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油底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9018 阅读:1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2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分体式油底壳,其包括壳体本体和连接板,壳体本体设有储油部,储油部设有与其对应的开口,开口处设有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上设有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螺栓孔,连接板设有与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端面,第一连接端面上设有与壳体本体连接的第二螺栓孔,第一螺栓孔与第二螺栓孔相适应,且呈中心对称分布,第一连接端面通过过渡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端面,第二连接端面上设有用于连接汽缸体底面的第三螺栓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油底壳设置为由壳体本体和连接板组成的分体结构,在壳体本体和连接板的连接端面上,分别设置呈中心对称分布的螺栓孔,实现油底壳正反均可装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体式油底壳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油底壳。
技术介绍
油底壳(Oil Pan)位于柴油发动机下部,可拆装,并将曲轴箱密封作为贮油槽的外壳。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其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油底壳多由薄钢板冲压而成,形状较为复杂的一般采用铸铁或铝合金浇铸成型。目前,柴油机的气缸体与油底壳结合面多为三面结合结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油底壳连接螺栓孔分布不均匀不对称,导致很难实现油底壳正反装配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油底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提供的油底壳与气缸体接合面的螺栓孔不均匀不对称,导致很难实现油底壳正反装配的效果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分体式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壳体本体和连接板,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连接板为分体结构,所述壳体本体设有储油部,所述储油部设有与其对应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上设有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螺栓孔,所述连接板设有与所述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端面上设有与壳体本体连接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相适应,且两者均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连接端面通过过渡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端面上设有用于连接气缸体底面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三螺栓孔连接形成的周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螺栓孔所对应的周面面积。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从所述开口的位置向所述壳体本体一端延伸的结合面延伸部,所述开口与所述结合面延伸部四周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上端面设有所述第一螺栓孔。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凸起部的侧面设有波纹状结构,所述波纹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螺栓孔相适应。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过渡部上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面的位置设置为波纹状结构,所述波纹状结构与所述第三螺栓孔相适应。由于将油底壳设置为由壳体本体和连接板组成的分体结构,在壳体本体和连接板的连接端面上,分别设置呈中心对称分布的螺栓孔,实现油底壳正反均可装配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分体式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壳体本体,11-储油部,12-开口,13-连接机构,131-第一螺栓孔,132-结合面延伸部,133-凸起部,2-连接板,21-第一连接端面,211-第二螺栓孔,22-过渡部,23-第二连接端面,231-第三螺栓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分体式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分体式油底壳包括壳体本体I和连接板2,所述壳体本体I与所述连接板2为分体结构,所述壳体本体I设有储油部11,所述储油部11设有与其对应的开口 12,所述开口 12处设有与所述连接板2连接的连接机构13,所述连接机构13上设有连接所述连接板2的第一螺栓孔131,所述连接板2设有与所述连接机构13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端面21,所述第一连接端面21设有与壳体本体I连接的第二螺栓孔211,所述第一螺栓孔131与所述第二螺栓孔211相适应,且两者均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连接端面21通过过渡部22连接有第二连接端面23,所述第二连接端面23上设有用于连接气缸体底面的第三螺栓孔231,所述第三螺栓孔231连接形成的周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螺栓孔211所对应的周面面积。其中,将油底壳一分为二,包括壳体本体I和连接板2,其中,该壳体本体I和连接板2的分割点可以根据油底壳本身的外型和结构来设置,如图1所示,给出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分割方式,在此不再赘述,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壳体本体I和连接板2除了一分为二,其基本保持原有的油底壳的结构设计,其具体如下:连接机构13包括从所述开口 12的位置向所述壳体本体I 一端延伸的结合面延伸部132,所述开口 12与所述结合面延伸部132四周设有凸起部133,所述凸起部133的上端面设有所述第一螺栓孔131。在该实施例中,该凸起部133的侧面设有波纹状结构(图中未标记),所述波纹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螺栓孔131相适应。在该实施例中,过渡部22上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面的位置也同样设置为波纹状结构,所述波纹状结构与所述第三螺栓孔231相适应。在本技术中,第一连接端面21的螺栓孔211和凸起部133的上端面设置的所述第一螺栓孔131均中心对称分布于第一连接端面21和凸起部133的上端面上,其作为核心结构,适应油底壳的正反装配即可,在此不再赘述;而设置在第二连接端面23则保持原有的连接气缸体下底面的结构,其上的第三螺栓孔231也为原始的排列状态。由于将油底壳设置为由壳体本体和连接板组成的分体结构,在壳体本体和连接板的连接端面上,分别设置呈中心对称分布的螺栓孔,实现油底壳正反均可装配的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壳体本体和连接板,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连接板为分体结构,所述壳体本体设有储油部,所述储油部设有与其对应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上设有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螺栓孔,所述连接板设有与所述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端面上设有与壳体本体连接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相适应,且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连接端面通过过渡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端面上设有用于连接气缸体底面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三螺栓孔连接形成的周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螺栓孔所对应的周面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壳体本体和连接板,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连接板为分体结构,所述壳体本体设有储油部,所述储油部设有与其对应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上设有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一螺栓孔,所述连接板设有与所述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第一连接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端面上设有与壳体本体连接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相适应,且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连接端面通过过渡部连接有第二连接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端面上设有用于连接气缸体底面的第三螺栓孔,所述第三螺栓孔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凯吉学之丁守福李楠郭亚松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