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副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519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后副车架结构包括后副车架,该后副车架具备前横梁和与该前横梁连结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在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设置有车身安装部。后副车架包括:隧道部,以让传动轴通过的方式设置在前横梁的下部中央;以及支撑件,在隧道部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而且在左右两端具有隧道部安装部;其中,支撑件包含:中央下侧隆起部,避开传动轴而向下方隆起;以及上方隆起部,与中央下侧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设置,避开排气管而向上方隆起;中央下侧隆起部和上方隆起部的拐点大致位于沿车宽方向直线地连结左右的隧道部安装部的假想线上。

Rear sub frame structure

The rear sub fram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includes the rear sub frame, which has a front cross beam and a left and right side beam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cross beam and extend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front and back of the vehicle. The rear sub frame includes the tunnel section, which is set in the lower central part of the front cross beam by the transmission shaft, and the support part, exte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width under the tunnel section, and having the tunnel installation part o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The upper uplift part is continuously set up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r width in the lower side of the central side, avoiding the exhaust pipe and uplift upward;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the central and upper uplift parts of the central lower side is roughly located on the imaginary line of the tunnel Department installation section which is straigh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ar widt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后副车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副车架结构,具体而言涉及如下的后副车架结构:具备后副车架,该后副车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和与该前横梁连结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在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设置有车身安装部。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后副车架通过将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横梁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梁连结成在车辆俯视下呈大致井字形而被构成。在将上述的后副车架安装于为了追求后排乘员的舒适性或低胯点而将后座椅底板的高度设定得较低的车辆的情况下,由于后副车架的前侧车身安装部的上侧部受到后座椅底板的限制,而且需要将传动轴及排气管沿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因此,构成后副车架的前横梁有时会被形成为鞍型。为了加强该鞍型的前横梁的下部,可考虑在鞍型部位的下方沿车宽方向设置支撑件,然而,若在受到上述的后座椅底板限制的狭窄的空间设置排气管及传动轴,则存在着如下的问题:难以将厚度大的支撑件沿车宽方向笔直地设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设置与后副车架相当的上部梁构件,在该上部梁构件中形成让传动轴沿车辆前后方向穿通的鞍型部,在该鞍型部的下方设置与支撑件相当的下部梁构件。然而,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中,由于上述的下部梁构件被形成为正视下沿车宽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因此,若将该以往结构采用于后座椅底板的高度被设定得较低的车辆时,存在着导致排气管的布局性恶化的问题,其还有改善的余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83302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后副车架结构:即使厚度大的支撑件处于难以沿车宽方向笔直地设置的部位,也能够在避开传动轴及排气管的情况下确保在车宽方向上大致直线的负荷传递路径从而能够加强前横梁。本专利技术的后副车架结构包括:后副车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和与该前横梁连结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其中,在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设置有车身安装部,该后副车架结构还包括:隧道部,以让传动轴通过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横梁的下部中央;以及支撑件,在所述隧道部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而且在左右两端具有隧道部安装部;其中,所述支撑件包含:中央下侧隆起部,避开所述传动轴而向下方隆起;以及上方隆起部,与所述中央下侧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设置,避开排气管而向上方隆起;所述中央下侧隆起部和所述上方隆起部的拐点大致位于沿车宽方向直线地连结左右的所述隧道部安装部的假想线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后副车架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后副车架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后副车架结构的仰视图。图4是后副车架结构的正视图。图5是后副车架结构的后视图。图6是从车辆左侧后方观察后副车架结构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车辆右上后方观察后副车架结构时的立体图。图8A是图2的A-A线向视剖面图。