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666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位于前方的前轮组、位于后方的后轮组、通过前连接机构与前轮组相连接的前转向缸、及通过后连接机构与后轮组相连接的后转向缸,前转向缸通过管路组件与后转向缸相连接,且管路组件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相连通;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一接口进入管路组件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进入前转向缸和后转向缸,前转向缸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轮组向左转向,同时后转向缸会通过后连接机构带动后轮组向右转向;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二接口进入管路组件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进入前转向缸和后转向缸,前转向缸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轮组向右转向,同时后转向缸会通过后连接机构带动后轮组向左转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多轴线车辆中,最少有两轴线,多的有六轴线、七轴线、八轴线,以致更多。车辆转向时,所有转向轮的转角要符合一定的规律,以保证所有车轮在转向过程中都绕一个圆心以相同的瞬时角速度运动,从而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以保证汽车操纵的轻便性和稳定性。即车辆在行驶转向过程中,需要每个轮组近似围绕转向回转中心进行转向,实现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的转向需求,同时减少对车辆轮胎的磨损。为解决此问题,现在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是通过连杆系统连接各转向轮组,转向油缸驱动连杆系统,从而实现相应轮胎的转向。此方案有部分局限性,在某些多轴线车辆中,由于结构限制,车辆前部轮组,后部轮组之间无法直接通过连杆连接,仅能前部轮组转向或后部轮组转向,无法实现全部轮组转向;第二方案是通过单独的转向油缸分别驱动每个转向轮组,配置液压比例多路阀控制每根转向油缸的动作,通过角度传感器检测各转向轮组的转向角度,车载PLC计算车辆在转向时不同的时刻各轮组的实际角度,依据需要控制多路阀的开口大小和方向,从而实现多轴线车辆的全轮转向。本方案所需电气元件多,控制复杂,使用维护成本高,由于控制复杂,PLC工作负荷大,车辆转向操作限制条件多,车辆转向控制的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该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的前轮组和后轮组能同步转向。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位于前方的前轮组和位于后方的后轮组,所述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还包括通过前连接机构与前轮组相连接的前转向缸、及通过后连接机构与后轮组相连接的后转向缸,所述前转向缸通过管路组件与后转向缸相连接,且所述管路组件与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相连通;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一接口进入管路组件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进入前转向缸和后转向缸,前转向缸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轮组向左转向,后转向缸会通过后连接机构带动后轮组向右转向,且压缩介质会经第二接口流出;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二接口进入管路组件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进入前转向缸和后转向缸,前转向缸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轮组向右转向,后转向缸会通过后连接机构带动后轮组向左转向,且压缩介质会经第一接口流出。进一步地,所述前转向缸有两个,两个前转向缸分别为第一前转向缸和第二前转向缸,所述后转向缸有两个,两个后转向缸分别为第一后转向缸和第二后转向缸;当第一前转向缸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轮组向左转动,当第二前转向缸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轮组向右转动,当第一后转向缸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后连接机构带动后轮组向右转动,当第二后转向缸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后连接机构带动后轮组向左转动;所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及第四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转向缸的无杆腔和第一后转向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与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前转向缸的无杆腔和第二后转向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与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转向缸的有杆腔和第二后转向缸的有杆腔相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前转向缸的有杆腔和第一后转向缸的有杆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前轮组有多个,其中两个前轮组分别为第一前轮组和第二前轮组,第一前轮组和第二前轮组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前轮组的轴线和第二前轮组的轴线重合,所述前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前拐臂、第一前连杆、前中间拐臂、第二前拐臂、及第二前连杆,所述第一前轮组与第一前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一前拐臂与第一前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前连杆的另一端与前中间拐臂铰接,所述第二前轮组与第二前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二前拐臂与第二前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前连杆的另一端与前中间拐臂铰接,且所述第一前转向缸的活塞杆与前中间拐臂铰接,所述第二前转向缸的活塞杆与前中间拐臂铰接;第一前转向缸的缸座和第二前转向缸的缸座均与车辆主体铰接,且前中间拐臂的中部与车辆主体铰接。