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舱门作动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5370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5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舱门作动筒,包括外筒及外筒内部的端盖,所述外筒和端盖之间采用卡环式连接结构相连;还包括外筒内对钢球锁进行限位的锁套,所述锁套的内表面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圆柱面和圆球面;钢球锁限位锁紧时,钢球锁的钢球顶面的一侧与圆球面接触,钢球顶面的另一侧与圆柱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端盖与锁套之间设有挡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调整锁间隙,上锁冲击力减缓,极大地提高了舱门作动筒的性能和寿命,并满足当代飞机起落架的技术要求的发展趋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于现代飞机起落架舱门收放装置,对民用飞机起落架作动筒以及其他作动筒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飞机起落架收放作动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舱门作动筒
技术介绍
现代飞机起落架收放作动系统或者需往复运动的系统中,都具有重要执行功能元件——液压收放作动筒。舱门作动筒还需要在作动系统失去动力后,通过自身设置的特殊机械锁装置,将作动系统的活塞或活塞杆牢固地锁定在某个特殊部位,因此大部分飞机起落架液压系统的执行机构中,广泛使用的舱门作动筒内,几乎都有内、外机械锁的方案。钢球锁装置一般称为内锁,现有的使用钢球锁设计的舱门作动筒结构具有以下缺点:第一,外筒和端盖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容易疲劳损坏、产生裂纹,承压有限及易刮伤胶圈。第二,由于锁套上锁紧钢球的部位为圆球形的凹陷部,故钢球接触面积较小,受到上锁冲击力较大,造成钢球磨损及对锁套的磨损,影响舱门作动筒的性能和寿命。第三,锁间隙难以调整和保证。随着现代飞机设计技术的发展,对舱门作动筒提出结构简洁紧凑,易于维护,可靠性高,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了的舱门作动筒。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舱门作动筒,包括外筒及外筒内部的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和端盖之间采用卡环式连接结构相连。采用卡环式连接结构,避免采用螺纹连接造成结构疲劳损坏,提高了舱门作动筒的承压能力及寿命。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卡环式连接结构包括垫圈、第一螺钉和安装在外筒与端盖之间的卡圈,所述第一螺钉将垫圈与端盖相连,该垫圈位于外筒的端面且对外筒进行限位。通过卡圈阻止端盖向外运动,第一螺钉和卡圈可以阻止端盖向内运动。进一步地,还包括外筒内对钢球锁进行限位的锁套,所述锁套的内表面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圆柱面和圆球面;钢球锁限位锁紧时,钢球锁的钢球顶面的一侧与圆球面接触,钢球顶面的另一侧与圆柱面之间留有间隙。借由上述结构,锁套不完全罩住钢球,细化锁套与钢球接触表面,减小了钢球上锁的冲击力,使得钢球受力比较均匀,钢球和锁套不易磨损,保证舱门作动筒的性能,延长了舱门作动筒的寿命。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与锁套之间设有挡圈。挡圈用于舱门作动筒上锁间隙的调整,可以通过磨削挡圈端面来保证上锁间隙。本技术结构简单,便于调整锁间隙,上锁冲击力减缓,极大地提高了舱门作动筒的性能和寿命,并满足当代飞机起落架的技术要求的发展趋势。本技术使用于现代飞机起落架舱门收放装置,对民用飞机起落架作动筒以及其他作动筒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舱门作动筒正常工作时伸出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其中,1为耳环接头,2为螺母,3为第一螺钉,4为弹簧座,5为回位弹簧,6为第一直通管接头,7为挡圈,8为锁套,81为圆柱面,82为圆球面,9为外筒,10为活塞杆,11为活塞,12为钢球,13为止动套,14为第二螺钉,15为第二直通管接头,16为垫圈,17为卡圈,18为端盖,19为左端进油腔,20为右端进油腔,21为间隙,22为通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包括外筒9及外筒9内部的端盖18,所述外筒9和端盖18之间采用卡环式连接结构相连。