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压模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98652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3 04: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轴承装配工装。一种轴承压模工装,包括本体,本体由外而内依次设有轴承容置孔和轴头容置孔,轴头容置孔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内径,轴承容置孔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外径,轴承容置孔和轴头容置孔之间形成台阶面,台阶面上设有轴承内圈挤压环,轴承内圈挤压环和本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内径大于轴承的内径,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径小于轴承内圈的外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使轴承和工装一直保持相对固定的且维护成本低的轴承压模工装,解决了现有的轴承装配工装在轴头还没有穿出轴承时不能够将轴承和工装进行相对固定、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轴承装配工装。一种轴承压模工装,包括本体,本体由外而内依次设有轴承容置孔和轴头容置孔,轴头容置孔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内径,轴承容置孔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外径,轴承容置孔和轴头容置孔之间形成台阶面,台阶面上设有轴承内圈挤压环,轴承内圈挤压环和本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内径大于轴承的内径,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径小于轴承内圈的外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使轴承和工装一直保持相对固定的且维护成本低的轴承压模工装,解决了现有的轴承装配工装在轴头还没有穿出轴承时不能够将轴承和工装进行相对固定、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专利说明】轴承压模工装
本技术涉及工装,尤其涉及一种轴承压模工装。
技术介绍
轴承是在机械传动过程中起固定和减小载荷摩擦系数的部件,用以降低设备在传动过程中的机械载荷摩擦系数。在中国专利号为2009100504801、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7月4日、名称为“一种满滚子轴承”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例一种设有密封环的轴承。轴承的基本结构如该专利文件中公开的那样包括内圈、套在内圈上的外圈、以及位于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滚动件。使用时转动部件的端部(以下称为轴头)通过紧配合的方式穿设在轴承内圈中,轴承外圈容置在轴孔中。现有的将轴承装配到轴头和轴孔中的方式为通过人工敲击轴承的端部而使轴承进入。通过人工敲击轴承端部装配轴承时轴承端部会产生伤痕、轴承周向受力不均、轴承容易产生内外圈移位变形而损坏、费力。为了防止敲击时在轴承端部产生伤痕,现有的方法为通过铜棒和轴承接触,然后通过锤子敲铜棒来进行装配,但通过铜棒敲击仍旧不能避免受力不均和轴承损坏的问题。为此设计出了轴承装配工装。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102071473、【公开日】为2013年8月28日、名称为“轴承装配治具”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轴承装配工装,该专利文件中装配工装虽然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在轴头还没有穿出轴承时不能够将轴承和工装进行相对固定,导致容易产生敲击位置不准的现象,敲击位置不准则会导致轴承损坏;当工装使用过程中同轴承接触的部位损伤时,只能对工装进行整体更换,维护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使轴承和工装一直保持相对固定的且维护成本低的轴承压模工装,解决了现有的轴承装配工装在轴头还没有穿出轴承时不能够将轴承和工装进行相对固定、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轴承压模工装,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由外而内依次设有轴承容置孔和轴头容置孔,所述轴头容置孔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内径,所述轴承容置孔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外径,所述轴承容置孔和轴头容置孔之间形成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有轴承内圈挤压环,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和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内径大于轴承的内径,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径小于轴承内圈的外径。使用时,首先将轴承放置在轴承容置孔中,然后通过将轴头穿设在轴头容置孔内的方式使本体套设到轴头上,使轴承内圈的通孔和轴头对齐、轴承内圈的端面和轴承内圈挤压环对齐并抵接在一起,然后敲击或挤压本体远离轴承容置孔所在的一端,轴承内圈挤压环沿轴头轴向推动轴承内圈而使得轴承套设到轴头上。由于设置了轴承容置孔,使得轴承能够一直和本体保持相等固定,当轴承内圈挤压环磨损或端部溃缩变形而导致轴承内圈挤压环不能够使用时,将轴承内圈挤压环取下单独进行更换即可,维护成本低且方便。作为优选,所述轴头容置孔和轴承内圈挤压环同轴。使轴承内圈的通孔和轴头对齐、轴承内圈的端面和轴承内圈挤压环对齐并抵接在一起时方便。提高了使用时的方便性。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和轴头容置孔同轴。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时的方便性。作为优选,所述台阶面设有连接台阶,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搁置在所述连接台阶上。将轴承内圈挤压环和台阶面固定在一起时及取下轴承内圈挤压环时方便,结构紧凑性好。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同连接台阶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凸环,所述连接台阶的直径大于轴承外圈的内径,所述连接台阶的周面、外凸环的轴向端面和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周面三者围成避让槽。轴承的内外圈之间通常装有密封环,设计避让槽能够防止装配过程中导致密封环损坏而影响轴承的密封性,轴承密封性不好则会导致轴承的使用寿命缩短。故该技术方案在装配过程中对轴承的保护效果好,装配轴承的过程中轴承不容易损坏。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外端面距离轴承容置孔的端面的距离小于轴承的宽度。当轴头和轴体之间设有轴承装配台阶时,该技术方案能够实现通过本技术将轴承完全贴合到轴承装配台阶上。提高了本技术的适应性。作为优选,所述轴头容置孔为通孔。使得本体的沿轴承容置槽的轴向的长度不受轴头长度的限制,为缩短本体的长度奠定了基础。作为优选,所述轴承容置孔的孔壁上设有三根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所述三根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沿轴承容置孔的周向分布,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通过所述三根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的一端抵接在所述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周面上和所述本体连接在一起。作为优选,所述三根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有两根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和所述本体固接在一起、另一根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和所述本体螺纹连接在一起。“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和所述本体固接在一起”的意思是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和本体的相对位置不可调地连接在一起的意思。既能使轴承内圈挤压环和本体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又保持了定位和拆卸时的方便性。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设置轴承容置孔,使得轴承能够一直和本体保持相等固定;轴承内圈挤压环和本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当轴承内圈挤压环磨损或端部溃缩变形而导致轴承内圈挤压环不能够使用时,将轴承内圈挤压环取下单独进行更换即可,维护成本低且方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本体1、轴承容置孔2、第一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21、第二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22、第三轴承内圈挤压环固定销23、轴头容置孔3、台阶面4、连接台阶5、连接台阶的周面51、轴承内圈挤压环6、外凸环61、夕卜凸环的轴向端面611、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周面62、避让槽7、轴承8、轴承内圈81、轴承外圈82、轴头91、轴体92、轴承安装台阶93、轴头容置孔的孔径D1、轴承的内径D2、轴承容置孔的孔径D3、轴承的外径D4、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内径D5、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径D6、轴承内圈的外径D7、连接台阶的直径D8、轴承外圈的内径D9、轴承内圈挤压环外端面距离轴承容置孔的端面的距离L、轴承的宽度W。【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 一种轴承压模工装,包括本体I。本体I由外而内依次设有轴承容置孔2和轴头容置孔3。轴头容置孔3为通孔。轴承容置孔2和轴头容置孔3之间形成台阶面4。台阶面4上设有连接台阶5。连接台阶5上搁置有轴承内圈挤压环6。轴承内圈挤压环6同连接台阶5连接的一端设有外凸环61。连接台阶的周面51、外凸环的轴向端面611和轴承内圈挤压环的外周面62三者围成避让槽7。轴承容置孔2、轴承内圈挤压环6和轴头容置孔3三者同轴。参见图2,轴头容置孔的孔径Dl大于轴承的内径D2。轴承容置孔的孔径D3大于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德光吴魏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蓝翔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