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匣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20156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墨水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储墨槽、一第二储墨槽及一第三储墨槽,用以装填一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及一第三墨水,该第一储墨槽与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间是以一第一隔板相隔,该第二储墨槽与该第三储墨槽间是以一第二隔板相隔,且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二隔板呈一特定角度,其中该第一储墨槽、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的底部分别具有一第一底孔、一第二底孔及一第三底孔,其中该第一底孔是作为该第一墨水的一第一出墨口;    二封闭件,是与该本体的底面相结合,以于该第一底孔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形成供该第二及该第三墨水流出的一第二及一第三出墨口,于该第二底孔至该第二出墨口间形成一第一流道,且于该第三底孔至该第三出墨口间形成一第二流道;及    一顶盖板,其是与该本体的顶面相卡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墨水匣和制造墨水匣的方法。(2)
技术介绍
随着个人计算机逐渐发展,打印机已成为非常普遍的接口设备,更特别地,随着技术增进及消费者需求提高,打印机技术也告别黑白,而进入彩色时代。彩色打印机主要分为二大类彩色激光打印机与彩色喷墨打印机。由于前者的价格远高于后者达数十倍,且目前的喷墨技术已可达到相当良好的打印品质(例如色彩稳定、高分辨率等),故喷墨打印机在市场上甚具优势,几乎成为个人计算机的必要配备。决定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墨水匣(ink cartridge)。图1是显示习用墨水匣的组装图,其中墨水匣主要由本体11、底盖板12及顶盖板13所组成。以三色彩色墨水匣(tri-color ink cartridge)为例,墨水匣本体11通常从左自右分为三个体积大体上相等的储墨槽111、112及113,以便装填例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墨水。底盖板12则与本体底面114相互对应形成流道,以供墨水流出(将于图2中进一步说明)。顶盖板13则覆盖于本体11上方以防止墨水漏出。一般而言,本体11、底盖板12及顶盖板13是独立地经塑模射出成形,再以超声波熔接技术(ultrasonic welding technology)使底盖板12及顶盖板13分别黏结于本体11的上方及下方。图2显示墨水匣本体底面114的外观。请配合看图1及图2,储墨槽111、112及113底部设有底孔1110、1120及1130,以供墨水流出;墨水匣本体底面114则具有预模塑的流道板、凸肋及边肋图案,流道板1141、1142及1143是分别自底孔1110、1120及1130延伸至预定出墨口1144处,凸肋1145大体上位于流道板外侧,因而于流道板1141、1142及1143与凸肋1145间可形成沟槽1146。边肋1147则凸出于本体底面114的边缘。图3是为底盖板12的示意图。由图3可发现,对应于沟槽1146,底盖板12上设有预设图案的凸条121。当底盖板12与本体底面114卡合时,这些凸条121可嵌入沟槽1146中,使得底盖板12与本体底面114的流道板1141、1142及1143间形成三流道(未显示)。利用前述的超声波熔接技术便可使底盖板12与本体底面114黏结,使得自底孔1110、1120及1130流出的墨水依设定经流道流至出墨口1144且混合成各式各样的颜色后,自喷嘴(未显示)喷出打印。超声波熔接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超过人类听觉的高频率(大于20KHz)振动塑料接触面,使接触面的分子间摩擦而产生高温,当温度高到塑料熔点以上时,停止振动,此时接触面的塑料凝固,以达到熔接效果。然而,当超声波熔接技术应用于熔接底盖板12与本体底面114时,通常面临到所谓的应力白化现象(stresswhitening phenomenon)。应力白化现象是指塑料受到热处理等作用下,产生大量微裂纹,造成墨水匣漏墨的缺点,对于墨水匣的气密及水密性有不良的效果。其次,超声波熔接过程在接触面附近产生一些纤维及颗粒,可能阻塞出墨口1144,使产品不良率提高(当然,顶盖板13与本体上方熔接过程亦面临上述应力白化现象及漏墨缺点)。另外,受限于底孔1110、1120及1130的位置,流道的总长度相当长,且流道大体上与本体底面114平行,故墨水流动的阻力较高。由于三流道较长,故模具平整度相对较差,熔接变异性同时提高。因此,如何避免超声波熔接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降低流道长度为目前制作墨水匣的重要课题。(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水匣,可避免超声波熔接技术所造成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种墨水匣,可减少墨水的流动阻力。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提出一种制造墨水匣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墨水匣,其包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储墨槽、一第二储墨槽及一第三储墨槽,用以装填一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及一第三墨水,该第一储墨槽与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间是以一第一隔板相隔,该第二储墨槽与该第三储墨槽间是以一第二隔板相隔,且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二隔板呈一特定角度,其中该第一储墨槽、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的底部分别具有一第一底孔、一第二底孔及一第三底孔,其中该第一底孔是作为该第一墨水的一第一出墨口;二封闭件,其是与该本体的底面相结合,以于该第一底孔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形成供该第二及该第三墨水流出的一第二及一第三出墨口,于该第二底孔至该第二出墨口间形成一第一流道,且于该第三底孔至该第三出墨口间形成一第二流道;及一顶盖板,其是与该本体的顶面相卡合。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第一出墨口、该第二出墨口及该第三出墨口的水平高度实质上相等。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第一底孔的水平高度低于该第二底孔及该第三底孔的水平高度。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特定角度为90度。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第二底孔及该第三底孔是位于邻近该第一隔板处。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第二底孔与该第三底孔是对称于该第二隔板。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顶盖板与该本体的顶面相卡合且具有一隔离部,是由数个凸片组成,该数个凸片是与该第一储墨槽、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的顶部内缘相接触;及一连接部,是由数个孔口及数个凹槽组成。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对应于该顶盖板,还包括一外盖,该外盖具有数个凸柱,是插置于该数个凹槽;及数组夹片,是插置于该数个孔口后卡固于该顶盖板上。如所述的墨水匣,其中该二封闭件是由透明材质制成。本专利技术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制造墨水匣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a)使一第一塑料射出成形为一墨水匣本体;(b)形成二封闭件;及(c)使一第二塑料射出成形于该墨水匣本体与该二封闭件间,以形成供墨水流出的流道及出墨口。如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步骤(a)及(b)是同时进行。如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塑料的熔点较该第二塑料的熔点为高。如所述的方法,其中该第一塑料为聚碳酸酯树脂(PC,polycarbonate resin),且该第二塑料为ABS共聚合物(acrylonit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如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本体包括一第一储墨槽、一第二储墨槽及一第三储墨槽,用以装填一第一墨水、一第二墨水及一第三墨水,该第一储墨槽与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间是以一第一隔板相隔,该第二储墨槽与该第三储墨槽间是以一第二隔板相隔,且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二隔板呈一特定角度,其中该第一储墨槽、该第二储墨槽及该第三储墨槽的底部分别具有一第一底孔、一第二底孔及一第三底孔,其中该第一底孔是作为该第一墨水的一第一出墨口。如所述的方法,该二封闭件是与该本体的底面相结合,以于该第一底孔的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形成供该第二及该第三墨水流出的一第二及一第三出墨口,于该第二底孔至该第二出墨口间形成第一流道,且于该第三底孔至该第三出墨口间形成一第二流道。如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二封闭件是由透明材质制成。本专利技术又一方面是提出一种制造墨水匣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a)使一第一塑料射出成形为一墨水匣本体及二封闭件;及(b)使一第二塑料射出成形于该墨水匣本体与该二封闭件间,以形成供墨水流出的流道及出墨口。为更清楚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4)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墨水匣的组装图;图2是习用墨水匣本体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进添邓竹茵
申请(专利权)人: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