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8511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5 2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铜套,包括中空的铜套本体,所述的铜套本体一端设置有支承端面,支承端面中心处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支承端面上设置有环状油槽,圆形通孔内壁表面轴向设置有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润滑效果好,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铜套,包括中空的铜套本体,所述的铜套本体一端设置有支承端面,支承端面中心处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支承端面上设置有环状油槽,圆形通孔内壁表面轴向设置有油槽。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润滑效果好,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专利说明】一种铜套
本技术涉及一种铜套。
技术介绍
支承铜套是通过端面与运动部件的接触,不仅需起到支承的作用,同时需减少运动部件的磨损,因而支承铜套端面需增添润滑油脂,由于端面与运动部件频繁接触,润滑油脂容易损耗,会影响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曲柄铜套的结构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润滑效果好,利于延长使用寿命的铜套。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铜套,包括中空的铜套本体,所述的铜套本体一端设置有支承端面,支承端面中心处设置有圆形通孔,所述支承端面上设置有环状油槽,圆形通孔内壁表面轴向设置有油槽。作为优选,所述的环状油槽的中心偏离圆形通孔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的环状油槽的槽体宽度为3-10皿1,深度为l-4mm。作为优选,所述的油槽一端与环状油槽相连通。作为优选,所述的油槽的宽度为环状油槽宽度的1/3-1/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润滑效果好,利于延长使用寿命,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果示意图。图2是图1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2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铜套,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中空的铜套本体,所述的铜套本体一端设置有支承端面1,支承端面I中心处设置有圆形通孔2,所述支承端面I上设置有环状油槽3,圆形通孔2内壁表面轴向设置有油槽4,环状油槽2的中心偏离圆形通孔2设置。环状油槽2的槽体宽度为3mm,深度为1mm。油槽4 一端与环状油槽2相连通,油槽4的宽度为环状油槽2宽度的1/2。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专利的涵盖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铜套,包括中空的铜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套本体一端设置有支承端面(I),支承端面(I)中心处设置有圆形通孔(2 ),所述支承端面(I)上设置有环状油槽(3 ),环状油槽(3)的中心偏离圆形通孔(2)设置,圆形通孔(2)内壁表面轴向设置有油槽(4),油槽(4 ) 一端与环状油槽(3 )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状油槽(3)的槽体宽度为3-lOmm,深度为 l_4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槽(4)的宽度为环状油槽(3)宽度的 1/3-1/2。【文档编号】F16C33/10GK203604441SQ201320436102【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2日 【专利技术者】杨永波, 李兴土, 何龙 申请人:浙江震龙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套,包括中空的铜套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套本体一端设置有支承端面(1),支承端面(1)中心处设置有圆形通孔(2),所述支承端面(1)上设置有环状油槽(3),环状油槽(3)的中心偏离圆形通孔(2)设置,圆形通孔(2)内壁表面轴向设置有油槽(4),油槽(4)一端与环状油槽(3)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永波李兴土何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震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