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滑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44704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01:53
新型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组件,其包括一支撑管、活动的套接在支撑管外部的套管、固定于套管外部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位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转接块,套接于套管外部并位于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之间,第一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上压板和转接块的上表面之间;第二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下压板和转接块的下表面之间;转接块通过一沿套管径向延伸的枢轴枢接于套管上;前轮组件,安装于支撑管的底端部;两个踏板组件,该两个踏板组件的前端部分别枢接于转接块的两侧,且每一个踏板组件与转接块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三弹性元件;两个万向轮,分别安装于两踏板组件的后端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新型滑板车,包括,手把组件,其包括一支撑管、活动的套接在支撑管外部的套管、固定于套管外部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位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转接块,套接于套管外部,第一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上压板和转接块的上表面之间;第二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下压板和转接块的下表面之间;转接块通过一沿套管径向延伸的枢轴枢接于套管上;前轮组件,安装于支撑管的底端部;两个踏板组件,该两个踏板组件的前端部分别枢接于转接块的两侧,且每一个踏板组件与转接块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三弹性元件;两个万向轮,分别安装于两踏板组件的后端部。本技术增强了使用者的兴趣,且具有前行速度快、省力的优点。【专利说明】新型滑板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滑板车。
技术介绍
滑板车即能够作为一种运动器械,又能够作为代步工具使用,因此,滑板车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欢迎。随着滑板车的不断普及,人们要求滑板车能够具备多种不同的玩法,同时要求滑板车能够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携带等特点。现有的滑板车通常包括一个脚踏板、一个安装在脚踏板后端部的后轮、枢接在脚踏板前端的手把组件以及安装在手把组件下端部的前轮,在使用时,人手握持手把组件上端部两侧的把手,转动把手来控制前行的方向,一只脚踩在脚踏板上,另一只脚向后蹬地,使滑板车前行,这种传统的踏板车仅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如上述的单一玩法,且受到地面对使用者脚部的反作用力的限制,其前行的速度有限,使用者容易产生疲劳感,并且由于玩法单一,较长时间后,使用者容易失去兴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滑板车,其不仅可以提供多种玩法,增强使用者的兴趣,同时具有速度快、省力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新型滑板车,包括,手把组件,其包括一支撑管、活动的套接在支撑管外部的套管、固定于套管外部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位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转接块,套接于套管外部并位于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之间,第一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上压板和转接块的上表面之间;第二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下压板和转接块的下表面之间;转接块通过一沿套管径向延伸的枢轴枢接于套管上;前轮组件,安装于支撑管的底端部;两个踏板组件,该两个踏板组件的前端部分别枢接于转接块的两侧,且每一个踏板组件与转接块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三弹性元件;两个万向轮,分别安装于两踏板组件的后端部。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为套设在套管外部的弹性橡胶圈。套管的外部设置有一凸块,枢轴的内侧端固定连接于该凸块,枢轴通过轴承与转接块枢接。第三弹性元件为一具有轴孔的圆柱状橡胶块,转接块的侧面设置有一用于容纳第三弹性元件的安装孔,第三弹性元件的轴孔内穿接有一连接轴,该连接轴的两端安装于踏板组件,踏板相对于转接块的转动轴线与连接轴平行且相互错开。