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支点挂篮及其整体换幅横移方法,涉及桥梁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降低难度、加快拆除进度、保证安全和降低成本的后支点挂篮及其整体换幅横移方法。所述后支点挂篮包括主桁承重系统、悬吊系统、模板系统和行走系统,还包括底篮系统和锚固系统;底篮系统包括位于内模下方的底篮(2)和底篮左侧的后托梁(13);锚固系统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轨道锚固用精轧螺纹钢(8)。施工步骤包括施工准备、底篮及侧模下降和内模拆除、后支点配重及挂篮整体后退、主桁架与底篮及侧模分离、主桁架横移和底篮拉拽平移、主桁架与底篮及侧模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拆除进度、保证安全和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涉及桥梁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
,旨在提供一种降低难度、加快拆除进度、保证安全和降低成本的后支点挂篮及其整体换幅横移方法。所述后支点挂篮包括主桁承重系统、悬吊系统、模板系统和行走系统,还包括底篮系统和锚固系统;底篮系统包括位于内模下方的底篮(2)和底篮左侧的后托梁(13);锚固系统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轨道锚固用精轧螺纹钢(8)。施工步骤包括施工准备、底篮及侧模下降和内模拆除、后支点配重及挂篮整体后退、主桁架与底篮及侧模分离、主桁架横移和底篮拉拽平移、主桁架与底篮及侧模连接。本专利技术能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拆除进度、保证安全和降低成本。【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现浇混凝土箱梁施工
,特别是。
技术介绍
大跨度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一般多为双幅桥,为了减少大型施工设备投入,节约成本,通常一次性仅投入半幅桥挂篮施工,即半幅桥施工完毕后再周转至另一幅。但大跨度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通常跨江河、河谷和立交线路,常常受桥下交通影响和地形限制不利于拆卸作业。传统的拆除周转方法只能在水上搭设起吊平台或封闭立交线路交通,利用大型吊装设备将挂篮依次解体,然后再转运至另一幅0#块处依次拼装。这种挂篮拆除周转方法具有工作量大,工期长,费用高,安全风险大,挂篮结构易受损,需封闭交通等工程特点。后支点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是目前大跨度连续梁桥和连续刚构桥施工的常用方法,它是以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为基础,并利用悬挑挂篮作为操作平台进行桥梁上部梁体施工的一种施工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便捷、节约成本且不影响桥下交通、可跨越河沟等优点,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拆除周转进度、减少施工设备投入、保证施工安全和降低施工成本的后支点挂篮及其整体换幅横移方法。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支点挂篮,包括主桁承重系统、悬吊系统、模板系统和行走系统,还包括底篮系统和锚固系统;所述底篮系统包括位于内模下方的底篮和底篮左侧的后托梁;所述锚固系统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轨道锚固用精轧螺纹钢。所述主桁承重系统包括主桁架、与主桁架连接的后片桁架、主桁架下端的主桁架前支点和主祐1架后支点、主祐1架后支点上端的主祐1架后锚;所述悬挂系统包括位于主桁架右端的吊杆和吊杆上部的前横梁;所述模板系统包括位于主桁架下方的侧模和内模;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位于主桁架下端的轨道、位于轨道下方的垫块以及轨道左侧的行走小车;所述挂篮尾端用精轧螺纹钢锚固与已浇梁段上,前端悬臂外伸。,包括以下施工步骤:(I)施工准备:在左右幅0#块施工时,在箱梁底板上预留卷扬机下放预留孔及滑轮固定件,在底板预留孔内设置定滑轮及转向滑轮。(2)底篮及侧模下降和内模拆除:在半幅桥最后一个悬浇节段施工完毕后,下降悬吊系统使底篮、侧模及内模脱离箱梁,并使底篮平台面标高低于箱梁0#块底板标高,然后拆除内模,在底篮前后横梁上设置型钢支撑侧模外侧,并将侧模底部与底篮固定。(3)后支点配重及挂篮整体后退:解除主桁架后锚,在主桁架后节点上设置抗倾覆平衡配重,并将主桁架后锚节点与行走小车通过槽钢焊接固定,将主桁架前支点支撑丝杆顶起脱离梁面使其解除受力,然后解除轨道与梁体锚固,在两边主桁架后节点上焊接牵引耳,中间主桁架轨道底部与梁面脱空,再利用两台卷扬机牵引两边主桁架使挂篮整体纵移至0#块位置。