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泵转换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8944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泵转换阀,它能将定量泵变换为带有负载感应的并有变量泵功能的油泵。是由阀体、动态感应阀芯、弹簧等组成,阀体与多路阀的主阀块的接口平面联接,阀体的顶端设有进油口、回油口、优先回路油口、优先回路负载感应油口以及系统负载感应油口,阀体内铸有的楔形通道。它既可以设计成一个多联阀的进油联与多联阀阀体相配,并有同样的油路接口,也可设计成一个独立的阀用管道与控制阀连接。它既能提供优先功能也大大地简化了多路阀的结构,同时节省了成本,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泵转换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泵转换阀,它能将定量泵变换为带有负载感应的并有变量泵功能的油泵,以便使用负载感应技术和比例控制技术,属于液压控制

技术介绍
在移动式机械的液压系统中,为了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节省能量消耗和改善操作性能,常常采用带负载感应的变量泵。而变量泵的成本在同样流量的情况下是定量泵的数倍或十几倍,由于成本太高,这给中小流量的液压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无法使用负载感应技术和压力补偿的比例控制技术。这也是目前中小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建筑机械很少使用负载感应技术和比例控制技术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让中小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建筑机械能够使用负载感应技术以及比例控制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压泵转换阀。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进油口、辅助油道、阀芯节流槽、阀芯、节流孔螺钉、密封圈、阀芯堵头、外弹簧、辅助堵头、内弹簧、垫片、阀芯内部通道、回油通道、回油连接口、回油连接通道、进油连接口、回油口、油孔、环形回油通道、液压平衡槽、负载感应环形槽、负载感应楔形通道、堵头孔、堵头、节流螺钉、负载感应溢流阀、通往工作联压力补偿器的感应通道接口、负载感应连接孔、负载感应堵头、通往梭阀系统的接口、负载感应交汇点、溢流阀回油通道、液压泵转换阀、多路阀工作联、弹簧油腔、进油油道、多路阀后端盖。本专利技术中液压泵转换阀的进油口通过高压软管或高压油管连接定量泵的出油口,通过压力差控制器的阀芯的不同位置来决定供给系统的流量大小,剩下的油液经由阀芯的节流口流回油箱。压力差控制器阀芯的一端承受进油压力,另一端承受来自负载感应油路的压力,它们两端的压力之差是由两根弹簧的弹簧力来平衡。改变弹簧的预紧力,就可以改变系统的压力损失。压力差控制器阀芯是一个圆柱形的阀芯,也可是空心阀芯。在阀芯上开有节流槽,用于在开启时将油液联通到油箱。阀芯开启处的通流面积的大小和进油压力决定排到油箱的流量大小。与通常的负载感应不同,液压泵转换阀采用双回路感应回路。在弹簧腔的负载感应压力是多联阀系统中的每一联的负载压力经过梭阀比较系统比较后,比较出来的最大负载压力。最大负载压力在到达节流孔之前与各联压力补偿器的弹簧腔的压力经一个节流孔后汇合。这样的负载感应联接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在负载感应回路中,为了限制系统的最大压力,装有一个小流量的溢流阀。一旦系统的负载压力达到溢流阀的调定压力,溢流阀开启,负载感应压力就不会再上升,这时泵的出油压力也就是系统的最大压力。本装置被设计成多联阀的进油联,与多联阀的工作联有相同的接口。将定量泵的输出连接到该装置的进口。该装置内部设有压力差控制器以及负载感应通道,以便通过负载感应压力感应到系统对流量的需求。压力差控制器控制油泵的出口压力和负载感应压力之差,使其趋于一个常值。在系统没有流量需求时,负载感应压力很低,趋于油箱压力,定量泵的全部流量经卸荷口流到油箱,系统以低压(10至14bar)运转,消耗较低功率。在系统有流量需求时,负载感应压力升高,接口根据系统的需要向系统输出流量,多余流量从阀芯的节流口流到油箱。油泵的出口压力是负载感应压力和压差控制器的压差的总和。