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29147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在贮油筒(1)的下端设置贮油筒盖(8),连杆(3)从上至下插入到贮油筒(1)内,并在连杆(3)的下端安装有活塞组合(4),位于活塞组合(4)下方的空间由浮动活塞(6)分隔成液室(5)和气室(7),所述贮油筒(1)与贮油筒盖(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贮油筒盖(8)上开设有一个充气孔(9),该充气孔(9)的内孔口由胶头(10)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贮油筒与贮油筒盖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气室发生漏气现象,避免了气室内的惰性气体与液室内的减震油互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简化了阻尼器的安装工艺,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压缩阻尼力以及整个阻尼器的一致性,使阻尼器基本无卡涉现象出现。(*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特别涉及一种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
技术介绍
中央充气阻尼器是车辆上一种重要的减震器。现有的中央充气阻尼器中,贮油筒与贮油筒盖均采用焊接连接固定方式,此工艺存在局部的薄弱点,即未进行去应力的工艺处理,仍存在残余应力,并在该阻尼器的使用过程中,贮油筒盖因受到频繁拉力的影响,将造成焊接部位产生应变及变形,容易出现漏气现象,导致阻尼器报废。现有的中央充气阻尼器采用充气注油专机进行装配,由专用工装导入浮动活塞、活塞组合与导向座组合,充气注油一体机进行充气与注油两个主要部分的程序控制装配,在装配完成后,液室内有部分残余气体无法排出,致使阻尼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空程现象,并当液室内的残余气体达到一定量时,会促使阻尼器的阻尼值有较大幅度的波动,致使阻尼器在使用过程中,气室内的气体与液室内的减震油出现互窜现象,从而造成阻尼器报废的严重后果。传统中央充气阻尼器装配完成后,浮动活塞的位置精确度较差,造成阻尼器在使用过程中,气室中气体压缩比不一致,导致压缩阻尼力波动较大,从而降低了产品使用的舒适度;另外,浮动活塞的位置精确度较差,还常造成一些结构较紧凑的阻尼器在此装配条件下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除此以外,根据现有中央空气阻尼器的装配程序,其装配工艺参数设定复杂,需要特定工艺人员进行产品的设计和装配,且产品卡涉现象严重,产品的一致性差、报废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缩阻尼力值一致性好,并易拆卸的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包括贮油筒(1),在贮油筒(I)的下端设置贮油筒盖(8),连杆(3)通过贮油筒(I)的上端口从上至下插入到贮油筒(O内,并在连杆(3)的下端安装有活塞组合(4),所述贮油筒(I)位于活塞组合(4)下方的空间由浮动活塞(6)分隔成液室(5)和气室(7),其关键在于:所述贮油筒(I)与贮油筒盖(8 )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贮油筒盖(8 )上开设有一个充气孔(9 ),该充气孔(9 )的内孔口由胶头(10)密封。本技术中的贮油筒与贮油筒盖通过螺纹连接,减少了焊接工序,使贮油筒盖各部分强度均匀,不存在薄弱点,在使用过程中,当贮油筒盖受到频繁拉力时,螺纹连接部分不易产生应变和形变,不易造成漏气现象,使用更为安全可靠。本技术在装配的过程中,先向液室内注入预设防震油量,从贮油筒的上端口压入活塞组合至贮油筒的上端内部,再将该中央充气阻尼器倒置,从贮油筒的下端口装入浮动活塞至贮油筒的下端内部,并排除液室内残余的气体,然后旋入装配有O型密封圈的密封螺钉,接着再旋入装配有胶头的贮油筒盖,最后通过贮油筒盖上开设的充气孔,向气室内充适量惰性气体。以上装配程序无需专机和专用工装即可完成装配,既简化了装配工艺,又节约了人力物力,不仅如此,产品的一致性较好,基本无卡涉现象产生,产品方便拆卸,合格部件可二次使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节约了社会资源。 本技术通过以上装配程序,在装配完成后,浮动活塞的位置精确,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气室内的惰性气体压缩比一致,有效保证了压缩阻尼力值的一致性,保证了产品使用的舒适度;另外,还能有效保证设计效果,不易发生干涉现象。为了增加胶头的稳固性,更便于充气操作,所述胶头(10)由空心锁紧螺钉(11)固定在贮油筒盖(8)内。在所述浮动活塞(6)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个通孔,密封螺钉(12)由下向上穿入该通孔中,且密封螺钉(12)与浮动活塞(6)螺纹配合;在所述通孔的下孔口内嵌装有O型密封圈(13),该O型密封圈(13)由密封螺钉(12)的头部压紧。