壳底(11)间隔预定的距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罩(3)为狭长形状,所述吸油罩(3)的底面平行于所述主壳体(I)的上表面,并且所述吸油罩(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主壳体(I)的宽度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还包括挡油板(4),所述挡油板(4)位于所述第二壳底(12)的后部并且向所述主壳体(I)的后部朝上倾斜以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李兆峰臧传银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