图8B是图2的B-B线向视剖面图。图9是图2的C-C线向视剖面图。图10是图2的要部侧视图。图11是图10的D-D线向视剖面图。图12A是隔板部件的俯视图。图12B是隔板部件的立体图。图13A是平衡杆支撑部件的立体图。图13B是支撑件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述。图1是后副车架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后副车架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后副车架结构的仰视图,图4是后副车架结构的正视图,图5是后副车架结构的后视图。图中,以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以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以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以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其它图也同样)。图1~图5中,支撑后悬架的后副车架10包含:前横梁11,在前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横梁12,在前横梁11的后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一对上侧侧梁13、13及一对下侧侧梁14、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上述的前横梁11和后横梁12连结,这些梁被连结成在车辆俯视下呈大致井字形。此处,上述各梁11~14均具有闭合剖面结构。该实施方式中,上侧侧梁13经由后述柱状部33(参照图10)连结于前横梁11的车宽方向侧部,且从该连结的部位向车辆后方延伸。此外,后横梁12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一对上侧侧梁13、13的后部及左右一对下侧侧梁14、14的后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连结上下的侧梁13、14。如图2所示,下侧侧梁14位于比上侧侧梁13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前横梁11的下部和后横梁12的下部。如图2、图3所示,左右一对下侧侧梁14、14的后端部的间隔宽度形成得窄于该侧梁14、14的前端部的间隔宽度。由此,后述下臂后侧支撑部12b、12c(参照图6)设置在俯视下与上侧侧梁13重叠的位置。如图1~图5所示,在前横梁11的车宽方向两端设置有前侧的车身安装部15、15。上侧侧梁13的后部向车辆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平滑地弯曲形成,在其后端设置有后侧的车身安装部16、16。后副车架10经由上述各车身安装部15、16而安装于车身,具体而言安装于后纵梁。符号17为下臂。在该下臂17的车宽方向外端前部设置有连杆支撑部17a,在该连杆支撑部17a上,轴支撑着整体连杆(integrallink)18的下端部,该整体连杆18的上端部被轴支撑地连结于轮毂支撑件19的整体连杆支撑部。整体连杆18为用于控制后退角(recessionangle(后轮轧上台阶时该后轮沿上下方向移动时的侧视下的摆动轨迹与路面所成的角度)的连杆。该实施方式中,采用H型下臂作为下臂17。在该下臂17的车宽方向外端后部设置有连结部17b(参照图3),该连结部17b被轴支撑地连结于轮毂支撑件19的下臂支撑部。符号20为用于将后轮设定为前束(toe-in)而确保其直线行驶稳定性的前束控制连杆。在该前束控制连杆20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置有连结部20a,该连结部20a被轴支撑地连结于轮毂支撑件19的前束控制连杆支撑部。符号21为上臂。在该上臂2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置有连结部21a,该连结部20a被轴支撑地连结于轮毂支撑件19的上臂支撑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I型上臂作为该上臂21。如图1、图4、图5所示,在轮毂支撑件19上一体形成有减振器支撑部19a,在该减振器支撑部19a上安装有滑柱结构的减振器22。如图2、图3所示,在下臂17的后部设置有向后方隆起的隆起部17c。在安装于该隆起部17c上部的弹簧下座23与设置于车身侧的后纵梁上的弹簧上座(未图示)之间架设有螺旋弹簧24。如图2、图3、图5所示,在后横梁12的后方以沿着该后横梁12的方式设置有平衡杆25。该平衡杆25以其左右两端部位于下臂17上方的方式向车辆前方弯曲形成,该弯曲的端部利用连结部件连结于下臂17。该平衡杆25通过扭转刚性的抵抗而在仅单轮的颠动、反弹时抑制侧倾角。如图4所示,在前横梁11的下部中央设置有让传动轴26沿车辆前后方向穿通的隧道部11a。该前横梁11形成为鞍型。而且,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连结该隧道部11a下部的作为加强件的支撑件(brace)27。如图1~图3所示,在后横梁12的车宽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差速器装配部12a,在该差速器装配部12a上经由差速器装配衬套28安装有差速器装配支架29。该实施方式的车辆为将驱动力传递至后轮的型式的车辆,以利用差速器装配支架29来支撑后差速器装置(未图示)后部的方式构成。图6是从车辆左侧后方观察后副车架结构时的立体图,图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副车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和与该前横梁连结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其中,在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设置有车身安装部,所述后副车架结构还包括:隧道部,以让传动轴通过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横梁的下部中央;以及支撑件,在所述隧道部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而且在左右两端具有隧道部安装部;其中,所述支撑件包含:中央下侧隆起部,避开所述传动轴而向下方隆起;以及上方隆起部,与所述中央下侧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设置,避开排气管而向上方隆起;所述中央下侧隆起部和所述上方隆起部的拐点大致位于沿车宽方向直线地连结左右的所述隧道部安装部的假想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11 JP 2015-2213091.一种后副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副车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和与该前横梁连结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梁;其中,在所述前横梁的车宽方向两端设置有车身安装部,所述后副车架结构还包括:隧道部,以让传动轴通过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横梁的下部中央;以及支撑件,在所述隧道部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而且在左右两端具有隧道部安装部;其中,所述支撑件包含:中央下侧隆起部,避开所述传动轴而向下方隆起;以及上方隆起部,与所述中央下侧隆起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设置,避开排气管而向上方隆起;所述中央下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正显小宫胜行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