使用了这个多路阀接口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任何多路阀的控制技术,如:带负载感应的、带压力补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液压泵转换阀的三维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液压泵转换阀的俯视图图3是附图2中’G-G向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液压泵转换阀的阀芯三维立体图5是附图3中K-K向视图图6是附图5中L-L向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液压泵转换阀的实施例图附图中:1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2、进油口、3辅助油道、4阀芯节流槽、5阀芯、6节流孔螺钉、7密封圈、8阀芯堵头、9外弹簧、10辅助堵头、11内弹簧、12垫片、13阀芯内部通道、14回油通道、15回油连接口、16回油连接通道、17进油连接口、18回油口、19油孔、20环形回油通道、21液压平衡槽、22负载感应环形槽、23负载感应楔形通道、24堵头孔、25堵头、26节流螺钉、27负载感应溢流阀、28通往工作联压力补偿器的感应通道接口、29负载感应连接孔、30负载感应堵头、31通往梭阀系统的接口、32负载感应交汇点、33溢流阀回油通道、34液压泵转换阀、35多路阀工作联、36弹簧油腔、37进油油道、38多路阀后端盖。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2、3、4中,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1)铸有进油油道(37)和辅助油道(3)。进油油道(37)一直延伸到进油连接口(17),该连接口连接多路阀每一工作联的进油通道。辅助油道(3)为先导油路供油。定量泵输出的油液经进油口(2)到进油油道(37)。进油油道(37)的油压力作用在阀芯(5)的一端,阀芯(5)的另一端承受弹簧油腔(36)的油压力和外弹簧(9)与内弹簧(11)的弹簧力。也就是说,阀芯(5)两端的压力之差是由弹簧力来平衡。进油油道(2)的油液可以通过油孔(19)和阀芯内部通道(13)经节流螺钉(6)的节流孔和弹簧油腔(36)连接。可视系统需要,节流螺钉(6)可设有节流孔,也可以不设节流孔。阀芯(5)上还有节流槽(4)和压力平衡槽(21)。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1)还铸有回油通道(14)、回油连接通道(16)和环形回油通道(20)。回油连接通道(16)连接两个回油连接口(15),环形回油通道(20)连接回油口(18)。两个回油连接口(15)连接多联阀的两个回油通道。在图5、图6中,阀体(1)铸有负载感应楔形通道(23)和负载感应环形槽(22)。弹簧油腔(36)经负载感应环形槽(22)与负载感应楔形通道(23)相通。负载感应楔形通道(23)又与堵头(25)的堵头孔(24)相通。由多路阀工作联(35)经梭阀系统来的负载感应的油液再经通往梭阀系统的接口(31)与通往工作联压力补偿器的感应通道接口(28)的油液汇合,汇合后再由负载感应连接孔(29)连通到负载感应溢流阀(27)和节流螺钉(26)的节流孔的进口。当负载感应压力大于负载感应溢流阀(27)的调定值时,负载感应溢流阀(27)开启,负载感应油液经溢流阀的节流口再经溢流阀回油通道(33)回油箱。负载感应油液经节流螺钉(26)的节流孔与堵头孔(24)连接,再经负载感应楔形通道(23)和负载感应环形槽(22)与弹簧油腔(36)相通。因此,负载感应压力被传到阀芯(5)的弹簧腔。负载感应连接孔(29)的一端被负载感应堵头(30)堵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液压泵转换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泵转换阀,包括液压泵转换的阀体、进油口、辅助油道、阀芯节流槽、阀芯、节流孔螺钉、密封圈、堵头、外弹簧、辅助堵头、内弹簧、垫片、阀芯内部通道、回油通道、回油连接口、回油连接通道、进油连接口、回油口、油孔、环形回油通道、液压平衡槽、负载感应环形槽、负载感应楔形通道、堵头孔、堵头、节流螺钉、负载感应溢流阀、通往工作联压力补偿器的感应通道接口、负载感应连接孔、负载感应堵头、通往梭阀系统的接口、负载感应交汇点、溢流阀回油通道、液压泵转换阀、多路阀工作联、弹簧油腔、进油油道、多路阀后端盖,其特征在于阀体中设有一个压力差控制器,阀体中进油通道在阀芯的节流槽一侧,负载感应通道在阀芯的另一侧,该侧装有弹簧,弹簧腔前端设有一个节流孔,系统的负载感应压力是经过梭阀比较系统比较出来的系统负载的最大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泵转换阀,包括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进油口、辅助油道、阀芯节流槽、阀芯、节流孔螺钉、密封圈、阀芯堵头、辅助堵头、垫片、阀芯内部通道、回油通道、回油连接口、回油连接通道、进油连接口、回油口、油孔、环形回油通道、液压平衡槽、负载感应环形槽、负载感应楔形通道、堵头孔、堵头、节流螺钉、负载感应溢流阀、通往工作联压力补偿器的感应通道接口、负载感应连接孔、负载感应堵头、通往梭阀系统的接口、负载感应交汇点、溢流阀回油通道、多路阀工作联、弹簧腔、进油油道、多路阀后端盖;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铸有进油油道和辅助油道;进油油道一直延伸到进油连接口,该连接口连接多路阀每一工作联的进油油道;液压泵转换阀的阀体还铸有回油通道、回油连接通道和环形回油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年柱阮瑞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瑞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