踏板组件包括脚踏板、固定连接于脚踏板前端的连杆以及固定连接于连杆前端的关节块,关节块的前端通过一转轴枢接在转接块的侧面,连接轴的两端穿接关节块上设置的连接孔内,连接轴与转轴平行且相互错开。两连杆之间的距离由前至后逐渐增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人手摆动手把组件或双脚一开一合驱动踏板组件时,均能够实现前行,使滑板车具有多种不同的玩法,增强了使用者的兴趣,且在前行过程中,由弹性元件实现手把组件或踏板组件的复位,具有前行速度快、省力的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其中:10、踏板组件;11、脚踏板;12、连杆;13、关节块;20、万向轮;30、手把组件;31、上支撑管;311、固定套;32、把手;33、下支撑管;34、上压板;341、螺母;35、第一弹性橡胶圈;36、第二弹性橡胶圈;37、下压板;38、套管;381、凸块;40、前轮组件;41、前叉;50、转接块;51、通孔;52、安装孔;53、插装孔;54、枢轴;541、轴承;55、转轴;551、轴承;56、连接轴;57、弹性橡胶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2、3、4所示,为本技术一种滑板车,其包括手把组件30、转接块50、前轮组件40、两个踏板组件10以及两个万向轮20,转接块50用于将两个踏板组件10的前端部与手把组件30联接,两个万向轮20则分别安装于两踏板组件10的后端部,两个踏板组件10构成一个“八”字形结构。手把组件30包括一个支撑管,该支撑管包括上、下可拆卸连接的两部,其中上部分为上支撑管31、下部分为下支撑管33,上支撑管31的下端侧面具有一开口,下支撑管33的上端部穿接在上支撑管31的下端部,在其二者相互穿接部分的外部套接有一固定套311,通过旋紧固定套311上的螺栓,将下支撑管33和上支撑管31固定。上支撑管31的顶端部焊接有用于供人手握持的把手32。在下支撑管33的外部套接有一套管38,该套管38的顶端部和底端部分别通过一轴承安装在下支撑管33上,套管38的外部由上至下依次的设置有上压板34、第一弹性橡胶圈35、第二弹性橡胶圈36、下压板37。转接块50套设在套管38的外部,其位于第一弹性橡胶圈35和第二弹性橡胶圈36之间,为了便于安装以及将第一弹性橡胶圈35和第二弹性橡胶圈36夹紧,可将下压板37直接焊接于套管38外部,上压板34的上部设置有一螺接于套管38上的螺母341,旋紧螺母341可将上压板34尽量的向下压,使第一弹性橡胶圈35和第二弹性橡胶圈36被充分的压紧,从而使得,第一弹性橡胶圈35被限定在转接块50的上表面和上压板34之间,第二弹性橡胶圈36被限定在转接块50的下表面和下压板37之间。本技术中,转接块50是可转动的连接在套管38上的,具体的是,套管38上固定有沿套管38径向延伸的枢轴54,枢轴54由转接块50中间部分的插装孔53插入,插装孔53外部设置有一将转接块50和枢轴54枢接的轴承541,转接块50可绕着枢轴54的轴线相对于套管38转动。为了便于枢轴54的内侧端与套管38固定,在套管38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凸块381,为了方便安装,可以在凸块381上设置供枢轴54内侧端穿入的孔,该孔内开设内螺纹,枢轴54内侧端部的表面开设与之匹配的外螺纹,安装时,将插装孔53与凸块381上的孔对齐,将枢轴54穿入并旋紧。由于需要在支撑管外部安装套管38、转接块50、第一弹性橡胶圈35、第二弹性橡胶圈36等部件,因此,将支撑管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上支撑管31和下支撑管33,在上述部件安装时,不会受到前轮组件40和把手32的影响。前轮组件40上的前叉41的上端部固定在下支撑管33的底端部。下支撑管33与套管38枢接,其二者的转动轴线即为下支撑管33的中心轴线,即下支撑管33绕其中心轴线相对于转接块50转动,同时,由于套管38能够绕枢轴54的轴线相对于转接块50转动,也就是说,下支撑管33与套管38组成的总成以及位于套管38上的第一弹性橡胶圈35和第二弹性橡胶圈36均能够绕枢轴54相对于转接块50转动,其转动可由人手操作把手32来实现,例如,人手操作把手32向右摆动时,第一弹性橡胶圈35的右侧受转接块50和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把组件,其包括一支撑管、活动的套接在支撑管外部的套管、固定于套管外部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位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转接块,套接于套管外部并位于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之间,第一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上压板和转接块的上表面之间;第二弹性元件被限定在下压板和转接块的下表面之间;转接块通过一沿套管径向延伸的枢轴枢接于套管上;前轮组件,安装于支撑管的底端部;两个踏板组件,该两个踏板组件的前端部分别枢接于转接块的两侧,且每一个踏板组件与转接块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三弹性元件;两个万向轮,分别安装于两踏板组件的后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敏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耀岩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