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692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4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车架,车架在前段处和后段处与保险杠和副车架相互连接,车架具有第一半部,第一半部以一定距离与第二半部隔开并关于纵向轴线对称,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在至少五个支腿之间限定区域,至少五个支腿在至少五个支腿中的至少两个支腿的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处连接至前段和后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以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以至少实现强化车辆的整体结构完整性并降低对车辆的车厢的侵入。

The structure of the bottom of a vehicle, the vehicle, and the frame for the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including: bumper; sub frame; and the frame, the frame is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in the front and rear section with bumpers and side frame, the frame has a first half, the first half with a certain distance with the second part separated and closed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symmetry, and the first half of second half of the defined region between at least five legs, the first vertex and second vertices of at least five legs at least five legs in at least two legs connected to the front and rear segments.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vehicle and a frame for a vehicle. The purpos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o provide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vehicle and vehicle frame for vehicle, 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l structure integrity of the vehicle at least, and reduce the intrusion of the vehicle compar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考虑因不同碰撞场景而产生的多个负载路径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可以将车辆车架连接至车辆底板。通常,车身底部结构限定刚性副车架以在车架与底板之间提供额外的支撑。车身底部结构可支撑某些车辆部件,例如发动机、动力传动系统或悬架。车身底部结构允许车辆部件在整个车辆上进行重量分布。这使得车辆性能更好并因而提升了燃料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以至少实现强化车辆的整体结构完整性并降低对车辆的车厢的侵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车架,车架在前段处和后段处与保险杠和副车架相互连接,车架具有第一半部,第一半部以一定距离与第二半部隔开并关于纵向轴线对称,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在至少五个支腿之间限定区域,至少五个支腿在至少五个支腿中的至少两个支腿的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处连接至前段和后段。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五个支腿包围区域并具有梯形形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五个支腿整体地形成至前段和后段。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由支撑件隔开,支撑件附接至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中每个半部的至少一个支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至少五个支腿限定穿过前段和后段的多个负载路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支撑件构造成将能量通过车架的第一半部转移至第二半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支撑件构造成将能量通过车架的第二半部转移至第一半部。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底部结构,车身底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与保险杠和副车架相互连接的车架,车架包括以一定距离间隔开的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并且车架在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每个对称半部的前段处附接至保险杠且在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每个对称半部的后段处附接至副车架,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由与前段和后段一起形成的多个支腿限定,以使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限定构造成在整个车架上转移能量的负载路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每个对称半部构造成:在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每个对称半部的多个支腿之间限定梯形区域。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前段在由用于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每个对称半部的至少两个支腿限定的第一顶点处形成至支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后段在由用于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每个对称半部的至少两个支腿限定的第二顶点处形成至支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多个支腿包括至少五个支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之间并连接至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支撑件,其中,支撑件构造成限定从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任一对称半部到第一对称半部和第二对称半部的另一对称半部的负载路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对称半部与第一对称半部关于从保险杠延伸至副车架的纵向轴线对称。