以上结构在装配的过程中能够将液室内的残余气体排除,使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无空程现象产生,有效保证了压缩阻尼力的一致性,使设计效果达到实际使用效果,有效保证了使用的良好效果;另外,还能保证气室与液室的有效分离,避免因液室内的防震油与气室内的惰性气体互窜而导致产品报废。为了方便加工、便于充气,所述充气孔(9)的中心线与贮油筒(I)的轴心线之间具有40~50°的夹角。作为优选,所述充气孔(9)的中心线与贮油筒(I)的轴心线之间具有45°的夹角。作为优选,所述充气孔(9)的直径为2~2.5mm.有益效果:本技术能够提高贮油筒与贮油筒盖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气室发生漏气现象,避免了气室内的惰性气体与液室内的减震油互窜;本技术还简化了阻尼器的安装工艺,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压缩阻尼力以及整个阻尼器的一致性,使阻尼器基本无卡涉现象出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在贮油筒I上端的内部设置有导向组合2,该贮油筒I的下端设置有贮油筒盖8,所述贮油筒I的下端将贮油筒盖8的上端套入,两者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在所述贮油筒盖8的底部焊接有一个吊环14,以便通过吊环14与整车相连接。连杆3的上端在贮油筒I外,连杆3的下端从贮油筒I的上端口伸入,并通过导向组合2,从上至下插入到贮油筒I内。在所述连杆3的下端安装有活塞组合4,该活塞组合4为现有技术,其结构在此不作赘述。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贮油筒I内还安装有浮动活塞6,该浮动活塞6位于活塞组合4的下方,所述贮油筒I位于活塞组合4与贮油筒盖8之间的空间由浮动活塞6分隔成液室5和气室7,液室5位于气室7的上方。在所述浮动活塞6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一个通孔,密封螺钉12由下向上穿入该通孔中,且密封螺钉12与浮动活塞6螺纹配合,在所述通孔的下孔口内嵌装有O型密封圈13,密封螺钉12从该O型密封圈13中通过,且O型密封圈13由密封螺钉12的头部压紧。如图1、图2所示:在贮油筒盖8上开设有一个充气孔9,所述充气孔9的直径为2?2.5mm,该充气孔9的中心线与贮油筒I的轴心线之间具有40?50°的夹角,本实施例优选为45°。所述充气孔9的外孔口在贮油筒盖8的底壁上,充气孔9的内孔口与贮油筒盖8内的台阶孔相通,并且充气孔9的内孔口由胶头10密封,该胶头10嵌装于贮油筒盖8内台阶孔的小直径段内,在贮油筒盖8内台阶孔的大直径段螺纹配合有空心锁紧螺钉11,该空心锁紧螺钉11将所述胶头10锁紧。本技术的其余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赘述。本技术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向液室5内注入预设减震油量,接着从贮油筒I的上端口压入活塞组合4与导向组合2至贮油筒I的上端内部,然后将本技术倒置,从贮油筒I的下端口装入浮动活塞6至贮油筒I的下端内部,并通过在浮动活塞6的中心位置开设的通孔,将液室5内残存的气体排除,再旋入装配有O型密封圈13的密封螺钉12,接着旋入贮油筒盖8,最后将充气针插入充气孔9并穿过胶头10,向气室7内充入适量惰性气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包括贮油筒(1),在贮油筒(1)的下端设置贮油筒盖(8),连杆(3)通过贮油筒(1)的上端口从上至下插入到贮油筒(1)内,并在连杆(3)的下端安装有活塞组合(4),所述贮油筒(1)位于活塞组合(4)下方的空间由浮动活塞(6)分隔成液室(5)和气室(7),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油筒(1)与贮油筒盖(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贮油筒盖(8)上开设有一个充气孔(9),该充气孔(9)的内孔口由胶头(10)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包括贮油筒(1),在贮油筒(I)的下端设置贮油筒盖(8),连杆(3)通过贮油筒(I)的上端口从上至下插入到贮油筒(I)内,并在连杆(3)的下端安装有活塞组合(4),所述贮油筒(I)位于活塞组合(4)下方的空间由浮动活塞(6)分隔成液室(5)和气室(7),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油筒(I)与贮油筒盖(8)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贮油筒盖(8)上开设有一个充气孔(9),该充气孔(9)的内孔口由胶头(10)密封。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头(10)由空心锁紧螺钉(11)固定在贮油筒盖(8)内。3.根据权利要求书I或2所述的新型中央充气阻尼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菊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渝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