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8880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1 2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阀,属于阀组领域。所述转阀包括阀座,转阀还包括:外阀和设置于外阀内的内阀;外阀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阀腔内的外阀芯,外阀芯为中空结构,且外阀芯的外形与阀腔的形状相配合,外阀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对应四个油口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四个环形凹槽,四个环形凹槽的中心布置有四个可与油口连通的通孔;内阀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外阀芯的中空结构内的内阀芯,内阀芯的外壁上对应通孔的位置间隔设置有两个油槽,且两个油槽的间距均小于通孔的直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转阀通过旋转内阀和外阀,以调整的内阀和外阀的油口位置,能够实现随动位置反馈控制的功能,拓宽了转阀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阀,属于阀组领域。所述转阀包括阀座,转阀还包括:外阀和设置于外阀内的内阀;外阀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阀腔内的外阀芯,外阀芯为中空结构,且外阀芯的外形与阀腔的形状相配合,外阀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对应四个油口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四个环形凹槽,四个环形凹槽的中心布置有四个可与油口连通的通孔;内阀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外阀芯的中空结构内的内阀芯,内阀芯的外壁上对应通孔的位置间隔设置有两个油槽,且两个油槽的间距均小于通孔的直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阀通过旋转内阀和外阀,以调整的内阀和外阀的油口位置,能够实现随动位置反馈控制的功能,拓宽了转阀的应用范围。【专利说明】一种转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阀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阀。
技术介绍
转阀作为方向控制阀用于改变管道内气体或液体流向。现有的转阀包括矩形的阀座、带有腰形槽的阀板、阀盖和与阀板传动连接的手柄,阀座上设置的顶面竖直布置有四个通孔,该阀板置于阀座上,且腰形槽朝向阀座的顶面布置,在阀板上部布置与阀座固定的阀盖,手柄通过传动轴与阀板传动连接,且该传动轴穿过阀盖,通过手柄的转动能够带动使腰形槽转动,使腰形槽将阀座上相邻的两个通孔连通,以实现与该相邻的两个阀座上的通孔连通的管路连通。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转阀不具有随动位置反馈控制的功能,只能实现简单的方向开关控制,因此限制了转阀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阀不具随动位置反馈控制的功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阀。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阀,包括阀座,所述阀座上设置有圆柱型的阀腔,所述阀腔的圆周上均匀布置四个油口,所述转阀还包括:外阀和设置于所述外阀内的内阀。所述外阀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所述阀腔内的外阀芯,所述外阀芯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外阀芯的外形与所述阀腔的形状相配合,所述外阀芯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对应所述四个油口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四个环形凹槽,所述四个所述环形凹槽的中心布置有四个可与所述油口连通的通孔。所述内阀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所述外阀芯的中空结构内的内阀芯,所述内阀芯的外壁上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间隔设置有两个油槽,且两个所述油槽的间距均小于所述通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油口的直径。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油槽一侧的间距大于两个所述油槽另一侧的间距。具体地,所述外阀芯的外壁上沿所述环形凹槽的外缘设置有槽,所述槽内设置有密封圈。可选地,所述阀座上还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位于所述阀腔下方,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阀芯的轴承。进一步地,所述外阀芯上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外阀杆。更进一步地,所述外阀杆位于所述外阀芯的上方,所述外阀杆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控制位置输入机构的操作控制柄。进一步地,所述内阀芯上设置有插装在所述外阀杆内的内阀杆。更进一步地,所述内阀杆位于所述内阀芯的上方,所述内阀杆由所述外阀杆的中空结构内伸出并与反馈位置输入机构的反馈控制柄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阀通过旋转内阀和外阀,以调整的内阀和外阀的油孔位置,通过将内阀与反馈位置输入机构连接,从而实现了转阀的随动位置反馈控制的功能,拓宽了转阀的应用范围。【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阀的工作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阀的分解爆炸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阀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阀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阀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阀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阀的另一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馈控制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控制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 口和T 口连通状态的转阀截面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 口和B 口连通且T 口和A 口连通状态的转阀截面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P 口和T 口连通的另一状态的转阀截面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操作控制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阀座、Ia-阀腔、Ib-空腔、2-外阀、2a_外阀芯、2b_外阀杆、2c-环形凹槽、3-内阀、3a-内阀芯、3b-内阀杆、31a-第一油槽、32a-第二油槽、4-槽、4a-0型密封圈、5-轴承、6-操作控制柄、6a-第一孔、6b-第一缺口、6c-第一开口、7-反馈控制柄、7a_第二孔、7b-第二缺口、7c-第二开口、8-位置输入手柄、9-软轴、10-活塞杆、11-传动杆、12-连杆、13-阀盖、14-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转阀,如图2和图3所示,该转阀包括阀座1,阀座I上设置有圆柱型的阀腔la,阀腔Ia的圆周上均匀布置四个油口,转阀还包括:外阀2和设置于外阀2内的内阀3,其中,四个油口依次为P 口、A 口、T 口和B 口。如图4所示,外阀2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阀腔Ia内的外阀芯2a,外阀芯2a为中空结构,且外阀芯2a的外形与阀腔Ia的形状相配合,外阀芯2a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对应四个油口 P 口、A 口、T 口和B 口的位置间隔设置有四个环形凹槽2c,外阀芯2a对应四个环形凹槽2c的中心布置有四个可与油口 P 口、A 口、T 口和B 口连通的通孔(四个通孔依次为Pl孔、Al孔、Tl孔和BI孔),且四个通孔Pl孔、Al孔、Tl孔和BI孔分别与四个油口P 口、A 口、T 口和B 口对应布置。如图5所示,内阀3包括:可转动地密封安装在外阀芯2a的中空结构内的内阀芯3a,内阀芯3a的外壁上对应通孔Pl孔、Al孔、Tl孔和BI孔的位置间隔设置有两个油槽(两个油槽分别为第一油槽31a和第二油槽32a),且两个油槽的间距均小于通孔(Pl孔或Tl孔)的直径。进一步地,通孔Pl孔、Al孔、Tl孔和BI孔的直径分别大于油口的直径P 口、A 口、T □和 B 口。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两个油槽31a和32a—侧的间距大于两个油槽31a和32a另一侧的间距。内阀芯3a的第一油槽31a和第二油槽32a形成的间距不同,且间距较大的一侧对应Tl孔,这使得外阀芯2a逆时针转动后,内阀芯3a在追随外阀芯2a逆时针转动并最终达到中位卸荷状态(即Pl孔和Tl孔连通)的过程中:首先,Pl孔的油液只从第二油槽32a流向BI孔,Al孔的油液直接通过第一油槽31a由Tl孔排到T 口(泄油口);然后,当内阀芯3a逆时针逐渐趋近中位卸荷状态时(即P 口和P孔的中心重合),两个油槽31a和32a间距较小侧逐渐转向Pl孔,从而使得第一油槽31a与Pl孔连通,此时Pl孔的油液能够流进Al孔,使Al孔流进Tl孔的油液的流速减慢,从而使双活塞杆液压油缸的活塞杆10的运动速度变慢,使得反馈控制更精确;最后,当内阀芯3a处于中位卸荷状态时,Pl孔的油液由第一油槽3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少龙程涛赵治国程哲田楠韩海辉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