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包括:多个支腿,多个支腿在前段处接合以附接至保险杠并在与前段相对设置的后段处接合以附接至副车架,其中,多个支腿被布置成形成由支撑件隔开并且关于纵向轴线对称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并且其中,多个支腿构造成在多个支腿之间形成梯形区域,以使多个支腿限定跨过并横贯前段、后段和支撑件的多个负载路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多个支腿包括至少五个支腿。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每个半部的前段在由多个支腿形成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每个半部的第一顶点处附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每个半部的后段在由多个支腿形成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每个半部的第二顶点处附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多个支腿进一步限定多个拐角,多个拐角限定在多个支腿的至少两个支腿之间。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每个半部限定至少六个拐角。一种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车架。车架在前段处和后段处与保险杠和副车架相互连接。车架具有第一半部,第一半部以一定距离与第二半部隔开并关于纵向轴线对称。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在至少五个支腿之间限定区域,至少五个支腿在五个支腿中的至少两个支腿的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处连接至前段和后段。一种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车架。车架与保险杠和副车架相互连接。车架包括以一定距离间隔开的第一和第二对称半部。车架在每个半部的前段处附接至保险杠,并且在每个半部的后段处附接至副车架。半部由与前段和后段一起形成的多个支腿限定,以使第一和第二半部限定构造成在整个车架上转移能量的负载路径。一种用于车辆的车架包括多个支腿,多个支腿在前段处接合以附接至保险杠并在与前段相对设置的后段处接合以附接至副车架。支腿被布置成形成由支撑件隔开并且关于纵向轴线对称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支腿构造成在支腿之间形成基本上梯形区域,以使支腿限定跨过并横贯前段、后段和支撑件的多个负载路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提供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能够至少实现强化车辆的整体结构完整性并降低对车辆的车厢的侵入。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底视图,该车辆具有吸收来自多种碰撞情景的能量的车架;图2是具有车架的车辆的底视图,其示出了穿过车架的负载路径的一个实施例;图3是具有车架的车辆的底视图,其示出了穿过车架的负载路径的另一个实施例;以及图4是用于车辆的车架的底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文中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是示例且其它实施例可以各种替换的形式体现。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一些特征可能被放大或缩小以示出特定部件的细节。因此,本文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被解释为限制,而仅仅是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采用本技术的代表性基础。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参照任何一个附图示出和描述的各种特征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其它附图中所示的特征组合,以产生未明确示出或描述的实施例。所示特征的组合提供了用于典型应用的代表性实施例。然而,对于特定应用或实施方式,可以期望与本公开的教导一致的特征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图1是包括保险杠12、副车架14和车架16的车辆10的底视图。车架16在保险杠12和副车架14之间延伸。车架16在后段18处与副车架14连接并在前段20处与保险杠12连接。车架16构造成在碰撞事件中吸收并转移整个车辆10的能量。如图1所示,车辆10可由多种障碍物22在多种情况下碰撞。例如,图1所示的障碍物22表示各种类型的侧面碰撞和柱碰撞(poleimpact)事件。车架16可构造成从至少所示的碰撞吸收并转移能量。车架16可进一步构造成从其他碰撞吸收并转移能量,诸如但不限于,完全正面碰撞、正面偏移碰撞、正面小型偏移碰撞、后面直接碰撞以及后面侧面碰撞。如图所示,车架16可构造成单独或同时从每个障碍物22吸收能量。在碰撞期间控制通过车辆10的能量的转移进一步提高了乘员安全性。例如,引导能量通过车架16可强化车辆10的整体结构完整性并可降低对车辆10的车厢(未示出)的侵入。因此,即使在障碍物22的多碰撞事件中,车辆10也可进一步提供并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车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车架,所述车架在前段处和后段处与所述保险杠和所述副车架相互连接,所述车架具有第一半部,所述第一半部以一定距离与第二半部隔开并关于纵向轴线对称,所述第一半部和所述第二半部在至少五个支腿之间限定区域,所述至少五个支腿在所述至少五个支腿中的至少两个支腿的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处连接至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6.16 US 15/184,0841.一种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险杠;副车架;以及车架,所述车架在前段处和后段处与所述保险杠和所述副车架相互连接,所述车架具有第一半部,所述第一半部以一定距离与第二半部隔开并关于纵向轴线对称,所述第一半部和所述第二半部在至少五个支腿之间限定区域,所述至少五个支腿在所述至少五个支腿中的至少两个支腿的第一顶点和第二顶点处连接至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五个支腿包围所述区域并具有梯形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五个支腿整体地形成至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部和所述第二半部由支撑件隔开,所述支撑件附接至所述第一半部和所述第二半部中每个半部的至少一个所述支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部和所述第二半部的所述至少五个支腿限定穿过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的多个负载路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车身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构造成将能量通过所述车架的所述第一半部转移至所述第二半部。7.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清宏杨仁杰拉胡尔·阿罗拉穆罕默德·里达·巴库什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