进一步地,其中两个前轮组分别为第三前轮组和第四前轮组,所述第三前轮组和第四前轮组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三前轮组的轴线和第四前轮组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前轮组和第三前轮组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前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三前拐臂、第三前连杆、第四前拐臂、及第四前连杆,所述第三前轮组与第三前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三前拐臂通过第三前连杆与第一前拐臂铰接;所述第四前轮组与第四前拐臂相连接,所述第四前拐臂通过第四前连杆与第二前拐臂铰接。进一步地,另外,两个前轮组分别为第五前轮组和第六前轮组,所述第五前轮组和第六前轮组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五前轮组的轴线和第六前轮组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三前轮组和第五前轮组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前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五前拐臂、第五前连杆、第六前拐臂、及第六前连杆,所述第五前轮组与第五前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五前拐臂通过第五前连杆与第三前拐臂的中部铰接,所述第六前轮组与第六前拐臂相连接,所述第六前拐臂通过第六前连杆与第四前拐臂的中部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后轮组有多个,其中两个后轮组分别为第一后轮组和第二后轮组,第一后轮组和第二后轮组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后轮组的轴线和第二后轮组的轴线重合,所述后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后拐臂、第一后连杆、后中间拐臂、第二后拐臂、及第二后连杆,所述第一后轮组与第一后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一后拐臂与第一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后连杆的另一端与后中间拐臂铰接,所述第二后轮组与第二后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二后拐臂与第二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后连杆的另一端与后中间拐臂铰接,且所述第一后转向缸的活塞杆与后中间拐臂铰接,所述第二后转向缸的活塞杆与后中间拐臂铰接;第一后转向缸的缸座和第二后转向缸的缸座均与车辆主体铰接,且后中间拐臂的中部与车辆主体铰接。进一步地,其中两个后轮组分别为第三后轮组和第四后轮组,所述第三后轮组和第四后轮组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三后轮组的轴线和第四后轮组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三后轮组和第一后轮组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后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三后拐臂、第三后连杆、第四后拐臂、及第四后连杆,所述第三后轮组与第三后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三后拐臂通过第三后连杆与第一后拐臂铰接;所述第四后轮组与第四后拐臂相连接,所述第四后拐臂通过第四后连杆与第二后拐臂铰接。进一步地,另外,两个后轮组分别为第五后轮组和第六后轮组,所述第五后轮组和第六后轮组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五后轮组的轴线和第六后轮组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五后轮组和第三后轮组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后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五后拐臂、第五后连杆、第六后拐臂、及第六后连杆,所述第五后轮组与第五后拐臂相连接,所述第五后拐臂通过第五后连杆与第三后拐臂的中部铰接,所述第六后轮组与第六后拐臂相连接,所述第六后拐臂通过第六后连杆与第四后拐臂的中部铰接。进一步地,所述前转向缸和后转向缸均为油缸。