所述卡环式连接结构包括垫圈16、第一螺钉3和安装在外筒9与端盖18之间的卡圈17,通过卡圈17阻止端盖18向外运动,使端盖18固定在外筒9左端处;所述第一螺钉3将垫圈16与端盖18相连,该垫圈16位于外筒9的端面且对外筒9进行限位。本技术还包括外筒9内对钢球锁进行限位的锁套8,所述锁套8的内表面包括平滑过渡连接的圆柱面81和圆球面82;钢球锁限位锁紧时,钢球锁的钢球12顶面的一侧与圆球面82接触,钢球12顶面的另一侧与圆柱面81之间留有间隙21。所述端盖18与锁套8之间设有挡圈7。挡圈7用于舱门作动筒上锁间隙的调整,即可磨削挡圈7端面来保证上锁间隙。所述挡圈7设有一个开口,以此来测试外筒9左端的密封性能。所述外筒9中空且两端敞开,活塞杆10设置在外筒9及端盖18内,活塞11套装在活塞杆10尾部,第二螺钉14和止动套13从活塞杆10尾端穿入将活塞11固定在活塞杆10上。钢球锁装置集成设计在活塞11内,弹簧座4和回位弹簧5位于端盖18内并套在活塞杆10外。弹簧座4内设有连接左端进油腔19的通孔22。回位弹簧5设计在作动筒内部浸在液压油中,套装在弹簧座4外端,弹簧座4的顶端设有进油槽及进油孔。锁套8位于端盖18的右端。外筒9左端设有向外筒9及端盖18通入压力油的第一直通管接头6,外筒9右端设有向外筒9通入压力油的第二直通管接头15,所述活塞杆10伸缩机构可在压力油的推动下将钢球锁锁定及解除对钢球锁的锁合。本技术还包括沿轴向设在端盖18内的左端进油腔19和设在外筒9上的右端进油腔20,第一直通管接头6和第二直通管接头15分别与左端进油腔19和右端进油腔20连接。右端进油腔20指的是活塞杆10伸出时压力油的进出通道,即在第二直通管接头15上设有电磁阀,当活塞杆10伸出时,压力油从第二直通管接头15进油,经右端进油腔20进入外筒9;而左端进油腔19指的是活塞杆10收回时压力油的进出通道。活塞杆10伸长时,第二直通管接头15与右端进油腔20连接;活塞杆10收缩时,第一直通管接头6与左端进油腔19连接。第一直通管接头6和第二直通管接头15设计在外筒9的左右两端,解决了管接头方向调整的问题。当液压油从第二直通管接头15进入外筒9与活塞11之间,从而在活塞11上产生一定的液压力推动活塞11及活塞杆10向左移动,当活塞杆10、活塞11运动到弹簧座4位置后,当弹簧座4与活塞11上钢球锁的10个钢球12接触时,弹簧座4运动并压缩回位弹簧5;当活塞11带着钢球12移到锁套8处,钢球12被弹簧座4通过活塞11挤入锁套8,将活塞11锁住。锁套8不完全罩住钢球12,细化锁套8与钢球12接触表面,提高锁套8制造加工要求,减小钢球12上锁冲击力,使钢球12受力比较均匀。当液压油从第一直通管接头6进入时,弹簧座4在液压油的推动下压缩,回位弹簧5滑动,钢球12从锁套8及活塞11脱开,活塞11便在液压油作用下运动,并带着钢球12脱离锁套8而开锁。活塞11即可推动活塞杆10向内收回。本技术的其工作原理为:通过耳环接头1和螺母2将外筒9固定在安装台架上。正常工作时,压力油由第二直通管接头15经右端进油腔20进入外筒9,推动活塞杆10伸出,在到行程末端时,活塞杆10、活塞11运动到弹簧座4位置后,弹簧座4与活塞11上的10个钢球12接触时,活塞11、弹簧座4运动并压缩回位弹簧5;当活塞11带着钢球12移到锁套8处,钢球12被弹簧座4通过活塞11挤入锁套8,活塞11顶住挡圈7,将活塞11锁住,钢球12无法从锁套8脱开从而将本技术锁定在全伸长位置,通过磨削挡圈7端面保证上锁间隙;舱门作动筒收回时,压力油通过第一直通管接头6经左端进油腔19进入端盖18,油腔压力推动弹簧座4、活塞11运动,并将活塞杆10收回,压力油通过端盖18进入弹簧座4与活塞杆10之间,此时,弹簧座4在油腔压力下收回,安装在活塞11上的钢球12在压力的作用下缩入活塞11的槽内,从而使得活塞11脱锁,内置钢球锁打开,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推动活塞杆10收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舱门作动筒,包括外筒(9)及外筒(9)内部的端盖(1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9)和端盖(18)之间采用卡环式连接结构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舱门作动筒,包括外筒(9)及外筒(9)内部的端盖(1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9)和端盖(18)之间采用卡环式连接结构相连。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门作动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式连接结构包括垫圈(16)、第一螺钉(3)和安装在外筒(9)与端盖(18)之间的卡圈(17),所述第一螺钉(3)将垫圈(16)与端盖(18)相连,该垫圈(16)位于外筒(9)的端面且对外筒(9)进行限位。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小红张威冯广汪赵宏吴林陈永卿熊过马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