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830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包括用于构成前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连接的车身侧支撑结构,该车身侧支撑结构包括沿车辆的宽度中心线对称布置的两个纵梁,各纵梁均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且各纵梁分别包括前纵梁,以及设于前纵梁后端的后纵梁;在各纵梁的前部、后部和中部分别设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通过将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三个主安装位同时设置于纵梁上,可有效保证副车架的安装精度,防止副车架出现力矩衰减和异响问题。

A front sub frame with a side suppor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sub frame with a side support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side support structure used to form a joint between the front sub frame and the body. The side support structure of the body side includes two longitudinal beams arranged symmetrically along the width center line of the vehicle, and each longitudinal beam extend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s respectively include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back end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installation parts of the front, the rear and the middle of the longitudinal beams are respectively. The front sub frame with the body side support structure described by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by the first installation part, the second installation part and the third installation part on the longitudinal beam at the same time,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installation accuracy of the sub frame, and prevent the problem of torque attenuation and abnormal noise in the sub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
技术介绍
副车架是汽车底盘悬架的一部分,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作为悬挂与车身连接的中间缓冲体,其也是摆臂、稳定杆转向器安装的平台,承受着摆臂、转向器和稳定杆传来的各种力和扭矩,主要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因此车辆对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部位有很高的要求。目前,现有的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连接,通过在设置安装套管与车身连接;一种是软连接,通过设置衬套与车身连接;由于衬套连接价格较贵,故现有车型大部分采用安装套管与车身连接。同时,由于前副安装架的定位孔设置原因,以及现有车型的后安装位大都是由左右对称的两个安装位与车身连接,并且前副车架长期承受摆臂以及稳定杆的力、力矩和安装精度,因此现有结构的前副车架容易出现力矩衰减造成异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以解决前副车架的后安装位因力矩衰减造成的异响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包括用于构成前副车架与车身之间连接的车身侧支撑结构,该车身侧支撑结构包括:纵梁,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两个,且两纵梁相对于车辆的宽度中心线对称布置,各所述纵梁分别包括前纵梁,以及设连接于前纵梁后端的后纵梁;第一安装部,分别设于各所述前纵梁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第二安装部,分别设于各所述后纵梁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后纵梁的后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第三安装部,分别设于各所述后纵梁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后纵梁的前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中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前纵梁上的第一通孔,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前安装套管,并保持前安装套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高度方向布置。进一步的,于各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分别连接有吸能盒,且于两所述前纵梁之间靠近于各所述吸能盒的位置连接有前横梁,于两所述后纵梁之间连接有后横梁。进一步的,所述后横梁包括前后布置的前板和后板,以及形成于前板和后板之间用以构成对电机安装的电机安装部,在所述前板的中部位置设有用以构成对后悬置安装的后悬置安装部。进一步的,所述后纵梁包括上下扣合而成的上板和下板,于靠近所述下板后端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举升悬架的定位部。进一步的,于各所述后纵梁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安装部,且靠近所述后纵梁端部的第二安装部设于另一第二安装部的内侧后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部包括贯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第三通孔,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三通孔内的后安装套管,并保持所述后安装套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高度方向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安装部包括设于所述上板上的安装支架,以及固连于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安装套管,所述安装套管的轴向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布置。进一步的,于各所述上板上靠近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以构成对横向稳定杆的安装的横向稳定杆安装部。进一步的,在各所述上板上、靠近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后方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以构成对转向器安装的转向器安装部。