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一接口进入管路组件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进入前转向缸和后转向缸,前转向缸会通过前连接机构带动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位于前方的前轮组(1)和位于后方的后轮组(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前连接机构(3)与前轮组(1)相连接的前转向缸(4)、及通过后连接机构(5)与后轮组(2)相连接的后转向缸(6),所述前转向缸(4)通过管路组件(7)与后转向缸(6)相连接,且所述管路组件(7)与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相连通;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一接口(81)进入管路组件(7)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7)进入前转向缸(4)和后转向缸(6),前转向缸(4)会通过前连接机构(3)带动前轮组(1)向左转向,后转向缸(6)会通过后连接机构(5)带动后轮组(2)向右转向,且压缩介质会经第二接口(82)流出;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二接口(82)进入管路组件(7)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7)进入前转向缸(4)和后转向缸(6),前转向缸(4)会通过前连接机构(3)带动前轮组(1)向右转向,后转向缸(6)会通过后连接机构(5)带动后轮组(2)向左转向,且压缩介质会经第一接口(81)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包括位于前方的前轮组(1)和位于后方的后轮组(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前连接机构(3)与前轮组(1)相连接的前转向缸(4)、及通过后连接机构(5)与后轮组(2)相连接的后转向缸(6),所述前转向缸(4)通过管路组件(7)与后转向缸(6)相连接,且所述管路组件(7)与第一接口(81)和第二接口(82)相连通;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一接口(81)进入管路组件(7)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7)进入前转向缸(4)和后转向缸(6),前转向缸(4)会通过前连接机构(3)带动前轮组(1)向左转向,后转向缸(6)会通过后连接机构(5)带动后轮组(2)向右转向,且压缩介质会经第二接口(82)流出;当压缩介质通过第二接口(82)进入管路组件(7)后,压缩介质会经管路组件(7)进入前转向缸(4)和后转向缸(6),前转向缸(4)会通过前连接机构(3)带动前轮组(1)向右转向,后转向缸(6)会通过后连接机构(5)带动后轮组(2)向左转向,且压缩介质会经第一接口(81)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转向缸(4)有两个,两个前转向缸(4)分别为第一前转向缸(41)和第二前转向缸(42),所述后转向缸(6)有两个,两个后转向缸(6)分别为第一后转向缸(61)和第二后转向缸(62);当第一前转向缸(41)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前连接机构(3)带动前轮组(1)向左转动,当第二前转向缸(42)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前连接机构(3)带动前轮组(1)向右转动,当第一后转向缸(61)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后连接机构(5)带动后轮组(2)向右转动,当第二后转向缸(62)的活塞杆伸出时,会通过后连接机构(5)带动后轮组(2)向左转动;所述管路组件(7)包括第一管路(71)、第二管路(72)、第三管路(73)、及第四管路(74),所述第一管路(7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转向缸(41)的无杆腔和第一后转向缸(61)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1)与第一接口(81)连通,所述第二管路(7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前转向缸(42)的无杆腔和第二后转向缸(62)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第二管路(72)与第二接口(82)连通,所述第三管路(7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前转向缸(41)的有杆腔和第二后转向缸(62)的有杆腔相连通,所述第四管路(7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前转向缸(42)的有杆腔和第一后转向缸(61)的有杆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组(1)有多个,其中两个前轮组(1)分别为第一前轮组(11)和第二前轮组(12),第一前轮组(11)和第二前轮组(12)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前轮组(11)的轴线和第二前轮组(12)的轴线重合,所述前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前拐臂(311)、第一前连杆(312)、前中间拐臂(313)、第二前拐臂(314)、及第二前连杆(315),所述第一前轮组(11)与第一前拐臂(311)相连接,所述第一前拐臂(311)与第一前连杆(31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前连杆(312)的另一端与前中间拐臂(313)铰接,所述第二前轮组(12)与第二前拐臂(314)相连接,所述第二前拐臂(314)与第二前连杆(315)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前连杆(315)的另一端与前中间拐臂(313)铰接,且所述第一前转向缸(41)的活塞杆与前中间拐臂(313)铰接,所述第二前转向缸(42)的活塞杆与前中间拐臂(313)铰接;第一前转向缸(41)的缸座和第二前转向缸(42)的缸座均与车辆主体(10)铰接,且前中间拐臂(313)的中部与车辆主体(10)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轴线车辆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前轮组(1)分别为第三前轮组(13)和第四前轮组(14),所述第三前轮组(13)和第四前轮组(14)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三前轮组(13)的轴线和第四前轮组(14)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前轮组(11)和第三前轮组(13)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前连接机构(3)还包括第三前拐臂(321)、第三前连杆(322)、第四前拐臂(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吉胜闫飞耿会良杨琳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