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装置及汽车,属于汽车技术领域。该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织带,所述安全织带包括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腰带部分上均可移动地安装有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安全带装置及汽车通过安全织带的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上安装的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来增加了安全织带与乘员的接触面积,并在乘员与安全织带间起到缓冲作用,以达到减少安全织带对乘员胸部和腹部的伤害,结构简单且成本低。(*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装置及汽车,属于汽车
。该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织带,所述安全织带包括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腰带部分上均可移动地安装有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本技术的安全带装置及汽车通过安全织带的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上安装的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来增加了安全织带与乘员的接触面积,并在乘员与安全织带间起到缓冲作用,以达到减少安全织带对乘员胸部和腹部的伤害,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专利说明】安全带装置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安全带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的安全带装置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对乘员起到保护作用。安全带装置包括卷收器及绑在乘员身上的安全织带。卷收器包括与安全织带的一端相连卷轴、为卷轴提供旋转作用力或扭矩作用力的卷轴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停止卷轴的旋转的锁定机构。当发生车祸或紧急情况下,在卷收器的作用下,安全织带被拉紧,且锁定机构卡死卷轴,防止安全织带被拉伸,从而把乘员固定在椅子上,避免乘员与车辆内饰、其他乘员或车内物品形成二次碰撞,造成伤害。目前比较常用的安全带装置与人腰部和胸部接触的部位均为裸露的安全织带。此安全织带虽然能够有效避免乘员在发生碰撞事故时与汽车的转向盘或仪表板发生二次碰撞,但由于安全织带宽度较窄,与乘员接触面积有限,极易给乘员的胸部或腹部造成较大的压强,因此会使乘员的胸部或腹部受到较大伤害。目前,比较先进的结构是在安全织带上增加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织带上的气囊打开,以减小乘员的胸部和腹部受到的伤害。然而,此结构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目前在国内外应用并不是很多,使许多中低档车对其望而却步。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可减少对乘员的胸部或腹部造成伤害的安全带装置及汽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装置,其包括安全织带,所述安全织带包括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腰带部分上均可移动地安装有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护套内填充有柔软填充物。进一步地,所述织带护套内填充有海绵或羽绒或棉花。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织带护套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拉带,且每一所述拉带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所述织带护套的相对两端,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腰带部分分别可以移动地位于所述拉带和对应所述织带护套之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织带护套上间隔设置有三个或者四个拉带,且每一拉带具有弹性。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固定套置在所述安全织带上的安全带锁舌,且所述安全带锁舌位于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离腰带部分的相互交界处。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卷收器,且所述肩带部分远离所述腰带部分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卷收器。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带装置还包括固定于汽车的车身的第一固定片及固定于汽车的座椅的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上设有一个供所述肩带部分自由穿过并移动的通孔,所述腰带部分远离所述肩带部分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片。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车身、安装在所述车身内的座椅及上述安全带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安全带装置及汽车通过安全织带的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上安装的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来增加了安全织带与乘员的接触面积,并在乘员与安全织带间起到缓冲作用,以达到减少安全织带对乘员胸部和腹部的伤害,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安全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织带及安装在安全织带上的织带护套;图2表示的是图1中安全带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表示的是图1中安全织带与织带护套的安装示意图;图4表示的是图3中沿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车身(图未示)、安装在车身内的座椅I及安全带装置3。安全带装置3包括安全织带31。安全织带31包括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上均可移动地安装有织带护套33,且每一织带护套33很柔软且具有弹性。安全带装置3佩戴后,安全织带31的腰带部分313位于乘员的两胯之间,受力位置主要在胯骨;肩带部分311位于乘员一侧胯部到另一侧肩部之间,受力位置主要在胸部。此时,根据需要,分别移动织带护套33,使其分别位于乘员的胸部和腹部。这样,本技术的安全带装置3的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安装的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33,一方面有效增加了安全织带31与乘员的接触面积,减小了安全织带31给乘员的压强;另外一方面,由于织带护套33柔软且具有弹性,可以在乘员与安全织带31间起到缓冲作用,有效降低了乘员胸部和腹部受到的伤害,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4,织带护套33内填充有柔软填充物;优选地,更为具体地,织带护套33内填充有海绵或羽绒或棉花。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3和4,每一织带护套3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拉带331,且每一拉带33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织带护套33的相对两端。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分别可以移动地位于拉带331和对应织带护套33之间,这样,织带护套33可以自由地在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上滑动,可以根据乘员的体型自由调节织带护套33的位置,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拉带331具有弹性;且优选地,每一织带护套33上间隔设置有三个或者四个拉带33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安全带装置3还包括固定套置在安全织带31上的安全带锁舌35,且安全带锁舌35位于肩带部分311和离腰带部分313的相互交界处。座椅I的第一侧端设有一个扣锁(图未示),当使用本技术的安装带装置时,安全带锁舌35可操作地卡扣于扣锁,从而将安全织带31的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分别固定于乘员的胯部和胸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安全带装置3还包括卷收器37,且肩带部分311远离腰带部分313的第一端固定于卷收器3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安全带装置3还包括固定于车身上的第一固定片38,第一固定片38上设有一个供肩带部分311自由穿过并移动的通孔(未标号)。这样,操作安全带锁舌35可以拉动肩带部分311使其从卷收器37内伸出,以调整安全织带31的长度。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腰带部分313远离肩带部分311的第一端固定有一个第二固定片39。且该第二固定片39固定于座椅I的第二侧端。优选地,第二固定片39上设有一个固定孔(未标号),通过螺钉、螺丝等紧固件穿过固定孔后固定于座椅I的第二侧端。由上述叙述可知:本技术的安全带装置及汽车通过安全织带31的肩带部分311和腰带部分313上安装的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33,来增加了安全织带31与乘员的接触面积,并在乘员与安全织带31间起到缓冲作用,以达到减少安全织带31对乘员胸部和腹部的伤害,结构简单且成本低。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带装置,其包括安全织带,所述安全织带包括肩带部分和腰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腰带部分上均可移动地安装有柔软且具有弹性的织带护套;且所述织带护套内填充有海绵或羽绒或棉花;每一所述织带护套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拉带,且每一所述拉带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所述织带护套的相对两端,所述肩带部分和所述腰带部分分别移动地位于所述拉带和对应所述织带护套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卫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