进一步的,在各所述下板的中部,分别设有用以构成摆臂大轴套安装的大轴套安装部;在同一所述后纵梁的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于靠近所述第三安装部前方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以构成对摆臂小轴套安装的小轴套安装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通过对前副车架安装位的合理布置,将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三个主安装位同时设置于纵梁上,可有效保证前副车架的安装精度,防止前副车架出现力矩衰减和异响问题。(2)第一安装部处设置的前安装套管,焊接过程中前安装套管可沿车辆高度方向移动,有效保证焊接精度,并且成本较低。(3)设置吸能盒和前横梁,可有效防止车辆碰撞过程中前副车架受损,为车辆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4)在前板和后板之间布置电机安装部,可为用于转向的电机预留足够的布置空间,方便布置;在前板的中部位置设置后悬置安装部,便于布置后悬置。(5)在靠近下板后端的位置设置定位部,便于悬架举升过程中定位。(6)各后纵梁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二安装部,且靠近后纵梁端部的第二安装部设于另一第二安装部的内侧后方,可进一步有效提高该位置的连接结构强度,防止副车架出现力矩衰减和异响问题。(7)第二安装部处设置的后安装套管,焊接过程中后安装套管可沿车辆高度方向移动,进一步有效保证焊接精度,并且成本较低。(8)第三安装部处设置的安装套管,焊接过程中安装套管可沿车辆高度方向移动,进一步有效保证焊接精度,并且成本较低。(9)在后纵梁上靠近第二安装部的位置设置横向稳定杆安装部,可有效发挥横向稳定杆的性能,防止车身在转弯时发生过大的横向侧倾,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10)在各纵梁上靠近纵梁前端的位置设置转向器安装部,便于转向器安装。(11)设置大轴套安装部和小轴套安装部,便于摆臂的布置。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应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安装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后横梁,101-前板,102-后板,103-电机安装部,201-前纵梁,202-后纵梁,2021-上板,2022-下板,3-第一安装部,4-第二安装部,5-第三安装部,6-吸能盒,7-前横梁,8-横向稳定杆安装部,9-转向器安装部,10-小轴套安装部,11-悬置安装部,12-定位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描述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术语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用于构成前副车架与车身之间连接的车身侧支撑结构,该车身侧支撑结构主要包括纵梁,第一安装部3,第二安装部4,和第三安装部5,其中:纵梁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两个,且两纵梁相对于车辆的宽度中心线对称布置,各纵梁分别包括前纵梁201,以及设连接于前纵梁201后端的后纵梁202;于各前纵梁201上并靠近于各前纵梁201的前端分别布置有第一安装部3,以构成前副车架的前部与车身的连接;于各后纵梁202上并靠近于各后纵梁202的后端分别布置有第二安装部4,以构成前副车架的后部与车身的连接;于各后纵梁202上并靠近于各后纵梁202的前端分别布置有第三安装部5,以构成前副车架的中部与车身的连接。本实施例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通过对前副车架安装位的合理布置,将第一安装部3、第二安装部4和第三安装部5三个主安装位同时设置于纵梁上,可有效保证前副车架的安装精度,防止前副车架出现力矩衰减和异响问题。本实施例中,在各前纵梁201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包括用于构成前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连接的车身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支撑结构包括:纵梁,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两个,且两纵梁相对于车辆的宽度中心线对称布置,各所述纵梁分别包括前纵梁(201),以及设连接于前纵梁(201)后端的后纵梁(202);第一安装部(3),分别设于各所述前纵梁(201)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前纵梁(201)的前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第二安装部(4),分别设于各所述后纵梁(202)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后纵梁(202)的后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第三安装部(5),分别设于各所述后纵梁(202)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后纵梁(202)的前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中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包括用于构成前副车架与车身之间的连接的车身侧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支撑结构包括:纵梁,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两个,且两纵梁相对于车辆的宽度中心线对称布置,各所述纵梁分别包括前纵梁(201),以及设连接于前纵梁(201)后端的后纵梁(202);第一安装部(3),分别设于各所述前纵梁(201)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前纵梁(201)的前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前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第二安装部(4),分别设于各所述后纵梁(202)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后纵梁(202)的后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第三安装部(5),分别设于各所述后纵梁(202)上并靠近于各所述后纵梁(202)的前端布置,以构成所述前副车架的中部与所述车身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包括形成于所述前纵梁(201)上的第一通孔,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前安装套管,并保持前安装套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高度方向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前纵梁(201)的前端分别连接有吸能盒(6),且于两所述前纵梁(201)之间靠近于各所述吸能盒(6)的位置连接有前横梁(7),于两所述后纵梁(202)之间连接有后横梁(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构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1)包括前后布置的前板(101)和后板(102),以及形成于前板(101)和后板(102)之间用以构成对电机安装的电机安装部(103),在所述前板(101)的中部位置设有用以构成对后悬置安装的后悬置安装部(1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车身侧支撑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一狄刘月龙邹升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