(4)主桁架与底篮及侧模分离:挂篮整体后移到位后,在左右幅0#块箱梁内各设置卷扬机,通过钢丝绳与底篮吊点连接,使梁面主桁架与底篮脱离。(5)主桁架横移和底篮拉拽平移:在挂篮行走轨道下铺设横移轨道,主桁架下轨道通过型钢连接,用两台卷扬机牵引挂篮轨道前后端将其整体横移至另一幅;通过箱梁内卷扬机下降底篮及侧模,使侧模顶标高低于0#块梁底标高,然后利用左右幅箱梁内各卷扬机将底篮及侧模整体拉拽平移至另一幅0#块位置。(6)主桁架与底篮及侧模连接:主桁架横移到位后,调整好其纵向位置,然后在轨道底设置千斤顶顶起主桁架,并设置轨道支撑垫块,机械千斤顶卸落使主桁架轨道落于支撑垫块上。将轨道与梁体通过精轧螺纹钢锚固,再拆除主桁后锚配重,安装主桁后锚,利用悬吊系统将底篮及侧模悬挂于主桁架前横梁和后片桁架上,最后安装内模。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支点挂篮的新结构及整体换幅横移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将挂篮主桁架先整体纵移后横移,底篮及侧模则先连同主桁架一起纵移,然后分离后再采用“荡秋千”的平移方式来实现整套挂篮的换幅周转。相对于传统的散拆后再散拼的方式,该方法能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拆除周转进度、减少施工设备投入、保证施工安全和降低施工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图1是后支点挂篮结构图;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图3是实施步骤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步骤一 C-C截面图;图5是实施步骤二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步骤二 C-C截面图;图7是实施步骤三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步骤三C-C截面图;图9是实施步骤四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实施步骤四C-C截面图;图11是实施步骤五结构示意图;图12是实施步骤五C-C截面图。图中:1_主桁架,2-底篮,3-侧模,4-内模,5-吊杆,6_后片桁架,7_轨道,8_轨道锚固用精轧螺纹钢,9-垫块,10-主桁架后锚,11-主桁架后节点,12-行走小车,13-后托梁,14-前托梁,15-前横梁,16-主桁架前支点,17-侧模型钢支撑,18-后节点配重,19-牵引耳,20-连接槽钢,21-卷扬机钢丝绳,22-卷扬机,23-转向滑轮,24-定滑轮,25-动滑轮,26-轨道连接型钢,27-横移轨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2所示,一种后支点挂篮,包括主祐1承重系统、悬吊系统、模板系统和行走系统,还包括底篮系统和锚固系统;所述底篮系统包括位于内模下方的底篮(2)和底篮左侧的后托梁(13);所述锚固系统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轨道锚固用精轧螺纹钢(8)。所述主桁承重系统包括主桁架(I)、与主桁架连接的后片桁架(6)、主桁架下端的主祐1架前支点(16)和主祐1架后支点(11)、主祐1架后支点上端的主祐1架后锚(10);所述悬挂系统包括位于主桁架右端的吊杆(5)和吊杆上部的前横梁(15);所述模板系统包括位于主桁架下方的侧模(3)和内模(4);所述行走系统包括位于主桁架下端的轨道(7)、位于轨道下方的垫块(9)以及轨道左侧的行走小车(12);所述挂篮尾端用精轧螺纹钢锚固与已浇梁段上,前端悬臂外伸。,包括以下施工步骤:(I)施工准备:在左右幅0#块施工时,在箱梁底板上预留卷扬机下放预留孔及滑轮固定件,在底板预留孔内设置定滑轮及转向滑轮,以避免卷扬机牵引钢丝绳直接与混凝土接触。(2)底篮及侧模下降和内模拆除:在半幅桥最后一个悬浇节段施工完毕后,下降悬吊系统使底篮、侧模及内模脱离箱梁,并使底篮平台面标高低于箱梁0#块底板标高,然后拆除内模,在底篮前后横梁上设置型钢支撑侧模外侧,并将侧模底部与底篮固定。(3)后支点配重及挂篮整体后退:解除主桁架后锚,在主桁架后节点上设置抗倾覆平衡配重,并将主桁架后锚节点与行走小车通过槽钢焊接固定,将主桁架前支点支撑丝杆顶起脱离梁面使其解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支点挂篮,包括主桁承重系统、悬吊系统、模板系统和行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篮系统和锚固系统;所述底篮系统包括位于内模下方的底篮(2)和底篮左侧的后托梁(13);所述锚固系统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轨道锚固用精轧螺纹钢(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鹏华,刘开扬,冯浩,钟启凯,刘中涛,王意贤,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